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吴晓求教授主持博鳌亚洲论坛高端对话:中国改革与经济前瞻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吴晓球  /  

吴晓求教授主持博鳌亚洲论坛高端对话:中国改革与经济前瞻

发布时间:2025-03-27 作者: 吴晓求 

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在波浪式发展、曲折性前进中展现出强劲韧性。2023年、2024年,中国分别实现了5.2%和5%的GDP增速。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实现平稳开局。

吴晓求系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重阳金融研究院理事、国家一级教授,本文转自3月26日国家金融研究院

3月25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开幕。当天下午,作为首场高端对话,国际会议中心里的“中国改革与经济前瞻”吸引了参会各方的密切关注,现场座无虚席。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及政策走向备受关注。中国“两会”刚刚结束之际,这场讨论显得格外及时。202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将GDP增长预期目标定在5%左右,并强调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是今年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面对内需不足以及外部环境变化等挑战,中国已经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并正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以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中国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效果如何,能否实现稳定预期、激发活力的目标?中国下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面临哪些障碍,改革重点在哪些方面?中国经济未来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c96f974c7785f8160a0d43e7c409c6a6.jpg

围绕这些国内国际共同关心的重要话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作为主持人,与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前市长黄奇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等专家学者展开了精彩讨论,共同把脉中国经济、共议改革之道。

中国经济向好的态势已经确立

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在波浪式发展、曲折性前进中展现出强劲韧性。2023年、2024年,中国分别实现了5.2%和5%的GDP增速。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实现平稳开局。

彭森认为,尽管过去两年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形势向好的基础仍不巩固、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但是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超常规、逆周期的宏观政策予以应对,中国的经济运行已经随着政策落实出现了稳中有进的局面。经历了风风雨雨的中国经济已然重新步入了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稳定回升的态势已经确立且不可逆转。

2025年是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第一个十年蓝图的收官之年。黄奇帆认为,经过十年的努力,“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截至2024年已经有96%较为完满地达标完成,还有4%基本性完成,通过今年继续“打补丁”,这一目标体系有望在今年年底全面完成。

0297b4b898967306d917f6a4b498ab64.jpg

黄奇帆提到,中国制造业过去十年有五种成就是令人高兴的。第一,中国制造在世界制造业中占比已经达到33%,相比2010年占比20%有明显提升;第二,中国制造的产业链体系有了比较完善的发展,被联合国确认为唯一覆盖全球600多个大中小产业链种类的国家,且其中有40%的类别规模位列全球第一;第三,中国制造产品的出口结构有了深刻的趋势性变化,即在制造业总出口额较2010年翻番的背景下,出口结构由2010年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70%以上、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低于30%,转变为90%是资本密集型产品、10%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第四,中国制造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即进出口贸易的生产方式由2000年以前50%以上是加工贸易、30%左右是一般贸易、10%以上是大众物资,转变为70%以上是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不足20%;第五,中国制造不再是“闭门造车”,过去十年间,中国引进外资规模较上一个十年翻了一番,在就业、税收、出口尤其是资本密集和高附加值出口等方面贡献均有提升。

正视问题,消除障碍

2025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从2025年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到正在编制中的“十五五”规划目标,再到203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宏伟目标,进入2025年之后的未来十年,中国这三大目标能否实现、如何实现都备受关注。

56e77b917a2a6dc799643da061663993.jpg

在彭森看来,从2020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提出时点来看,这一目标意味着中国经济总量要在15年内翻一番,即使考虑到目前汇率的变化,到2035年中国经济GDP总量预计要达到250万亿元左右,即平均每年要实现4.73%的增长,这一艰巨任务需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如果中国今年能够实现5%的经济增长目标,“十四五”规划目标也有望得以顺利达成,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一势头能否稳住。

自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稳中求进”成为中国经济工作的主基调,强调在保持经济稳定的前提下积极进取,确保经济增长、就业与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同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彭森认为,要稳住经济增长、防止和遏制经济下行的趋势,才能完成2035年的目标任务。但他也强调,稳中求进,“稳”是大局但不是目的,稳中求进的最终目标是“进”,高质量发展要“进”,经济体制改革也要“进”。

聚焦当下,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彭森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仍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包括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社会预期偏弱等,其中最关键的仍是内需不足,而内需不足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内消费不足,这是由先生产后生活、重投资轻消费的传统思维,以及传统政策和传统制度共同作用导致的。

在彭森看来,中国55%的总体消费率和38%的居民消费率较西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这是影响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由过去投资主导型转向消费主导型的过程当中,如果转型顺利,中国提高国内需求、实现高质量发展都会拥有较好的基础和动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有希望的。

在今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提振消费,改善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内需”位列十大任务之首。中国“两会”期间,中办、国办印发了《提振消费的专项行动方案》。在彭森看来,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调整,且涉及到收入分配体制、要素市场化、财税制度等体制大格局的结构性改革,对中国经济的转型意义重大。

黄奇帆认为,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经历了由外循环为主向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的转变。在进出口贸易占中国经济比重由2010年以前的60%以上降至40%以下、世界范围内出现逆全球化等背景下,中国经济如何继续保持更高水平开放、更深层次开放、更宽领域开放这个方向不变,做到“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有一定难度。但是,中国没有改变扩大开放的战略意图。

黄奇帆进一步提到,过去十年,中国对外开放采取了五个新的措施。第一是贸易政策由以出口导向为主转向既鼓励出口同样鼓励进口;第二是投资政策由“引进来”为主转向既鼓励“引进来”也鼓励“走出去”;第三是区域开放由沿海地区开放为主转向既沿海开放也同步开放内陆;第四是产业政策由过去“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业开放度大,服务贸易、教育卫生文化、金融领域管得严,转向“宽领域、全方位、多渠道”的开放;第五是开放目的以要素流量为主转向不仅关心要素流量、贸易量、资金量,还更关心营商环境,让中国的营商环境与国际接轨。

1a67a389fafc3169dce98584a1647549.jpg

吴晓求对中国经济要扩大开放的重要性表达了赞同。他认为,开放是中国经济不可缺少的引擎,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并不意味着外循环不重要,而是为了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福利水平,寻找一种抗衡外部不确定性的力量。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市场化,是提信心

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何在?彭森认为,改革开放仍然是确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来增强发展内在的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激发社会的活力。所以,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总的战略目标最重要的战略举措。

2024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做出了推进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在其中多达369项的具体举措中,哪些是改革的重点?

彭森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应该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以市场化改革作为重点。在他看来,经济体制改革是牵引、是重点,能够直接起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吴晓求表示,中国经济未来最重要的是信心,这一信心既是消费者的信心,也是投资者的信心,也是企业家和市场主体的信心,而信心来源于完善的法治。他进一步表示,中国的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强调,制度的作用比政策重要,政策只是短期调节,制度包括法治是一个长期稳定的机制。同时,中国经济过去40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中国能不断完善法治并争取有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国的经济将充满希望。

f37dff17e0250bfaac26504a0e588d2e.jpg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