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王利明:读“风雪夜归人”有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王利明  /  

王利明:读“风雪夜归人”有感

发布时间:2018-10-24 作者: 王利明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风雪夜归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啊,我们都是人生旅途中匆匆前行的赶路人。生命旅途漫长,走在这人生之路上,谁又不会遇到风雪呢?谁又不会遭遇严寒呢?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和目标,那么漫天的风雪不过是对我们的考验而已。

作者王利明系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席理事长,本文刊于10月17日“ 椰林法学”微信公众号。


每次读到唐朝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都令我感慨不已。这首诗的原文是: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千百年来,这首诗广为流传。作者刘长卿以极其凝练的笔墨,勾画了一幅令人充满想象的风雪夜宿图。


诗的上半首采用远景描写的方式,描绘了诗人在投宿前看到的景象:日近黄昏,暮色苍茫,莽莽的青山和暮色相互交映,远远望去,看不到尽头;恰逢寒冬傍晚,山色模糊不清,使青山看起来更觉遥远。


诗人在暮色降临时在山中行进,孤寂劳顿,但山回路转,不知投宿何方。一个“远”字画龙点睛,既表达了千山之遥远,青山在日暮时分更显得千峰百嶂,没有尽头,同时流露出诗人行走在山间疲惫跋涉的艰辛和寻找投宿之所的焦虑。就在这天寒地冻的傍晚,诗人焦虑地寻找投宿之地时,远远看见了前方出现一个白茅草盖的房屋,那就是诗人所要投宿之地。


“白屋”既可能是白茅草盖成的房屋[1],也可能是因为覆盖了积雪而形成的白色房屋,无论如何,白色的房屋都仿佛衬托着房屋的简陋贫寒——这里一个“贫”字既与天寒地冻的场景相对应,也与下文的“柴门”相衔接。但这处简陋的茅草屋仍然能够给身处天寒地冻中的诗人一丝希望,这两句便勾勒出了诗人心境的一种变化,“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1]刘长卿曾有诗句云:白屋渐看秋草没, 青云莫道故人多(《赠崔九载华》。


下半首勾画出了诗人投宿时“风雪夜”的场景,由远及近,由静转动。诗人在山间的小路上行进,夜路茫茫,正急于寻觅投宿之地时,发现远处的一间白屋,不免喜出望外,急切地赶往白屋。渐近白屋时已是夜幕降临,从柴门外就听到了屋子里面的狗在汪汪叫,诗人迎着漫天的风雪走进柴门,前来投宿。


“闻犬吠”三个字使全诗的环境由一种寂静的场面转向一个动态的画面,一定程度上将赶路人内心的喜悦巧妙地表达出来。赶路人一直为寻找安身之所而奔波在寂静的山路中,突然出现的声声犬吠打破了山村之夜的宁静,也给苍茫的夜景增添了几分生气,使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犬吠”属于“鸡犬之声”,呈现了人世间的生活气息,而“风雪夜归人”中的“风雪”二字对应天寒,“夜”也与“日暮”首尾呼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此处的“归”字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虽然白屋不是诗人的家,但是在寒冷的风雪夜,寂静的山村里,它是挡雪避寒的温暖场所,带来了家的气息。“夜归人”是一个倒装句,寥寥三个字,把读者带入了无限的想象之中。正如《唐诗笺注》中说:“上二句孤寂况味,犬吠人归,若惊若喜,景色入妙。”


虽然诗的上半首和下半首描绘的两种不同的情景,但是上下环环相扣、浑然一体。上下两句诗勾画的情景相互交融。“柴门”与“白屋”承接,“风雪”与“天寒”对应,“夜”与“日暮”紧紧衔接,整个全诗其实围绕着主题“宿芙蓉山”而展开的。


究竟“风雪夜归人”是指白屋的主人回来?还是指诗人前来投宿?一直是唐诗鉴赏者争论的话题,这里关键是对“归”字怎么解读。


认为是白屋主人回来的理由在于,只有主人才有“归”来的意思,其他人不可能是“归”来。但笔者认为,如此理解,可能会割裂全诗的场景,前两句写的是诗人投宿白屋,单身只影,天色已晚,后两句如果写的是主人归来,那么诗人又在何处呢?如果说诗人已经住在了屋子里,则全诗的前后意境就差别太大了:诗人已经进入到了茅屋就寝,突然听到柴门外“犬吠之声”,原来是在这风雨交加的夜晚,白屋的主人顶着满天大雪归来了——这样理解并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心境;而且这样理解的话,诗的主题也变了,前两句写自己,后两句写他人,造成了人物的急剧转换,前后脱节。


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全诗是围绕主题“宿芙蓉山”而展开的。前半首描写的是诗人在将近傍晚时赶路,急于投宿,心情焦虑,远处望见了一处白茅草屋,在天寒地冻之中看到了投宿的希望。后半首描写的是投宿过程,即诗人急切地向白茅草屋走近,待靠近时,天色已晚,风雪弥漫,突然听到柴门里面的狗在叫,诗人顶着漫天的风雪走进了柴门。所以,本诗正是围绕着诗人投宿展开的。如果是主人归来的话,那么从诗人接近茅屋“闻犬吠”,到走近茅屋扣门、安顿就寝,再到就寝后听见主人归来,中间这一段时间和情节就被省去了,跨度太大,不太符合逻辑。


第二,从主体来看,整首诗都是围绕着诗人的所见所闻展开的,不可能是写两个人。如果是指茅屋主人归来,诗人所要描写的就是两个人,不仅时空脱节,意境也会脱节。因为在诗人山中赶路的时候,只是天气严寒,并没有下雪,快到接近茅屋的时候,天气才变得风雪交加;如果是主人归来的话,则该诗前两句并没有下雪,后两句却写了下雪,若诗人已经安顿就寝,怎么知道外面下雪了呢?怎么能感受到主人是顶着满天飞雪归来的呢?


正是因为诗人在赶路过程中渐渐下起了大雪,才会出现场景的变化。所以诗的后两句写的仍是诗人的所见所闻,而不是写诗人就寝后躺在床上听到的犬吠声、风雪声,和主人踏雪归来的声音。此外,“闻犬吠”三个字也可以解释出是诗人归来,而不是主人归来,因为犬是具有灵性的动物,一般而言,其感觉到主人归来时不会汪汪乱叫,只有在出现陌生来客之时才可能以吠示警。


第三,本诗标题的核心是“宿”,这个“宿”字的通常理解是投宿、留宿,“宿”字只能与客人联系在一起,如果是主人归来的话,显然不需要用到“宿”字。


第四,“归”字的解释也不能完全理解成“归来”。它不仅仅是回家归来的意思,还有归去的含义。例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提到,“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其中的“归”字就包括了归去的含义,而不仅仅是指归来。如果按照这样理解的话,诗人找到了投宿之地,找到了临时的家,何尝不是归去呢?更何况,此处的“归”字绝非一种单纯的客观景象描写。一个“归”字,很好地刻画出了诗人急切的心情,也道出了诗人从日暮到夜晚、终于归宿的喜悦,表达了一种“宾至如归”的心情。如果将“归”字仅仅理解为主人归来的客观景象,则将无法反映诗人的内心活动。


这个“归”字在刻画诗人的内心活动方面是点睛之笔,其实,这也是作者抒发自身的一种感受。刘长卿一生漂泊湘楚,他曾经有一句名言,“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青袍是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在这首诗中,他抱怨自己做这种小官耽误了自己的前程,为了一官而奔走,为生活而劳累,确有归来之意。所以,“归”字应当也是作者自身感受的一种写照。


从全诗来看,如果我们换一种解释,将其理解为作者投宿,而不是主人归来,则整首诗的意境就可以衔接了。“风雪夜归人”一句唤起了多少人的共鸣,那落日,那青山,那茅屋,那柴门,那犬吠,都是在衬托风雪中的归人,扣打着无数人的心扉。


每每读到这首诗,我就想起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个夜晚,我赶往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那天由于航班延误,到达底特律时已经是半夜。走出机场,北风呼号,漫天飞舞鹅毛般的大雪,我要从底特律机场赶往安娜堡。我拎着沉重的行李,走出机场,放眼望去,夜色笼罩下,白茫茫的大地望不到尽头。人生地疏,语言不通,真感到四顾茫茫、行路艰难。我只能返回机场,并在机场停留了数个小时,好不容易联系上了一位故友,待雪下得稍微小一些,才搭上一辆巴士。


路上的积雪已经深没膝盖了,巴士在雪中缓缓行进,快到天亮的时候才到达安娜堡。那里仍然是白雪茫茫,朋友告知的地点,我也不知道在哪儿。积雪已经没了膝盖,鞋中已经浸透了雪水,拎着行李几乎寸步难行,我好不容易在路上遇见一个行人,赶紧上去打听,才一步一步找到了目的地,见到了故友,无限欢喜。一路上,我的脑子里都回想着“风雪夜归人”这句诗,尽管安娜堡不能算是我的家,但见到故友后那种“归去”的喜悦之情,至今仍然在我脑海中。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风雪夜归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啊,我们都是人生旅途中匆匆前行的赶路人。生命旅途漫长,走在这人生之路上,谁又不会遇到风雪呢?谁又不会遭遇严寒呢?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和目标,那么漫天的风雪不过是对我们的考验而已。暴雪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严寒也不能熄灭我们心中的火焰,白茫茫大地更不会使我们迷失方向。只要我们有坚定的“归去”的信念,即便是四顾茫茫、举步维艰,也一定能砥砺前行,在经历各种磨难后到达目的地。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雪厚”,在白茫茫的雪地上留下的脚印是我们人生道路上跋涉前行的印记,也承载着我们的努力、奋斗和汗水。顶着严寒风雪前行是艰难的,在旅途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经历,或痛苦,或欢悦;但在风雪中夜归的人一定是幸福的。


最后,笔者不揣浅陋,对这首诗的理解释义如下:


暮色苍茫,觉得前面的青山愈加遥远,


天寒地冻,倍感白茅盖的房屋多么清贫,


忽听到柴门内传来了阵阵犬吠声,


我便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赶到了投宿地。(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