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13 作者: 王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务院参事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文表示,他曾经是一名媒体人,在《人民日报》担任国际新闻记者。6年前来到人民大学,在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做了6年的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是一个金融研究为主体的新型智库。过去几年里,在G20、一带一路、中美的金融对话等宏观金融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从一个媒体界的老兵到金融研究的新兵,见证了一个新的机构快速成长的过程,摸索的过程中,这其中也有很多心得与大家分享。
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本文刊于2018年第5期《当代金融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务院参事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文表示,他曾经是一名媒体人,在《人民日报》担任国际新闻记者。6年前来到人民大学,在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做了6年的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是一个金融研究为主体的新型智库。过去几年里,在G20、一带一路、中美的金融对话等宏观金融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从一个媒体界的老兵到金融研究的新兵,见证了一个新的机构快速成长的过程,摸索的过程中,这其中也有很多心得与大家分享。
集中资源打造有重大影响力内容
一本杂志如何做出影响力?我认为,要在关键的点上实现重要的研究突破,出现有标志性的文章、尤其是有重大有影响力的文章。有时候,就是一两篇文章,就能让一本杂志迅速成名。举个例子,美国有一本著名的杂志《外交》,这个杂志学术界的都知道这本杂志。就是因为1992年的时候,发表了一篇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即便时隔多年,只要提到《文明的冲突》,都会提到《外交》杂志。
因此,对于一本新生刊物,需要集中资源打造一两篇产生重大影响力的文章,一旦有这种突破性效果,杂志的传播力迅速就会上去。
那么,怎么样搞重磅文章呢?我觉得就是回归到我们的现实。我们现在面对的现实是什么?打个比方,曾经我们靠着楼宇经济就能高速增长,这种“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换挡进入到了高质量的阶段,创新、改革等等各方面都需要与时俱进。我们同时也面临创新不易的困惑,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需要放慢节奏。这不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其实很多都是“最后一百米”的问题。越到最后紧要关头,我们紧迫感越强烈。
另一方面,中国现在积极“走出去”,全面参与全球治理,甚至引领全球治理,包括一带一路、中非合作,大量持有中国护照的中国人在海外工作生活,加上华人华侨6000多万人,海外有6万多家公司,海外的资产总值体量很大,我们需要参与全球治理。但是参与全球治理是需要“学费”的,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也做好心理准备,要对未来产生更多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
所以,从上述角度来讲,在紧要关头,我们需要有大量的重要研究课题做支撑。这对于《当代金融研究》而言,也意味着机遇。只要突破一个,影响力就提升了,认同感也随之加深。《当代金融研究》一定要有前沿意识。重阳金融研究院从2013年就开始研究一带一路,当时可能大部分中国人民都不知道一带一路是什么东西,我们就率先开始了研究。2013年,我们研究G20,全中国没有研究G20的,但之后,我们通过这两方面,我们收获了丰富的资源,为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所以,研究的课题一定要有前沿意识,去进行突破性、前瞻性的研究。
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个方向,研究真正有价值的、有应用性的政策研究性的真问题。坦率的讲,现在金融研究大量的基础性数据堆砌,看上去很花哨,但是绝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就像皇帝的新装。这与70年代美国大量搞金融研究有些类似,他们搞科学专业主义精神,会画模型,会大量的数据分析,结果就慢慢演化成了了纯学术理论、纯基础理论。如此一来,文章就会越来越偏,变成极少数人能看、能写,成为跟大众完全没关系的读物。
有哪些真问题呢?在全球层面,如何运用金融、货币全球化,去推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优势,如何运用金融机制去化解中美关系的恶化;在国家层面上,可以研究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构建完善的金融体系;在社会层面,如何使用金融去支撑、构建、维系人们的美好生活,并不仅仅是模型、基础的东西。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新媒体特别是移动社交媒体的发展,传播速度快、影响大、覆盖广、用户增长快。逐渐对传统传播方式的影响空间带来巨大挤压。我们办好刊物要强化互联网思维,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以多渠道、多介质、多终端传播为方向,把《当代金融研究》的声音传得更广更远。
此前我在《当代金融研究》投稿的一篇区块链十周年的文章,差不多2万字的稿件,最后提炼要点变成2000字,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后,阅读量一下子猛增到10万+。这是一个精简版,如果有读者要看原版,可以点击《当代金融研究》链接看完整,通过全媒体技术进行传播,有效到达不同传播终端,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