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吴晓求:2100,中国的大趋势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吴晓球  /  

吴晓求:2100,中国的大趋势

发布时间:2025-08-26 作者: 吴晓求 

当前,世界正处于历史性的变革时期,中国正承接历史的大趋势。从2010开始,中国制造已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全球占比达到31.6%,这一趋势与历史上英国和美国的经历相似,1920年之前,英国制造位居全球首位,维持了100多年,1920年起美国制造引领全球90年。

吴晓求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重阳金融研究院理事、国家一级教授,本文转自8月26日国家金融研究院

当前,世界正处于历史性的变革时期,中国正承接历史的大趋势。从2010开始,中国制造已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全球占比达到31.6%,这一趋势与历史上英国和美国的经历相似,1920年之前,英国制造位居全球首位,维持了100多年,1920年起美国制造引领全球90年。我们若能保持这一趋势90年,直至2100年,那么,我们需要从世界格局的角度思考如何维持这一趋势。这要求我们重视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内部问题。为维持80至100年的发展趋势,深化市场经济制度与规则,完善法治至关重要。同时,我们还要在收入分配与科技创新等领域进行重大改革,逐步使内需和科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扩大内需是有条件的,需要稳定的收入增长、合理的预期以及对未来的信心,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也需进一步完善。信心与预期源于法治,我们应该深刻理解这一点,并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规则,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场主体的平等性与公平竞争原则。只有确立这些基本理念,我们才可能进一步延续现代制造业的竞争力。

第二,外部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外部需求的极端重要性。由于我国供给能力强大,大约40%的产品需要外部需求来消化,未来这一趋势仍将维持。因此,扩大内需固然重要,但绝不意味着外部需求不重要,扩大开放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制度保障和动力来源。我们要关注外部需求在世界格局中的现状,尤其是发达国家,因为它们具有极强的购买力。例如,美国占全球消费需求的28%,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还有欧盟和日本等。然而,今天世界格局的变化使国际贸易规则受到严重挑战。特朗普上台后,对基于WTO理念的国际贸易规则进行了挑战。这意味着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构建2.0版的WTO规则。有人说WTO的组织功能不健全,甚至认为WTO组织已经死亡,但我认为,全球经济增长仍然基于资本、货物、服务、人才和科技的要素流动。没有这些要素的自由而有效率的流动,全球经济不可能有效增长。过去几十年,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这些重要因素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基于未来趋势思考2.0版的WTO规则和秩序。过高的关税不是世界经济的未来,中美两国以及国际社会需要找到一个都能接受的相对优化的规则。在WTO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其最重要的两点是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低关税,这是国际贸易活动的生命线。虽然新的规则对一些国家可能在关税方面有某些特殊性,但未来的规则究竟应有什么新的特征?我们需要系统、全面地研究。

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经贸关系和规则调整,我们要保持高度的理性,站在未来战略角度思考这些战略问题。5月10日开始,中美两国就双边贸易规则和关税进行谈判,我期待这两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能在这一问题上达成互利的规则,同时促进新一轮全球贸易规则的形成。中国在这方面要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要保持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对内和对外的这些重要敏感问题。

接下来,我想谈谈有关金融的作用。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正迈向现代化,但我们对现代化的理解有时还不全面。一国的现代化,既内含着经济的高度发达,更内含着社会的高度文明。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契约精神是现代社会和金融秩序维系的枢纽,透明度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我们要在各方面对现代化内涵进行深刻思考。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自己所在的领域对现代化进行正确的阐释,让社会各界深刻地理解包括金融、国际贸易规则等在未来中国所具有的特殊作用。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收入提高了,就以为现代化快实现了。我们要站在更广阔的视野,站在未来发展趋势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角度,去阐释经济学的常识和原理。

在过去一个时期,中国社会存在对金融的偏见和误解。不能把中国经济乃至社会出现的问题归咎于金融。这实际上是没有正确理解金融在一个国家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社会对金融的理解还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这也是我一个时期以来反复阐释金融的作用或价值的原因。

关于金融的价值,需要从历史的长河中观测经济发展和金融演变的关系以及金融变革的原因。为什么金融及其业态、功能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其原因来自于社会需求,来自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来自于科技创新,来自于产业形态的变化。金融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随着实体经济形态和结构的变化,金融在不断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全球经济能有今天,金融的作用很重要,难以想象如果没有金融的不断创新和变革,将是什么样的?或许还处在票据交换甚至物物交换的时代。

几个世纪以来,金融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市场化推动了金融的脱媒和金融的结构性变革。基于市场化的金融脱媒,是金融结构性变革的原动力和逻辑起点。只有金融脱媒,金融业态才能变得如此多样,功能才能变得更加多元,继而金融才能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进入21世纪,由于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金融进入到第二次脱媒的时代。如果第一次脱媒是基于市场化,脱的是融资的媒,那么,第二次脱媒则是基于信息化,脱的是支付的媒。金融的二次脱媒,使得金融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使得原来受制于物理空间约束的金融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具体而言,金融具备以下主要经济功能:

第一,一般等价物和价格度量。这是金融最基础的功能。因为这个功能推动了货物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增长,提高了经济效率。

第二,支付清算功能,即金融的交易功能。货币具有支付和清算功能,是货币价值尺度功能的逻辑延伸和金融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作为交易媒介,货币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商品贸易和经济增长,提高了交易效率。货币支付的数字化变革克服了传统支付方式的时空约束,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和消费模式的变革。这是金融第二次脱媒的重要表征。金融的第一次脱媒,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二次脱媒则推动了支付形态的变革。

第三,资源优化机制,有效促进了储蓄到投资的转化。基于金融业态的不同,储蓄到投资的转化方式具有重要差别,形成了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重要的是,基于这种结构性变革,金融得以满足企业不同的融资需求和投资者不同的资产配置。

第四,风险配置功能。通过金融工具的设计,实现风险的对冲、配置和分散。如果没有金融这种风险配置机制,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将难以预期和管控。

第五,信息流。金融的信息流推动了资本的有序流动和资产的合理估值。

第六,双重流动性创造。金融由单一流动性创造过渡到双重流动性创造,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过去金融主要是提供货币流动性,为实体经济服务,今天,金融除了继续提供货币流动性外,还增加了创造资产流动性的功能。资产流动性创造,主要是通过资产证券化和资本市场等方式来完成。

第七,从融资到财富管理的转型。金融从单一的融资变成了基于融资与财富管理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平台,这是金融功能的革命性变化。

第八,金融与科技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没有金融的支持,科技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和速度则非常缓慢。四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和金融的发展印证了这一点。

在金融的经济功能基础上,金融衍生出其重要的社会价值。金融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的法治是金融存续的基石。

金融对法治的要求非常严格。法治不完善的社会,金融特别是现代金融难以发展。金融的存续是以完善的法治为基石,而法治是文明社会的基本元素。金融的进步与发展反哺着社会法治水平的提高。金融的变革可以有效推动国家和社会法治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二,契约精神。契约精神是一个国家法治精神的社会延伸。难以想象一个法治不完善的国家,社会有高度的契约精神。高度的契约精神一定是以完善的法治、深厚的法治理念和悠久的法治传统为土壤的。严格的契约精神不会凭空出现,而是基于法治社会丰沃的土壤。契约精神是金融秩序维系的枢纽。大量经济金融合同官司的出现,是社会契约精神缺失的表现。恒大集团的诉讼案件数量之多,凸显了契约精神的严重缺失。

第三,透明度。公平的逻辑起点是透明度。当所有信息都公开透明时,公平的实现就有了社会基础。现代金融的生命线是透明度,因为金融交易,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交易。透明度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支点。所以,现代金融通过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升。

正因为如此,金融本质上是社会走向文明的一种力量。


9b7d95034469b3e5aeb87d96558183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