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6 作者: 维贾伊·普拉萨德
如果随机问印度人,现如今哪个国家对印度的威胁最大,答案大概率是“中国”或“巴基斯坦”,或者“中国和巴基斯坦”。普拉萨德这样形容印度国内的对华观感。
维贾伊·普拉萨德系三大洲社会研究所执行董事、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2022年4月26日环球网。
听印度“60后”讲述对华态度转变:对华友好或能重塑印度文明的命运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近期在对印度进行工作访问期间表示,中印两国有上千年文明交流史,友好合作始终是主流。今明两年,全球治理将迎来“亚洲时刻”。中印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全世界都会倾听。中印携手合作,全世界都会关注。
然而,很多印度人并不将中国视为朋友,“60后”甘内什·普拉萨德就曾是这些人中的一员。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不少印度人将中国视为“敌人”,将西方国家视为“盟友”。在移民澳大利亚后,普拉萨德接触了各类中国人以及华裔群体。通过阅读历史,他发现西方国家在中印之间玩了一场“分而治之”的恶魔游戏,印度被误导,而对中国持敌对立场将给印度带来越来越大的风险。
印度舆论对于那场战争的看法“过于简单化”
如果随机问印度人,现如今哪个国家对印度的威胁最大,答案大概率是“中国”或“巴基斯坦”,或者“中国和巴基斯坦”。普拉萨德这样形容印度国内的对华观感。1962年,中国发起对印自卫反击战,一年后,普拉萨德出生。他经常听长辈们说,中巴是印度的“两大仇人”。每当提到中国的时候,大人们总是告诉他,中国“不值得信任”。
普拉萨德列举了在印度广为流传的“证据”。1960年,中国总理周恩来访问印度时曾表示中印是朋友,但是后来中印爆发边境战争。印度人据此认为,中国在背后“捅刀”。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普拉萨德对中国自然也是没有好感可言。
1998年,35岁的普拉萨德移民澳大利亚。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才第一次有机会接触到此前他“仇视”的中国人。普拉萨德从事计算机领域相关工作,他在工作中认识了许多中国人,他们成了朋友。在和这些人的交往中,普拉萨德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大。在探寻“真实中国”的过程中,普拉萨德认识到前述在印度广为流传的“证据”是错误的。
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是在1960年,而中印边境战争是在1962年。在这两年里,中印之间发生许多事情,实际情况非常复杂。印度舆论对于这场战争的看法过于简单,认为中国“背叛印度”的说法更是极具误导性。普拉萨德分析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过于简单化的解释,是因为印度在战败后感受到“巨大的屈辱”,而将一切归咎于“中国的背叛”是一种既不丢面子又能“甩锅”的说辞。
对印度构成最大威胁的,是西方国家
移民澳大利亚之后,普拉萨德能同时接触中国人和西方人。他日益发觉,印度人和中国人在价值观、文化等方面“非常相似”,中印之间的“文化距离”远远小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距离”。
“我是在印度某种带有(针对中国)偏见的环境中长大的。”普拉萨德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移民澳大利亚之后,他跳出原有环境,开始以完全不同的眼光看待印中关系,也能够以更加客观公正的态度认识历史。多年来,每每想到很多印度人还和“以前的他”一样,普拉萨德便想要撰文分享他的想法。
在题为《印度不懂历史!或者,印度如何才能夺回其文明命运》的文章中,普拉萨德写道:“回顾历史,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伊斯兰文明有交流、有发展。中国和印度可能不是朋友,但也不是敌人,更不会威胁彼此生存。”
普拉萨德认为,西方的入侵导致印度文明迅速衰落,而今天对印度构成最大威胁的还是西方国家。西方对印度还不怀好意,挑唆印度和中国缠斗,试图将印度当作西方遏制中国崛起的炮灰,而与中国的对抗,无疑将浪费印度发展国家的精力。
“西方是中印的战略对手。”普拉萨德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印两国应在美欧之间“分而治之”。欧盟与美国不同,美国对全球霸权感兴趣,欧盟则不然。中印应争取与欧盟建立合作关系,挫败美国的霸权野心。
普拉萨德认为,从印度的角度来看,中国应该被视为“同样古老而伟大的文明”“曾受西方剥削的国家”,以及“熟悉的贸易伙伴”。印度应该提出通过喀喇昆仑公路将其“黄金四边形”运输网络与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接起来,为中国提供一条更可靠的通往印度洋的通道。他强调,中印两个亚洲大国之间的合作将使双方受益匪浅。
为了国家的未来,印度应增加和中国之间的合作
在采访过程中,普拉萨德主动谈及他从自身经历中学到的重要一课。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心理学中的传统观点认为,人类是理性的思考者,会评估看到的事实,形成合乎逻辑的观点。如果遇到与先前观点相矛盾的事实,还会修正观点。
“然而,现实与这种理论完全不同!人类根据个人主观经验以及在儿时接受的教育来形成观点,进而形成一种僵化的心理模式。如果在争论中他们的观点受到挑战,即使对手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他们也会辩解并加倍强调自身观点的正确性。”
普拉萨德说,这就是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他从小形成的观点就是中国人“不可信任”,以前即使有人与他争论并提供了大量证据,也没能改变他的想法。可是在与中国人接触并体验到了温暖的友谊后,普拉萨德的观点开始发生改变。
这位印度“60后”表示,他并不想煽动对任何第三国的仇恨,只是想驳斥偏见,并提供对印度国家利益最有利的看法。普拉萨德希望告诉印度人,印中负面关系不利于两国的发展。为了国家的未来,印度应增加和中国之间的合作,这种方式或许可以重塑印度文明的命运。
番 外
印度马克思主义学者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美未将印度视为平等伙伴
随着乌克兰危机的持续,西方不遗余力地劝说印度站在西方一边,谴责俄罗斯。这是西方殖民心态、殖民结构和制度的又一体现吗?印度马克思主义学者、三大洲社会研究所执行主任维贾伊·普拉萨德与《环球时报》记者分享了他的看法。
维贾伊·普拉萨德
环球时报:近几年,西方与印度关系逐渐走近,美国与印度的双边关系已发展成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你如何看待西方与印度走近的目的?你认为西方把印度作为一个平等的合作伙伴对待吗?
普拉萨德:“西方”的概念具有误导性,理解这点很重要。美国将自己视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对于七国集团(G7)和北约,美国仅视它们为扩大美国势力范围的工具。这种美国势力不仅有利于美国精英,也有利于G7国家的精英,以及那些致力于通过美国驱动的全球化体制获得尽可能多好处的精英。
因此,印度的部分精英阶层与美国政府结盟,他们不希望看到印度和美国在政策方面存在分歧。然而,印度政府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它面临着几个矛盾:在贸易上,包括能源和高科技系统等关键资源方面,印度依赖美国或G7以外的国家。西方想要让印度屈服,但它遇到了这些复杂的问题。就连德国和日本也承担不起与俄罗斯决裂的后果,它们是美国比印度更亲密的盟友。
当然,这种“联盟”的结构清楚地向我们表明,美国并没有将印度等盟友视为平等伙伴。
环球时报:西方俱乐部,你认为值得印度加入吗?
普拉萨德:坦率地说,唯一值得加入的俱乐部是联合国。我们需要加强联合国等全球机构,每个国家都应该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它们所签署的条约。其他(西方)俱乐部——正如你所说的——分裂了人类。
环球时报:俄罗斯在乌克兰采取特别军事行动后,西方不断向中国和印度施压,要求它们与西方一道谴责俄罗斯。这是西方殖民心态、殖民结构和制度的又一体现吗?
普拉萨德:是的,非常准确。(美国)这种对其他国家说教的态度,必须摒弃。我们必须让其他国家的意见得到郑重对待,并确保各国的安全感,它们的发展道路不会被更强大的国家打压。被告知如何投票等做法是殖民主义(国家)的老习惯,它剥夺了世界人民的政治主权。重要的是,各国不仅要在本国拥有政治主权,而且要在国际机构中为主权的完整性而战。
环球时报:这种“永恒的殖民心态”,是否就意味着,西方永远不会停止对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说教?你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普拉萨德:发展中国家需要就万隆精神重新展开严肃对话。1954年,中国和印度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第二年举行万隆会议的基础,也为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成立不结盟运动建立了框架。“不结盟”的思想——一个和平概念——使我们各国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获得发展空间。
随着1991年苏联的解体,不结盟作为一种政治实践被削弱。为强有力的不结盟实践而战,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我认为需要召开一次会议,以确立这一概念的历史地位及其在我们这个时代发扬光大的必要性。我们需要争取制定我们自己外交政策的权利,而不是被旧的殖民势力告诉该如何思考和如何行动。
环球时报:有声音认为,乌克兰危机中,西方不断逼迫印度选边站的做法会让印度重新审视与西方的关系。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普拉萨德:我认为印度政府正处于困境之中。在过去的20年里,印度与美国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包括战略关系,然后成为“四方安全对话”的一部分。认为印度能够从根本上调整其与美国的关系是不准确的。有可能的是,印度将测试它从美国那里获得的自主程度。我们将拭目以待,看看美国给印度的自由度有多大,然后看看新德里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我非常希望印度和中国能够与其他国家一道,加强不结盟运动,推进不结盟理念。这样做,也能让联合国更加民主。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