人大重阳网 对话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义桅:双城经济圈 反映改革开放的升级反映改革开放的升级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王义桅  /  

对话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义桅:双城经济圈 反映改革开放的升级反映改革开放的升级

发布时间:2020-06-01 作者: 王义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义桅4月16日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成渝地区发展的逐步升级背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升级,作为西部地区“领头羊”,成都和重庆正在由偏保守的文化向“走出去”的文化转变,两者应该错位竞争、协同发展,站在改革开放新前沿,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走出去”,“以前的改革开放做贸易、做加法,现在要做投资、做乘法。”

受访者王义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5月29日封面新闻。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封面新闻注意到,中央层面曾多次提出推动成渝一体化发展。2011年,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2030年,成渝城市群完成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从经济总量到区位条件,成都、重庆在西部地区都具有领先优势。2019年,重庆、成都GDP分别为2.36万亿、1.7万亿,均进入全国前十,是17座GDP万亿俱乐部城市中仅有的两座西部城市。同时,成渝位于长江经济带上游、属于“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区位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据新华丝路网数据,2019年,中欧班列(重庆)重箱折列超1500列,位居全国第一,运输货值也位居全国第一。截至目前,中欧班列(重庆)累计开行超4500列。同时,经过六年多运营,中欧班列(成都)累计开行超过4600列、年复合增长率达120%,成为全国运行最稳定、运行时间最短、发班频率最高的中欧班列,累计带动217亿美元进出口贸易。与此同时,中欧班列也开启了融合发展的进程,2020年3月27日上午,中欧班列(成渝)开行突破10000列。


此外,2019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明确建设自重庆经贵阳、南宁至北部湾出海口,自重庆经怀化、柳州至北部湾出海口,以及自成都经泸州(宜宾)、百色至北部湾出海口三条通路,共同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通道。


成渝地区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发展正在纵深推进。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4月16日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成渝地区发展的逐步升级背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升级,作为西部地区“领头羊”,成都和重庆正在由偏保守的文化向“走出去”的文化转变,两者应该错位竞争、协同发展,站在改革开放新前沿,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走出去”,“以前的改革开放做贸易、做加法,现在要做投资、做乘法。”


双城经济圈,背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升级


封面新闻:从2011年提出的成渝经济区到2016年的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您觉得这些变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另外,中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一期望在当今国际形势下,有什么重要意义?


王义桅:


“一带一路”的一大重要思想是互联互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合作的格局,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发展。


成渝身处内陆,原先发展相对滞后。现在提出要将内陆地区形成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要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在此蓝图下,成渝联动发展,“双雄”概念即双城经济圈应运而生。


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将带动周边的一些卫星城,还可进一步拓展到沿海地区,东南亚以及南亚。此外,中欧班列也将成渝的影响辐射到欧亚大陆。中欧班列始于重庆,但成都现在却是中欧班列的“大赢家”,1/4的中欧班列从成都发出,成都还设立了“中国—欧洲中心”,欧盟不少国家也在成都设立领事馆,特别重视跟成都的合作。


在这样的态势下,从城市群扩大到区域性的联通,既是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中国改革开放逐步升级的反映。成渝地区的发展被赋予了带动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的职能,体现的是中国经济增长活力从沿海到内地的拓展。


成渝正从偏保守型文化变成“往外走”的文化


封面新闻: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经济相比,成都和重庆的一体化有哪些优势和短板?


王义桅:


成渝一体化的优势很明显。第一,两者本来文化上是一体的,没有太多心理上的障碍。第二,两者空间上并不遥远,随着高铁、高速公路、互联网的发展,两座城市可谓“无缝连接”,再加上经济的互补性、联动性,一体化不断加深。此外,两座城市向外辐射的效应很明显,在现在的大流通、大联通背景下,成都、重庆跟整个西南部、西部,以及西北地区,将越来越连为一片,互联互通的效应会进一步显现出来。


当然,成渝一体化也存在短板。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极主要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制造业比较发达、市场一体化程度也比较高。成都和重庆是后起之秀,传统上是一种保守型的文化,现在要变成“往外走”的文化,这种冒险精神和创新,对于成渝是有挑战的。


但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成渝能不能抓住中国产业升级的机会。我们正在向服务业迈进,而全球化则在经历疫情的重塑,成渝需在这些方面多做文章,争取后来居上,而不是完全向珠三角、长三角看齐,亦步亦趋看问题。简言之,不能盯着中国过去成功的模板,这样才能有所超越,而不被原来的成功所束缚。


中欧班列的良性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


封面新闻:为什么成都、重庆在“中欧班列”项目上的成绩会特别突出?另外,今年3月27日,中欧班列(成渝)开行突破10000列,这是否将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途径?


王义桅:


中欧班列为什么从渝新欧铁路开始?为什么成都的中欧班列表现突出?我认为,这和中国长期的产业布局有关。沿海地区长期以来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带,主要依赖海上贸易,习惯跟欧美的发达市场对接。内陆地区原来交通上的劣势比较明显,但成渝地区相对来说有比较好的工业基础,交通运输相对便利,他们的加速对外开放,必会带动西南地区,辐射到西北地区,并跟武汉等华中地区形成联动效应,这便是成渝地区在中欧班列上“后来居上”的重要原因。当然,这其实也有一点“逼出来”的意味,因为成渝必须借助中欧班列才能成为改革开放的“新前沿”。


现在,成渝中欧班列已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带动性,而且相对是盈利的。这种良性的发展,也为成渝探索陆海大通道、改革开放新前沿等起到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


至于中欧班列是否有助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走出去,我认为,中欧班列不止是一个物流通道,改变了沿海地区通过海洋作为全球化主要运输载体的态势,同时物流会带动更多产业、更多对外投资行为,有助于重庆和成都的品牌打出去。越来越多的欧洲、非洲国家和地区也认识到了这个超级物流通道的作用,开始吸引来自成都和重庆的企业投资,不论国有还是民营企业,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国外游客来到成都和重庆,这都是发酵的连带项目。


我们现在正处在从吸引投资大国到对外投资大国的转变过程中,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也非常强,在不断地“走出去”,成渝的基础比较好,一旦从保守型文化转向拓展型文化后,潜力非常大,毕竟,他们很好地实现了对外“结对子”,找到了很好的合作伙伴。未来,我们希望成渝能与东南亚和欧洲更好地联动,并将非洲的一些经验更好地应用到美洲各地,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朋友圈”。(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Twitter:RDCYIN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