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23 作者: 王义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尊重和支持各国人民对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
作者王义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盟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转自4月23日中国文化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尊重和支持各国人民对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不能搞简单的千篇一律、“复制粘贴”。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立足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
在此过程中,从我国文化建设来说,就要充分彰显我国文化主体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豪迈气概,珍惜和维护本国本民族的思想文化,坚持“两个结合”,弘扬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担当,尊重他国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倡导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守本国文化主体性、尊重他国文化主体性的文化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曾经,现代化一度被认为是西化和去传统化,近代以来,落后——先进的线性进化逻辑也曾深刻影响我们的文化观,所谓“落后就要挨打”,助长了今天“先进就要打人”的“中国威胁论”。如何处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建设中国的当代文化?新时代给出最新答案。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有机统一,使其产生深刻彻底的“化学反应”,塑造新的文化生命体,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成为现代的。
在巩固和彰显本国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在国际上我们需要与其他国家共尊立己达人精神,尊重他国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人类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追求现代化,都应该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走在前面的国家应该真心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要坚持共享机遇、共创未来,共同做大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蛋糕”,努力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坚决反对通过打压遏制别国现代化来维护自身发展“特权”。
巩固和彰显文化主体性,不仅要在本国起到作用,还要为世界作贡献。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向何处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资借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为迎接全球挑战、谋求共赢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早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就在巴黎集会呼吁:“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中华文明不仅在物质上曾给世界巨大贡献,在精神上同样能推动人类文明走向未来。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对于今天数字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等都有很好的解释力。在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乃至数字文明的时候,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此外,中国提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繁荣,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等,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给出中国方案。
巩固和彰显文化主体性,要推动交流互鉴,与世界共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以全球文明倡议提出的四个“共同倡导”为例。其一,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明确了面对世界文明多样性所应采取的态度,提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的新型文明观;其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进一步打破西方对价值观念的垄断,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其三,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强调了现代化过程的传统文化意蕴,提出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四,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反映了文化交流和传播、民心相通的重要性,提出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