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29 作者: 吴晓求
人民币国际化不仅能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还能够增强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而资本市场的开放则为人民币提供多样化的计价资产,拓展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编者按: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重阳金融研究院理事、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郭彪、副教授芦东、博士生陈柏何在核心期刊《财贸经济》2025年第6期发表文章《中国建设金融强国的双支柱架构: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市场开放》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市场开放作为“双支柱架构”,在推动中国建设金融强国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现将全文发布如下:(全文约6000字,预计阅读时间16分钟)
摘要
中国正致力于建设金融强国,而“双支柱架构”——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市场开放,在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人民币国际化不仅能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还能够增强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而资本市场的开放则为人民币提供多样化的计价资产,拓展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两者的协同作用为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推动这一进程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复杂性、金融监管的制度性难题、资本市场透明度的不足以及法治体系的建设滞后等。
为了确保“双支柱架构”有效落地,中国必须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提高市场透明度,完善法律框架,同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市场的开放。通过持续的改革、政策支持以及国际合作,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市场开放将成为推动中国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
正文
金融强国战略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目标不仅关乎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是提升国际金融竞争力、实现经济与金融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金融强国的核心在于深化金融改革、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在2024年1月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总书记进一步系统阐释了金融强国的内涵,提出了“六个强大”这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明确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战略方向,为中国金融体系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了科学指引。
历史经验表明,金融强国的建设不仅依赖于本币的国际化地位,还需要高度成熟、开放的金融市场作为支撑。基于这一历史经验与理论框架,本文提出以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市场开放为核心的“双支柱架构”,并将其视为推动中国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和实现“六个强大”的关键战略支撑。
01
金融强国双支柱架构的
理论基础与内在逻辑
“六个强大”作为金融强国建设的核心要素,包括“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和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明确了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的目标方向和实践路径。
人民币国际化是实现强大的货币这一目标的关键途径,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依赖于中央银行通过保持币值稳定、完善政策框架和促进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所提供的支持;资本市场开放则是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通过提升财富管理功能、增强资源配置能力和丰富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构建起全球化的金融服务网络。
此外,无论是人民币国际化还是资本市场开放,都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监管提供稳定和保障。双支柱架构通过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市场开放的协同作用,为“六个强大”的全面实现提供了战略支撑,构成了金融强国建设的核心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支柱一: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强国建设的基石
国际货币在全球经济中作为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在跨国贸易和金融交易中发挥核心作用。国际货币的崛起与全球经济和贸易格局的演变密切相关,经济规模、开放程度和币值稳定性是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的关键因素,此外,金融市场的深度、流动性及制度环境也被认为是国际货币地位的重要决定因素。
一国货币的强大不仅需要以稳定的币值为基础,还需要依托金融市场的繁荣与开放。对于中国而言,人民币国际化是实现强大的货币这一目标的重要战略支撑,通过提升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使用范围和地位,增强其在全球支付、结算和储备中的功能,人民币国际化将为中国迈向金融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强大的货币是金融强国的重要标志,依托于人民币国际化与强大的中央银行的协同作用。币值稳定能够增强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信任,进一步扩大其全球使用,从而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强大的货币还需具备全球流动性和国际认可度。
在这一过程中,需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汇率调控及跨境资本管理维护信用稳定性。此外,汇率市场化改革和跨境支付系统的建设,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更大的信心。与此同时,中央银行通过与其他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以及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应用,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币的国际流通性和功能地位。强大的中央银行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了实现强大货币的重要动力,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支柱二:资本市场开放——金融强国建设的助推器
资本市场开放通过放宽资本流动限制、优化外资准入及提升市场透明度等措施,推动资本自由流动与金融体系现代化,核心目标是增强市场效率及国际竞争力。其对内可吸引外资优化资源配置、弥补资金缺口并驱动产业升级,对外通过接轨全球市场提升人民币资产认可度,加速国际化进程,同时引入国际经验与金融工具创新,助力机构专业化水平与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同时,开放还促进市场生态多元化,改善定价机制与投资效率,促进金融工具和交易机制的创新,进一步增强市场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
资本市场开放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核心支柱,既为经济增长注入资本活力,又通过提升国际化水平支撑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我国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与深圳作为双核载体,前者定位为全球顶尖的综合性国际金融中心,后者聚焦金融科技与产业创新的结合。
金融监管在此进程中发挥双重保障:一方面构建信用基础与法治环境,以透明规则和风险防控增强国际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需平衡资本流动自由与系统性风险,通过政策创新及监管协同,为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中心功能跃升提供稳定支撑,最终依托开放深化与制度韧性,为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02
双支柱架构的闭环机制和建设难点
(一) 货币与市场的闭环机制
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市场开放形成双向驱动的动态发展闭环机制:前者通过跨境投融资功能提升及沪港通等互联互通渠道的完善,增强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和结算货币的信用,吸引外资流入并推动市场规则与国际接轨;后者则以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多元化人民币计价产品及稳定的回流机制,强化人民币资产的流动性和吸引力,支撑其在国际支付与投资中的广泛使用。
二者协同下,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了资本市场的国际吸引力,而资本市场的开放又进一步巩固了人民币的全球地位,这为中国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提供持续动力。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现状及难点
当前,人民币自由化与国际化正以多层次路径推进,尽管与美元、欧元仍存差距,但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和结算中的地位已显著提高,在大宗商品交易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使用范围和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政策层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和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完善,显著增强了人民币的国际使用能力。
但储备货币地位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离岸与在岸市场的协同机制形成双向驱动,离岸市场通过自由流动拓宽投资渠道,在岸依托经济基本面和金融产品强化信用背书,二者联动既增强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又为构建全球金融韧性奠定基础,但仍需破解储备货币竞争力不足、资本项目开放与风险管控的平衡等深层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虽稳步推进,但仍面临多重挑战:
一是国际信任与“货币锚”基础薄弱,人民币在储备、支付中的占比与中国经济地位不匹配,且缺乏与大宗商品定价的深度绑定,使得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稳定性和广泛认同度仍然面临挑战难以复制美元依托石油计价及国债市场建立的全球主导地位;
二是金融市场深度与开放度不足,2024年中国国债市场规模虽跃居全球第二,但外资在股债市场占比仅约3%,需在提升流动性、扩大国际参与的同时防控风险;三是美元体系的长期压制,美元凭借国际结算与储备垄断地位、IMF等机构话语权优势形成结构性壁垒,而人民币在SDR权重、高流动性资产供给及地缘波动下的避险属性等方面仍存差距。
(三)资本市场开放的建设现状及挑战
资本市场开放是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一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举措。中国资本市场通过渐进式开放路径取得阶段性成果:从B股、QFII/RQFII到沪深港通、债券通等机制创新,外资准入持续放宽,但开放程度仍落后于国际成熟市场。在资本项目开放方面,中国遵循“先流入后流出,先长期后短期,先直接后间接,先机构后个人”的原则,当前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个人跨境资本流动及短期资本领域仍受限。
此外,中国资本市场开放面临市场生态与监管法治化的双重掣肘:
一方面,市场生态存在金融工具创新不足、市场的透明度和交易机制的公平性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参与者结构单一等问题,制约资源配置效率与国际资本信任度;
另一方面,监管体系在法律衔接、跨境监管协调及政策透明度上的短板,叠加美元霸权、地缘政治风险等外部环境压力,加剧了外资对权益保护与规则稳定性的疑虑。国际经验表明,法治化与市场化是开放成功的基石,破解这些结构性障碍需同步推进市场生态优化与监管体系升级,以构建更具韧性及吸引力的开放型资本市场。
(四)双支柱闭环机制的形成难点
双支柱闭环机制面临多重现实约束:
一是二者协同效应不足,在实际运行中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人民币国际地位与经济体量不匹配,其根源在于缺乏高信用核心资产支撑及资本市场开放度有限,导致国际信任基础偏弱基础薄弱;
二是制度性障碍突出,市场规则透明度、法治化水平及政策连续性未达国际标准还需进一步改革完善,叠加外部美元霸权挤压与地缘风险加剧,削弱人民币网络效应;
三是市场生态短板与外部环境干扰形成双向制约,阻碍双循环效能释放。因此,破解路径需以制度升级为核心,同步优化市场生态、强化法治保障,并依托技术赋能与产业金融深度融合,对冲美元体系制约压制,构建更具韧性的双支柱协同框架,支撑金融强国目标实现。
03
推动双支柱架构的发展路径
(一) 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信心
首先,中国需要通过释放长期增长潜力和深化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韧性与活力,以高质量发展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坚实基础。其次,要通过稳健且中性的货币政策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物价稳定,并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同时逐步调整一篮子货币的币种结构,以稳定的汇率提升人民币国际接受度。
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如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完善和数字人民币(CBDC)的推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市场信心将得到持续强化。
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依赖于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的协同发展,利用离岸市场人民币票据等市场化手段和在岸市场的资本项目,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的双向互动,不仅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还保障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与持续发展。
(二) 完善资本市场与金融体系
完善资本市场与金融体系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首先,通过减少行政干预,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升法治化水平等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是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核心动力。
其次,通过完善新三板、区域股权市场等多层次融资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更灵活、更便捷的融资解决方案。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转型升级,从而增强整体经济的活力和韧性。
此外,发挥资本市场在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促进金融工具的创新,吸引国际资本,为高科技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支持。开放的资本市场的显著提升了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资金和资源支持。
(三) 资本市场的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协同发展
在全球金融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构建透明、高流动性和具备成长性的资本市场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中国金融竞争力的关键:透明性降低信息不对称以增强投资者信心,流动性提升交易效率并降低成本,成长性依赖风险定价机制保障长期回报,三者共同夯实人民币资产的国际流通基础。
其中,资本市场开放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枢纽,需以高效市场支撑流动性、创新金融工具吸引国际投资者,并通过市场化改革提升透明度。但开放伴随风险,需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监管体系,平衡创新与风险防控,以法治和政策透明度保障市场稳定。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与强化监管协同并进,通过制度设计融合国际实践,构建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既增强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支撑国际化进程,也为实现金融强国目标奠定可持续优势。
(四)央行功能转型与国债市场
央行货币政策与国债市场的协同效应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支撑:国债市场通过提供高流动性、低风险资产,强化人民币信用基础,助力货币政策传导;央行则通过宏观审慎管理如资本流动调控、逆周期工具,维护金融稳定,抑制顺周期风险,为国际化进程保驾护航。
国债市场的核心作用在于其“锚”功能,以透明高效的特性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底层支持:一方面,其安全性和流动性巩固了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的信心,支撑其在支付、储备中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在能源及大宗商品交易中为人民币计价提供信用背书,推动跨境流通。
综上所述,中国金融强国建设的双支柱架构——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市场开放——是推动金融体系现代化与国际化的重要路径。通过深化改革、优化政策支持和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中国可以逐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增强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并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从而为实现金融强国目标奠定坚实基础。通过这一路径,双支柱架构将持续作为中国金融强国建设的核心引擎,推动金融体系的全面现代化,提升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地位与话语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