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0 作者: 王利明
3月8日下午,备受关注的民法总则草案将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此次提请大会审议的民法总则草案共有11章,其中多项“新规”都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一生可能不会和刑法打交道,但总要和民法打交道。民法是社会生活的 百科全书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王利明系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人大重阳联席理事长,本文刊于3月9日封面新闻APP。
3月8日下午,备受关注的民法总则草案将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此次提请大会审议的民法总则草案共有11章,其中多项“新规”都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制定民法总则意义何在?
——民法总则在民事立法中居最核心地位
“每个人一生可能不会和刑法打交道,但总要和民法打交道。民法是社会生活的 百科全书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57岁的王利明教授,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中国民学会研究会会长。中国几代民法学子,都是读着王利明的教材毕业的。比如曾获过的教育部优秀教材的《民法》,以及高等院校法学系列精品教材《民法总论》,等等。
“制定民法典,是几代民法学人的梦想。也是一个国家法制文明的重要体现。”这是6年前,王利明在接受《法制日报》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注意到,当时,刚刚年过半百的他,还曾饱含期待的说——“我们期盼一部具有中国特色,面向未来的民法典尽快问世。”
6年前的那个4月,北京春暖花开。时任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的王利明,依然惦记着民法典和民法总则制定工作的推进。
6年过去,2017年3月8日下午,备受关注的民法总则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
“民法总则在我国民事立法中居于最核心的地位。”王利明认为,民法总则的制定,对我国民事立法的科学化、体系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王利明看来,“民法典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将保护每一个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民法博大精深,涵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经济活动,无论是结婚离婚,还是签订合同,都离不开民法。
作为制定民法典的第一步,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则,在民法典中起统率性、纲领性作用,民法总则的制定在中国民事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民法总则将带来什么改变?
——拟首次在法律上正式确认隐私权
此次提请审议的民法总则草案,多项“新规”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比如草案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这是中国首次在法律上拟正式确认隐私权,有利于日益被人们重视的隐私权保护。”王利明表示。
与此同时,草案根据社会新形势作出了不少调整、创新。比如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老龄化趋势等社会新热点,进一步完善了监护制度,扩大了监护范围,尤其关注到了对失能老人的保护问题。
2016年7月5日,民法总则草案面世,作为民法典立法“两步走”的第一步,民法总则确立的民事原则、民事主体、民事权利等内容将发挥统领作用。
至今,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官方网站中国人大网上,依然记录着当天公布民法总则(草案)全文的那个历史时刻。
文章说,2016年6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布,社会公众可以直接登录中国人大网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注意到,在草案全文公布不久,王利明曾撰文表示,“我们要制定的民法典是21世纪的民法典,必须回应21世纪的时代需要,彰显21世纪的时代特征。如果说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是19世纪风车水磨时代民法典的代表,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是工业化社会民法典的代表,那么今天我们要制定的民法典就应当成为21世纪互联网、高科技时代的民法典的代表。这样我们就必须充分反映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真正体现法典与时俱进的品格。”
8个多月过去,在提请审议的草案中可以发现,为了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网络虚拟财产、个人信息等新型民事权利客体做了规定。
“民法总则的宗旨是强化公民私权的保护。”王利明干脆的指出。
民法总则和民法典为何“两步走”?
——为确保立法质量
据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2年先后四次启动民法典制定工作。
“过去还不具备条件。”王利明指出,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还不成熟,相关法律还不健全且没有经过实践的充分检验,理论准备还没有做好,研究水准也尚未达到,特别是制定民法典的经济社会基础尚不具备,致使这一工作时断时续,始终未能完成。
最近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成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单行民事法律相继制定,学术研究不断深化,制定民法典的主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顺势决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
根据计划,编纂将分两步走,即先编纂民法总则,在民法总则出台后,再制定包括合同编、物权编、侵权责任编、婚姻家庭编和继承编等在内的民法典各分编。
“民法内容太庞大,太复杂,两步走更有利于保证民法典的质量。”王利明指出,总则编和各分编的内在逻辑很明确。总则编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则,统领各分编。各分编在总则编的基础上对各项民事制度作具体可操作的规定。
按照既定时间表,民法典的编纂工作预计将于2020年完成。“时间很紧。”王利明坦言,“我一直建议进度要服从质量,不能过于追求进度草率地通过,要拿出一部成熟的民法典。”
民法通则是否会废止?
——立法机关已表示将继续有效
民法总则基于民法通则而制定,已有三十年历史的民法通则是否会因此废止?
王利明表示,“立法机关已表明民法通则继续有效。虽然民法总则是在民法通则基础上制定,但民法总则未能涵盖民法通则的全部内容。不能完全替代,特别像人格权的规定,废除了对人格权保护不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别制定了民法通则、继承法、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一系列民事单行法律。“单行法要在民法典特别是民法总则的统领下,构建民法体系。如没有特别规定,都要依据民法典。”王利明说。(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