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21 作者: 王利明
我从小在莲花池边长大,刚出生的时候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常常找不到足够的粮食,一家人时常靠莲花池的莲藕充饥。我母亲说,当时把莲藕和着野菜,再放一把米,煮成一锅粥,就是一家人全部的口粮。可以说,正是莲花池养育了我。
作者王利明系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人大重阳联席理事长。本文刊于9月5日学习时报。
我的故乡是江汉平原上的一个小镇,小镇南边尽头有一个美丽的莲花池,总面积近两千亩,中间被一座堤坝隔成两半。据镇上口耳相传的说法,曾经有一位神仙经过这个地方,随手撒下一把莲花种子,所以这个地方的莲花开得比其他地方的都要更大更鲜艳。每逢夏日,水面清圆,万朵莲花竞相开放,有的大若伞面,有的小如金莲,有的刚直向天,有的委婉交缠,红绿黄相互点缀,鲜艳夺目,正是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好景致。
莲花池中间的堤坝上曾经有一座小楼,叫做“八卦楼”。传说是沔阳州的“龙脉”所在,元末时期领导了农民起义的陈友谅就是从这个沔城镇发迹的,朱元璋称帝后下令把“龙脉”斩断,命人把“八卦楼”的地基用大木楔死死钉住,并把周边的一处地方挖开,让湖水外泄,自那之后曾近万亩的莲花池逐渐萎缩,曾方圆数百里最为繁华的小镇也开始走向衰败。如今云烟飞渡,当初的“八卦楼”已无处寻见,只留下了“钉死八卦楼、挖断段零口”的传说。
我从小在莲花池边长大,刚出生的时候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常常找不到足够的粮食,一家人时常靠莲花池的莲藕充饥。我母亲说,当时把莲藕和着野菜,再放一把米,煮成一锅粥,就是一家人全部的口粮。可以说,正是莲花池养育了我。
每年到了春意渐深的时节,莲花池从冬天的沉寂中苏醒过来,慢慢地热闹起来。莲梗从淤泥中一点一点地钻出来,绿色梗上的莲花开始含苞,逐渐生出细细的苞蕾。从莲花池边走过,每天都会看到苞蕾缓缓绽开,给人带来春的喜悦。池塘中小鱼开始产卵,蝌蚪也在池水中游动起来,池畔的杨柳染上春日的新绿,柔嫩的枝条垂向池面,莲花池四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到了五月就是划龙舟的季节,到那时莲花池边上会搭起来一个宽大的擂台,方圆几十里地的村民赶来凑个热闹,有的抬着竞赛的船,有的拉着锣鼓,有的吹着唢呐,兴高采烈地开始一年一度的龙舟竞赛,比赛场地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好不热闹。小时候我们还不能参赛,只能跟在大人身后,大声喊着加油,从早喊到晚,一天下来都不觉得累。“文革”开始后,造反派给龙舟比赛扣上了“封资修”的帽子,镇上就再也没有举办过龙舟比赛,直到我上大学离开小镇,也再没有见过这么热闹的场景了。回想起来,总会有些淡淡的失落感。
夏天到来的时候,满池的莲花开始尽情地绽放,灼灼荷花,亭亭出水而立,每当风过时便送来一阵阵荷香。此时莲藕也开始有了雏形,嫩嫩白白的莲藕像是娃娃胖乎乎的小手,惹人怜爱和欢喜。莲蓬也逐渐长成,莲子尝起来脆脆的。记忆中夏天的时候偶尔会发水,水位暴涨之后,池水外泄淹没了周边的农田,莲花池里面的鱼虾都跳进了农田里,农民就用一种被称为“花罩”的渔具,在田里就能捕捉到一盆一盆的鱼虾。我们放学后时常到池里“打鼓球”(游泳),那时候池水清澈见底,喝一口甜甜的。我们在池边打水仗、做游戏,直到太阳西下,才恋恋不舍地各自回家。莲花池里还常有小船在池中间漂着,我们有时就爬到船上去,坐在船头看两边的荷花盛开,蜻蜓立在荷花上,小鱼在荷花底下嬉戏。池水边也经常有一些小鱼去光顾,有人就拿一根小竹竿拴上线,敲弯一个别针作鱼钩,再拴上一颗饭粒,往池塘里一扔,然后马上扯起来,常常能扯上一条小刁鱼来。
秋意渐浓时节,莲花池是另一派镜像。虽然荷花慢慢凋落了,但荷叶仍在,有的渐渐变黄,有的还碧绿水灵,黄绿交汇,仿佛在池水上展开了一轴色彩浓丽的油画。池边的芦苇也已经开始枯黄,远远望上去,与周边的黄色的麦田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收获的美景。进入深秋后,荷叶就完全变黄了,莲蓬也由脆慢慢变硬,采集莲蓬之后就会获得很硬的莲米。深秋时节容易下霜,一场霜之后,荷叶就好像披上了一件银色的外衣。天气逐渐变冷了之后,鱼儿开始不喜在池水表面游动,渐渐都游到水底去了,这个时候就很少见到有人在池边用鱼叉叉鱼了。但是也有人仍能钓上鱼来,我记得那个季节有一种黑鱼,钻到湖中间的淤泥里,有人就用一根长长的线系上鱼钩,鱼钩上套着一只小青蛙,甩出几十米,经常能钓到几斤重的大黑鱼。
到了冬天,荷叶都凋谢了,莲花池开始变得寂静起来,有时候偶尔下一场雪,雪花薄薄地覆盖了整个池面,仿佛给莲花池盖上了一层雪白的毯子。平日里池塘从来不轻易结冰,但池水已经接近干涸,荷花、荷叶都变黄枯萎,北风一吹,枯黄的荷花对影凋零,漂浮在池水上,给人一种萧瑟之感。不过冬天莲藕已经长成,正是采藕的季节,大人开始忙碌起来。如何采摘莲藕也是一门学问,采藕的人会仔细观察荷梗,他们要从荷梗里面找到莲藕,把枯黄的荷梗轻轻拔起来,观察荷梗顶端处,如果有一种白色的细丝,就说明已经有藕了,可以采摘了。我经常看到挖藕的人在寒风凛冽的冬天,赤着脚,上身穿一身破旧的棉袄,用麻绳绑住,下身都陷在淤泥中,挖藕人要先把淤泥挖开,挖淤泥时,要尽量把淤泥甩远一点,收拾出一个较大的空间,形成一个挖藕的“窝子”,再用硬一点的淤泥在周边砌成一堵小墙,把其它淤泥隔离开来,防止淤泥向内挤压,把挖藕人埋在中间。见到莲藕后,顺着这一根莲藕往前挖,经常能挖出一窝一窝的莲藕,每当完整地扯出一串莲藕时,挖藕人就会喜笑颜开,仿佛所有的辛苦劳作、苦累饿冻都抛到了脑后,心中充满了收获的喜悦。
1977年末,我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那时春天已经来临。在离开小镇的前一天晚上,我又来到了美丽的莲花池边,荷花冒出了尖角,皎洁的月光铺洒在池面,斑斑驳驳的就像一幅静谧的画面,看着此情此景,我原本因即将离家而不安的心也逐渐宁静下来。时至今日,这幅画面仍清晰地刻印在我脑海中,特别是在一天的喧嚣过后,我独处时会常常想起它。在我心中,莲早已成为了净而清的意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对于我心目中的莲,大概再也找不出比这更适合的赞美。每一枝莲花都亭亭临风而立,虽身出淤泥之中,但却难得地保持着自身的清净,不为外物所动,就像我们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在一切的喧嚣、炫目之中守住自己的清静,所以每次凝视一朵莲花,我都能找到明朗清澈的心境。
由于工作繁忙,我很少回家,回去也是行色匆匆,且几乎都在春节,故而看到莲花池的次数很少,且看到的莲花池都是萧瑟的。不过,万朵莲花竞相盛开的景象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并时常出现在我的梦境中,好像我就没有离开这美丽的莲花池。(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