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序有效衔接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王遥  /  

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序有效衔接

发布时间:2022-12-13 作者: 王遥 

临近年底,绿色金融一年来的发展情况受到市场关注。这一年,银行业绿色金融的各项政策部署与实践创新持续加快推进,并取得积极成效。

本文转自2022年12月13日东方财富网


主持人:《金融时报》记者


特邀嘉宾: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


临近年底,绿色金融一年来的发展情况受到市场关注。这一年,银行业绿色金融的各项政策部署与实践创新持续加快推进,并取得积极成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并提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展望2023年,在绿色金融领域,银行业有哪些重点工作值得关注?近日,《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


image.png


主持人:临近年底,您如何评价今年银行业的绿色金融发展?


王遥:从市场发展角度来看,我国已初步形成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我国绿色信贷取得突出成绩,来自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贷款分别为8.32万亿元和5.56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4%;截至今年9月末,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使用2400多亿元,支持碳减排贷款超过4000亿元,带动减少碳排放8000多万吨。


2022年5月,人民银行在原有2000亿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基础上,增加1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额度,具体支持煤炭安全生产和储备领域、煤电企业电煤保供领域,以形成政策规模,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这两项工具不仅推动了银行向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碳减排技术这三个重点领域的企业提供贷款,同时也发出了支持高碳行业转型的政策信号,推动了银行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实践。除了资金支持外,碳减排支持工具还要求金融机构计算和披露贷款所带动的碳减排量,这对于树立绿色理念,推动碳核算和信息披露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从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角度来讲,今年,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蓝色金融发展以及对个人碳账户探索成为银行业的关注重点。碳账户方面,建设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纷纷推出碳账户方案,从绿色消费端发力,不仅有利于未来扩大碳账户覆盖面,还将有助于系统推进个人消费行为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变。


主持人:展望2023年,在绿色金融领域,银行业有哪些重点工作值得关注?


王遥:增强自身绿色发展能力与提供绿色融资的能力,始终是绿色发展背景下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非绿金融风险防范与自身管理将是银行业践行绿色金融的重要着力点。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是指银行业在重视传统绿色金融服务不断升级的同时,推动保险、基金、信托、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绿色化升级创新,以迎合市场日趋增长的绿色投资需求,通过产品创新形成对绿色领域的有效支持,拓展绿色金融的服务范围,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持续发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能力,撬动社会资本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风险防范”是指银行须从先期正向的“投向绿色领域”向负向的“绿色风险管理”拓展,重视防范金融各类投融资中潜在的环境、社会、治理风险,将绿色风险管理理念与方法融入银行长期发展的深层次要求,同时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积极开展环境风险分析和环境压力测试,积极参与探索开发碳排放和碳减排核算方法,提升气候环境风险数据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自身管理”需要银行重视自身绿色表现,从组织管理、制度建设、能力培养、投融资流程、内控管理与信息披露等方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也要探寻自身的碳中和之路,通过自我改革与市场撬动,成为助力“双碳”目标的实践者、推动者。


主持人:在您看来,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如何有效衔接?


王遥:继“双碳”目标提出后,转型金融的应用可有效补充绿色金融所无法覆盖的高碳领域。这表明,金融机构不仅需要为绿色企业提供融资帮助,更应支持高碳企业向低碳化转型升级。我国转型金融的创新发展还存在众多可能,未来,转型金融势必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与绿色金融形成合力。


首先,完善转型金融顶层设计与标准体系,推动转型金融产品创新。建立健全转型金融标准体系、碳核算体系、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激励约束机制、评价体系等相关标准,逐步出台转型金融相关政策,才可为市场相关参与方发展转型金融指出明确的发展方向,与绿色金融顶层政策形成有效衔接,从而引导更多资本支持碳密集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明确了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方向,建议尽快推出转型金融支持目录,为金融机构、企业等市场参与者提供行动指引;还应建立转型金融法律体系,明确市场参与方相关权利与义务,同时为转型金融发展划清“红线”。


其次,健全转型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建议监管机构健全环境风险压力测试体系,推出相应风险管理方法学和应对工具,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建立起健全的碳排放数据采集、碳核算、碳账户管理和评价体系以及相应的数据库,既有助于企业有效监测自身经营的碳排放,提高整体效率,也有助于金融机构基于碳排放数据库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转型金融工具创新,引导金融机构测算高碳资产风险敞口,优化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和有效覆盖转型风险和气候变化金融风险,为碳密集行业提供更优质的综合金融服务。同时,建议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业务特征和风险偏好,将转型风险纳入其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并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分析系统等。此外,还需强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要求,持续开展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提高企业透明度,降低市场识别成本和吸引各种资本。


最后,重视转型金融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从整体市场需求来看,我国转型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未来,金融机构与企业可积极与高校、智库开展交流合作,引进权威的师资力量,通过定期举行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课程培训、学术讲座等方式,鼓励技术援助与知识共享,引导从业者和利益相关人员熟悉业务的流程和规则,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培养并储备转型金融领域专业人才。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