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吴晓求 | 开放与国际化: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吴晓球  /  

吴晓求 | 开放与国际化: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03 作者: 吴晓求 

他指出,对外开放已成为中国深刻的改革与文明发展趋势,认为和平的外部环境、低成本的赋税以及科技创新、人才、货物以及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是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三大关键要素,强调金融开放具有强大的外部性与不可逆性,理应循序渐进推动金融开放,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从而推进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现。

演讲者吴晓求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重阳金融研究院理事、国家一级教授,本文转自7月3日国家金融研究院

2025年6月1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联合举办的北京CBD金融论坛顺利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围绕“开放与国际化: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对外开放已成为中国深刻的改革与文明发展趋势,认为和平的外部环境、低成本的赋税以及科技创新、人才、货物以及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是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三大关键要素,强调金融开放具有强大的外部性与不可逆性,理应循序渐进推动金融开放,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从而推进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现。


(吴晓求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纪要:

一、对外开放已成为中国深刻的改革和文明发展趋势

中国制造业自2010年以来开始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截至202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超过30%(2024年占比达到31.6%)。从世界范围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仅有3国的制造业比重达到30%,第一个是1920年以前的英国,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第二个是1920-2010年期间的美国,且长时期处于30%以上水平;中国是继英国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国家,其制造业在全球供应能力中的占比达到30%,甚至高达32%左右。然而,中国的消费能力与制造业能力有一定差距,在全球消费占比为18%,其中有13.6%左右需要平衡外部需求,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以上数据表明两大问题:一是中国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密切相关,特别是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增长,从而助力中国制造在2010年实现第一次跃居全球首位。二是外部需求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扩大内需的同时要注重外部需求的拓展,以此实现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增长要兼顾扩大内需与对外开放。与英国、美国相比,中国制造业跃居全球首位仅有14年时间,而英国与美国的则分别为100多年、90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若要维持在80-100年的时间,就必须扩大内需又要进行市场化改革,实现就业增长、收入提高,同时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扩大内需的坚实基础。扩大内需并不意味着弱化外需的地位与作用,外部需求仍是中国经济实现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与财富增长机制,对外开放于中国经济发展而言尤为重要。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外开放需要和谐的外部环境,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在相当长时间内要保证和谐的外部环境,以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与此同时,要积极拓展与南方国家的合作,更要努力推进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合作,着力改善与上述国家的关系。近期,中美两国经贸关税磋商谈判达到预期效果,于两国经济发展皆大有裨益,既有利于抑制美国的高通胀,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税壁垒实际上是一个过时的观念与主张,会导致世界各国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从而阻断各国的交流和未来发展,并不是现代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三大关键要素

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三大关键要素:一是和平的环境;二是低成本的赋税,高关税实际上违背经济学的基本常识,且不利于各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社会理应循序渐进地步入零关税时代。三是科技创新、人才、货物以及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反之,世界经济难能有序、持续发展。三大关键要素也正是中国政府所倡导的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以及投资便利化的基本逻辑,这既符合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与基本要求,也符合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于中国而言,改善经济增长结构,既要推动市场化改革、提升内部需求,同时又要大力拓展外部需求,提升内部需求与拓展外部需求并行不悖。

三、循序渐进推动金融开放

对金融开放,既要有信心又要保持高度谨慎的态度。金融开放在任何经济体中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大问题,特别是在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大国。金融开放既是经济开放中最艰难、最复杂的,也是最后开放的领域。实践表明,自2001年11月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升了金融开放的信心,但由于金融开放的强外部性与不可逆性,要始终对金融开放保持高度谨慎的态度。应当知道,我国在金融、人民币和资本市场方面的全球影响力远低于中国国家、中国制造业以及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力。例如,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仅占2.5%,在支付领域约占4%,中国资本市场的境外投资者占比为4.5%(其中包括在香港的中资通过深港通、沪港通等方式进入内地,实际上真正的外国投资者低于4.5%)。以上数据表明,中国应审时度势、坚定不移推进金融开放。

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赢得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信任。2023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提“金融强国”的建设目标,涵盖多个公认指标。人民币国际化基于交易市场、支付市场(或贸易市场)的自由化与市场化。当前,人民币在IMF的SDR中的权重在全球排名位居第三,但人民币在经贸支付、定价和储备市场中的占比却较低。人民币使用范围由于尚未完全实现可自由交易而受限。由此可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艰难且复杂的任务。此外,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储备中的占比需获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信任,如国家信用能力、软实力、法治完善程度以及政策稳定性等,在综合研判上述指标后,其他国家或地区方考虑将人民币及人民币计价资产作为储备资产。

要推动资本市场或资产市场的国际化,以国家软实力的支持赋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于大国而言,国家金融开放不仅是货币的自由化和国际化,更重要的是市场的国际化,即资本市场、资产市场的国际化。这是因为,国家货币自由化、国际化需要重要的循环与保障体系,而强大的资本市场则是人民币自由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技术保障。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度不高,难以达到人民币自由化和国际化乃至金融强国的要求。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艰难在于对资本市场的认知不够,要深化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认识,即资本市场不仅为企业融资服务,也要为投资者服务,否则资本市场的发展难以为继。

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基石是国家软实力,这也是金融开放的最重要的制度保障。上海以及深圳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需要国家软实力的支持,包括完善的法治、高度的契约精神以及足够的市场透明度,这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三大支柱。


(会议现场)


9b7d95034469b3e5aeb87d96558183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