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王利明:仁者如射——谈谈射箭与做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王利明  /  

王利明:仁者如射——谈谈射箭与做人

发布时间:2018-05-16 作者: 王利明 

通过这次切身经历,我深切感受到,射箭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古人将其称为箭术或射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射术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包括五种射技,即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射术是古代对一个人能力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唐代武则天设立了武举制度,其中规定的九项选拔和考核人才的标准中就包括射箭。

作者王利明系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席理事长,本文刊于5月8日“椰林法学”微信公众号。


射箭的历史悠久,故事也多,后羿射日、飞将军李广黄昏射石虎等耳熟能详的故事都与射箭有关。但现代社会不少人未动手射过箭,我也是在不久前的一个周末被朋友拉到一个射箭馆,才首次尝试射箭。

原想射箭很简单,但一试才知其实不然。我开始后几轮下来,竟然一支也未中靶,有的甚至射到别人的靶上。我就停下来仔细观察旁边的练习者,发现穿戴装束讲究的他们几乎箭箭都命中靶心,而且,他们有共同的特点,就是站姿坚定、眼神专注,尤其是在弯弓搭箭以后,能感到他们的沉稳和静止,有股会在瞬间爆发的力量。

出于好奇,我就问旁边的一位练习者有何秘诀,他说射箭颇讲究技法,身体要与弓箭相互协调,精神要高度集中,全身要完全放松,举弓、瞄准、释弦等动作要连贯一气。根据他的传授,我又练了半小时,累得满头大汗,仍然不得要领。

通过这次切身经历,我深切感受到,射箭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古人将其称为箭术或射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射术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包括五种射技,即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射术是古代对一个人能力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唐代武则天设立了武举制度,其中规定的九项选拔和考核人才的标准中就包括射箭。


在古文典籍中,有不少关于箭射的心得方法,比如,《史记周本纪》和《战国策西周策》在讲述春秋时期楚国的神射手养由基散射的故事时,提及射箭的标准姿势,即“支左诎(屈)右 ”。又如,《吴越春秋》记载,射箭时“左足重,右足横”。再如,元好问在《射说》中也写道:“射,技也,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何谓得之于心?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为一。”


在亲身练习射箭后,再回味古人的这些心得,体会到了箭术的博大精深,它不愧是传承已久的艺术和技术!


透过射箭这门艺术和技术,结合古代圣贤有关射箭与做人关系的高论,我们还能从中得到更深层次的心理感悟,从而能认真品味和深入思考做人做事、为人处世的道理。


老子就曾以射箭为喻,指出:“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与之。”(《道德经》) 其意思是说,天道的运行,就像拉弓射箭一样,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阴有阳。张弓搭箭需要“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这与天道运行相似。


老子以射箭为比喻,形象地指出了天道的最大特性,即至公至平,自然平衡,抑高举下,损强益弱,损上补下,取多补少,克刚扶柔。而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如孔孟,更是从射箭出发阐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并提出了“仁者如射”的著名论断。受此启发,我以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道理值得我们仔细领悟。


一是先正其身、端正行为。射术的基本要求是身正,身正而后射。古代常常以一个人射箭的姿势和神态来观察其品德,因为君子射箭必然内心思虑纯正,外形身体正直,手持弓箭稳固有力,继而可以百发百中。因此,射姿随意之人,心气往往浮躁;五心不定之人,目标必定飘移;粗心大意之人,动作必定疏懒;骄傲自满的人,神色必定矜持。


《礼记·射义》就说,“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孟子注疏》则更精辟地总结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仁者如射”形象地指出,仁者亦如射箭者,从而把射箭当成做人的标准。申言之,射箭的人需先端正姿态而后放箭,与此同理,做一个仁义之士,也需行为端正,心怀德性,内存仁义,待人真诚,进而使别人以仁义待己。王阳明一步阐述了“仁者如射”,他说:“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


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阳明全集·卷七·文录四·观德亭记》)也就是说,正如射箭的姿势和神态能很好地展现一个人的外在形态和内心活动一样,君子也应心怀良知,端正行为,以此表达其内心之德性。一言以蔽之,仁义之士应心存德性,先正其身,而后才能入世做事。


二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仁者如同射箭一般,如果没有射中,不怨天尤人,而是要反躬自问,反求诸己,也即达到射箭时“二人争胜乐以养德也”的境界。


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其意思是说,在与他人比试箭法时,应当力求争胜,如果不能获胜,不能怨天尤人,更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而是应反思内省,找出自身不足,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孟子以射喻人为仁,从射箭中感悟出反求诸己的大道理,的确非常形象和贴切。


因为射箭本身是一种竞技活动,在冷兵器时代最容易体现射者的体能和技能、勇敢和智慧,常人参与这种活动,容易争强好胜,而君子有所不同,他既要努力争胜,又不可因一时失手而怨天尤人,埋怨胜者,常人和君子由此能分得一清二楚。


只有在于己不利处反思检讨自己,才能端正自己心态,认识并克服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提升自己,进而令他人折服。“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章句上》)


在我看来,所谓“反求诸己”,就是要返回本心,扪心自问,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也就是所谓的“内省”。此种内省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很难,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尤其人越是身处高位,就越可能被各种喧哗、赞美、掌声所包围,听到的可能是阿谀奉承之词,更难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短处。


一旦行有不得,往往会归咎于他人,很难解剖自己,从自己身上查找原因,结果使自身修为很难提高,甚至难以成事。这与射箭一样,如果失利的射手将失败怪罪于胜者、怪罪于他人,而不是反省自己,其技能将难以提高。


在此意义上,“反求诸己”实际上也在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要他人做好,首先自己做好,身体力行;而且,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善于以人为镜,常思己过,内心自省。做到“反求诸己”,需要加强自我修养,反思自我,解剖自我,这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三是目标专一、心无旁骛。《郁离子·射道》中讲述了这样一则寓言,常羊向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告诉他,当年楚王曾在云梦泽打猎,让看山的官吏赶起一群禽兽,由楚王射取。


但禽兽四处奔跑,楚王不知道该射哪一个,正在犹豫不决之时,养叔进言道:“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其意思是说,我的射法是放一片树叶在百步以外而射它,十发就十中;但如果把十片树叶放在那里,那么射中射不中,就不是我一定能做到的了。


《吴越春秋》也记载,楚将陈音曾为越王讲述射术,他说,射箭应当“左足蹉,右足横,左手若附枝,右手若抱儿,举弩望敌,翕心咽烟,与气俱发,得其平和,神定思閒,去止分离,右手发机,左手不知。”这就是说,射箭时应当凝神静气,全神贯注,身心合一,肌肉放松,然后瞄准目标,箭箭中的。


这两则典故讲述的是射箭的基本要领,但同时也包含着为人做事的道理。我们要想有一番成就,就是应当像射箭一样专心致志,目标笃定,持之以恒,坚定地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如果目标分散了,就难以命中目标。看看古往今来,就知此言不虚,凡成大事者,都是不忘初心,目标专一的人。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时间苦短,而要真正做成事情是需要花费巨大代价的,那就需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一个目标,持之以恒地不利,否则,想得到的多了,就会这山望着那山高,即便有天大的本事,也会因为缺乏专注而很难做成大事。


四是君子之争应有风范。孔子曰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其意思是说,君子本无什么可争之处,如果要有,那就必定是比赛射箭,在比赛前要相互行礼,比赛后则开怀畅饮,此乃君子之争!


的确,比赛射箭虽是勇士之争,强者之赛,但君子从事这样的活动也要以礼当先,始终保持谦谦君子风度,这实际上也讲到了生活中做人的道理。


君子之争的意思并不是说不该争,不是说要事事谦让,毫无进取,不讲是非,不讲原则,而是说,君子不可锋芒太露,不能争强好斗、恃强凌弱、蛮横无理、目中无人。


说到底,所谓君子之争,其实指向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对于原则问题、底线问题,理当像射箭那样一分高下,但对非原则性的问题、生活琐事问题,就没有必要事事计较、处处争论,非要论出长短、比出高下。有时候不争也是争。


尤其是对学者而言,涉及到学术争议,应当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君子之争必也射乎,像谦谦君子一样辩论,而不可把对方当敌人那样辱骂、挖苦、攻讦甚至诽谤,必欲置对方于死地,不能乱扣帽子乱打棍子。


只有像君子之争那样对待学术争论,始终保持理性、平和、平等待人的态度,才能视野开阔、胸怀博大,并能广纳百川、以成其强。


仁者如射。射箭不仅是一门艺术和技术,它包含着做人的诸多道理,值得我们细细琢磨和认真领悟。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