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方舆论兴起“中国崛起顶峰论”。对此中央政治局会议曾指出:“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事实上,早在2018年初,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就曾在《环球时报》、《红旗文稿》等报刊发文,提醒客观理性正视中美差距,“警惕全民傲娇情绪”,这些文章被收录进其专著《强国长征路》中。现人大重阳君将其中一篇《中国崛起还得打30年“持久战”》一字不改,借暑假期间再刊如下:
中国崛起进入了“精耕细作期”,从过去重视“量”的增长要转型升级到“量质并重”的高质量崛起进程中。
本文字数约2481字,阅读需要3分钟。
2018年1月9日王文在环球时报刊文《中国崛起还得打30年“持久战”》。2019年7月王文著作《强国长征路》出版。
2018年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10周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诚如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所说,“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才能把中国发展“蓝图变为现实”。在这个特殊的节点,客观真实地评估世界变局,总结过往,显得尤其重要。
过去十年,学术界最流行的对世界变局的看法是,新兴国家崛起,老牌发达国家衰落。但从各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份额看,实际情况却更复杂与微妙。
中国经济总量从2008年占全球份额7.3%上升到2017年约15%,增长了8%左右,的的确确在飞速崛起,重塑了全球经济格局。但2008年到2017年美国占全球经济份额一直稳定在22%-25%之间,尤其是近五年来,美国经济份额稳步上升,已恢复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世界地位。种种迹象表明,十年来所谓“全球经济金融结构的调整”,实际上是中国与老牌强国西欧、日本之间的结构调整,并非撼动美国地位。全球金融危机十周年的总结,务必要重视这一容易被人忽视的微妙特征。
美国经济地位未发生实质撼动,但不可否认,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软实力。十年来,全世界不断批判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漏洞,反思美国民主自由体制的弊端。在批判与反思的进程中,中国社会的自信心逐渐恢复。尤其是近年来,中国连续主办了G20、“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盛会,促使越来越多国家关注与认可“中国方案”。
但是,国人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方案”逐渐受到认可,仅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中国与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综合实力差距仍很大,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赶上并超越。
第一,中国经济总量赶超美国仍须经历较长时间。2017年,预计美国GDP总量将在18万亿美元以上,中国将超过12万亿美元,且两国经济质量都有所提升,并日益呈现健康化、常态化的趋势。保守地假设,如果两国汇率未来大体稳定,经济增速按中国6%、美国2%计算,那么,至少到2035年中国经济总量才能与美国持平。
第二,传统强国对中国经济“份额侵蚀”的抵制与恐慌感在急剧上升。近年来,在澳大利亚、德国的媒体舆论中,常常能听到对中国的捧杀、棒杀声,时不时地出现对中国领衔的新一轮全球化的批判、反对声。在未来,如何在贸易、金融、产业等政策上协调与这些传统强国的关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而是高度考验中国对外政策的耐心、恒心与精细度。
第三,中国发展面临着“社会期待过大”的压力与风险。按照十九大要求,中国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意味着中国正在完成西方发达国家从未实现过的国家发展目标,即快速崛起进程中不发生金融危机、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舆论的期待值普遍提升,对国家发展的诸多纰漏也会非常敏感,全球舆论也会以显微镜的方式洞察中国。如何调适与回应社会预期、真抓实干、脚踏实地,真正实现人类从未有过之伟业,需要漫长而细致的工作。
第四,中国本身的价值观与社会理念很难在短期内令全球心悦诚服。当代中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实际上仍处于不断整合的阶段,包含着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方文明以及新中国建立后不断探索、发展形成的理念三者之间的融合贯通。要呈现并令世界接受一个明确、清晰且完整的“当代中国价值”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中国崛起进入了“新时代”,正在实现对世界格局与国际体系的重新塑造。但综上所述,国际体系的真正重塑微妙且艰难,正在进入漫长的“持久战”,这意味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进入了需要30年左右的“持久战”、“拉锯战”中。要打国家崛起的持久战,首先必须拥有战略耐力,长期保持对竞争对手的谦虚学习心态,以及对后进国家的帮扶支持做法。戒骄戒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与他人分享经验与成果,是像中国这样的新型崛起大国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在这个进程中,中国必须成为真正的“全球角色”(a real global actor)。中国要善于与美国周旋,善于与传统强国博弈,更要深度了解次区域的强国,知道在次区域内的行为规则与尊重对象。对那些过去不在中国对外战略重心中的国家尤其要加强研究与交往。
“全球角色”需要有真正全球视野,而全球“公域”博弈恰恰是大国崛起的新增长点。在网络、太空、海洋、极地等过去国家博弈的相对真空地带,或许拥有从未想象到的潜力。
总之,过去5年,中国国内外环境局面好于预期,但在社会期待上升、传统强国焦虑、改革矛盾加剧等因素下,未来中国发展或许更艰难。对此,中国崛起进入了“精耕细作期”,从过去重视“量”的增长要转型升级到“量质并重”的高质量崛起进程中。只有拥有这种“持续战”的心态,永不松懈,中国崛起才有最终成功的可能。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