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09 作者: 王文
4月2日,国际知名期刊《外交学人》刊发了100名中国学者联名《致美国社会各界的公开信》,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呼吁全球团结合作。4月7日,该联名信倡议协调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接受《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开信汇集百名中国学者的所有观点,希望以德服人,以理服人,“既要以这种方式向西方人讲述原委,避免打口水战,也希望一旦信件内容传回国内之后,也可以聚合中国社会最大程度的共识,这样才能发挥公开信的双向作用”。
王文、刁大明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本文刊于4月7日侨报网。
4月2日,国际知名期刊《外交学人》刊发了100名中国学者联名《致美国社会各界的公开信》,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呼吁全球团结合作。
4月7日,该联名信倡议协调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接受《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开信汇集百名中国学者的所有观点,希望以德服人,以理服人,“既要以这种方式向西方人讲述原委,避免打口水战,也希望一旦信件内容传回国内之后,也可以聚合中国社会最大程度的共识,这样才能发挥公开信的双向作用”。
呼吁合作是中美知识精英的共识
提起倡议百名学者联名致信美国社会的想法,王文表示,是中国外交领域的实践首先给了他灵感。3月中旬,王文和一位中国外交官深聊。当时美国确诊病例尚不足1万例,但美国一些政客和媒体已开始甩锅中国。王文表示,在外交实践之外“其实学者也可有所作为啊!”于是,有了最初发起倡议想法。
随后,王文选择了来自中国东南西北20余个省份、横跨十余个学科的学者朋友,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信任,并为联名信的起草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其间也产生过争论,比如写给谁?给特朗普、美国政府或者美国社会?是批评,还是呼吁加强合作?国际上会有怎么样的效果?等等。”
过程中,王文曾找过几位美国学者一起倡议未果。公开信完成后,起初想登在美国智库的网站上被婉拒,又曾联系欧美几家主流媒体刊发也均被婉拒,最终《外交学人》总编香农·蒂耶兹(Shannon Tiezzi)爽快答应刊发。
回忆从倡议联名到顺利刊发过程始末,王文表示,他个人“就像是一根针线,把中国外交的实践、学者师友的思想、国际抗疫的舆情需求等几个共振的因素串在了一起。其实,还是大家的功劳”。
公开信刊发之后,总体上得到了美中双方和国际社会的正面反馈。4月3日下午,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在记者会上评价:“现在需要更多这样的理性、冷静、正面、积极的声音。我也转发了这封公开信。”
同在4月3日,90多名前美国政府高级官员、美中问题专家发表题为《拯救美国、中国和全世界的生命》的联合声明,鼓励中美两国继续推动目前采取的合作措施,并特别强调,“没有美国和中国之间某种程度的合作,针对新冠肺炎的任何努力都不会成功”。
王文认为,虽然美国学者在联合声明中对中国前期抗疫颇有微词,但总体看,仍是对中国学者公开信的侧面回应。“这说明呼吁两国合作是疫情下两国知识精英的共识。”
将疫情政治化无助于解决问题
得到王文的联名致信邀请,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可金提了四条建议:1、新冠肺炎病毒是人类公害,不分种族,对所有人的免疫力都是挑战;2、面对这个挑战,大国之间不应相互责怪,责怪解决不了问题;3、在全球抗“疫”过程中,大国应该做表率,尤其像美国这样的国家;4、中美要团结合作。
赵可金表示,疫情本质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要用专业的卫生知识去解决。“希望疫情问题不要被政治化,政治化于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帮助。”
联名学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刁大明表示,联名信是中国学者积极意愿的表达,“希望为中美强化合作助力,一定程度上回应美方某些人利用疫情渲染炒作的负面杂音”。
刁大明认为,美国学术界、战略界的联合声明,尽管主观上很难判断为对中国学者联名信的回应,但确实产生了中方表达之后美方也有一个表达的客观效果。“这是一个比较积极的互动,向全世界表达,中美两国学术界、战略界都共同希望在疫情防控方面合作的积极意愿。”
也有网民质疑,美国态度强硬,中国学者为何还要联名呼吁?对此联名学者之一、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助理黄日涵表示,从大国关系角度来说,大国之间有博弈很正常,但是一定要争取更多人共同来进行呼吁,共同抵制疫情。“中美关系好,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美国,更加有利于世界的发展。”
黄日涵表示,通过联名呼吁,希望美国部分政客能够放下成见,停止污名化中国,中美双方能够加强合作。对于美国百名学者的回应,他表示,尽管存在不同看法,有值得商榷和争议的地方,但中美学者有共识,中美之间需要合作。(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