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2 作者: 吴晓求
关于中国金融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我主要讲两点内容:一是中国的经济金融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二是基于这种变化,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
——2023年5月14日在第三届全国金融专硕教指委第一次会议暨2023年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大会所作的主题报告
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一级教授 吴晓求,本文转自6月1日金融教指委秘书处 MF教指委。
关于中国金融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我主要讲两点内容:一是中国的经济金融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二是基于这种变化,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
一、中国的经济金融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基于中国的国情、现实的需求。只有现实的需求,才是我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动力。我们必须深刻了解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中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人才。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经济金融的变化,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
我们先分析一下中国经济金融的变化。在中国,今天乃至未来,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内容非常丰富,二十大报告中有全面阐释。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有两点很重要。
一是,如何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成为一个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富裕的国家。贫穷不是现代化。所以,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必须是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富裕国家,进而,我们必须思考什么样的制度、机制、政策、人才能够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我认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制度基础。同时,要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法制的现代化。市场经济、完善的法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支点。
当前的现实是,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结构转型、产业升级迭代时期。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资源型企业和传统制造业难以成为主导产业,这些产业不可能把中国带入现代化。通过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迭代,是推动中国进入现代化最重要的力量。但是,从新技术到新产业的转化不会自然地完成,需要金融的孵化和促进。因为,从新技术到新产业的转化充满了不确定性,是一次巨大的飞跃。这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超出了单个资本的风险承受边界,更超过了创业者的风险承受边界。为此,社会和金融体系应当不断创新,创新出能够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新的金融业态。所以,中国金融最重要的任务在于创新。我们要正确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在推动金融改革、发展和开放中,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种动态关系需要我们平衡好。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要以为新技术自然而然地转变为生产力,可以无风险地转变成新的产业或者新的产品。新技术到新产业的转化,有一个孵化和分散风险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金融的作用。如果金融不创新,传统金融是无法完成这种功能转化的。每一次技术进步、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产业革命,其中都蕴涵着金融的变革,都催生着金融业态的变化和金融的结构性改革,都呼唤着金融的创新。从1763年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三次产业革命,现在正处在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关键时期。通过研究200多年的产业革命历史,我们发现,金融在这200多年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的变化推动着经济增长,使人类社会不断迈向文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升级和迭代,是未来一个时期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也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
为此,金融必须全方位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在这里,人们对“金融”和“实体经济”这两个概念,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里的“实体经济”包含了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更多地指的是现代金融,它既可满足传统产业的金融需求,更体现在金融对新产业的孵化和推动作用上。金融的使命不在于复制历史,而在于创造未来。我们必须着眼于未来,而不主要是回望过去。金融只有着眼于未来,才能找到改革和创新的方向。金融的创新,不会必然增加风险,因为金融业态的变化本质上也会消除传统金融风险,进而引发风险结构的调整。我们要看到,随着金融业态的变化、金融结构性的调整,金融功能会得到大幅度改善,风险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我们不能因为新的金融业态有某些新的风险而阻止金融创新,因为金融创新会带来新的、更多元的金融功能,这种新的、更多元的金融功能,可以覆盖其所带来的新增风险,而且,还部分消除了传统金融风险。所以,我们要科学、完整、系统地去理解金融创新。我们不要试图让中国金融回到单一金融业态,因为那是没有出路的,那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那是没有竞争力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那种金融表面上看似很美,表面上看似乎风险可控,实则不然。风险的核心在于流动,而不是存量化。金融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推动风险的流动,这样才可能配置风险。现代金融最核心的功能是配置风险,让风险流动起来。风险的流动在于资产的流动,具有流动性的资产才可以进行配置。金融市场化创造了可预期的机制,没有可预期机制的金融是落后的。
我们要理解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准确含义,重点在哪里。现代金融主要服务于那些未来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同时,金融还必须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包括财富管理在内的金融需求。中国社会正处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十四五”结束的时候,如果仅仅从人均GDP这一指标上看,中国将进入发达国家的基本门槛。2035年,我们要成为中等发达国家,未来还要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等发达国家一般认为是人均GDP25000美元,那是2035年的目标。
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人们对财富管理、存量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是非常关注的。不要指望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后,人们还是把其剩余的收入变成银行储蓄。银行储蓄所获得的收益不是投资收益,因为它不是风险溢价,实际上它只是对现行消费延迟的一种补偿,银行储蓄本质上不是投资。我们必须要为未来越来越富裕的居民创造一个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财富管理市场,这是中国金融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所以说,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战略目标,而不是权宜之计,是要让存量财富得以保值增值,尤其是要不断降低不动产在未来存量财富中的比例。一个正常的社会,第一套住房是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第二套可能是满足休闲需求,是合理的。从财富管理的角度看,第三套以后的不动产作为投资可能就不太理性。如果资产配置的趋势主要是不动产,那么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个国家的金融是落后的。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居民资产65%都在房地产上。未来的社会如果还是那样的比例,只能说明金融体系多么落后,没有创造出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多样化的金融资产。所以,必须推动中国金融的结构性改革。
中国金融变革的起源是金融脱媒,发展的推动力来自于科技进步。没有科技进步、没有新产业的出现,存量资产就难有成长性。中国居民的存量资产未来要配置在资本市场中,市场中权益类资产要有成长性。
我们把未来的背景看清楚了,我们就知道金融人才特别是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怎么培养。图片
二、对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我想了想,主要有六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是明学理。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学理要清楚。有的人为什么糊涂?糊涂就糊涂在缺乏底层逻辑,缺乏学理性思考。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注重底层逻辑。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是职业化教育,实际上是一个比科学学位更复杂、更艰难的人才培养过程。明学理是前提。金融的基本道理要掌握,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要清楚,中国金融的问题在哪里?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都要清楚。学理不清楚,这些问题是难以明白的。我希望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这方面要下大功夫。我一直倡导在金融专业学位教育中开一门课《金融理论与政策》。这门课的教材是我和王广谦教授主编的。在这本教材中,我把两三百年来金融理论的发展历史梳理了一下,告诉学生金融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是什么原因推动了金融的变革?这部教材的大纲我起草花了差不多半年时间,先后五六版,不断修改,才形成一个我比较满意的版本。我和广谦校长一起,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的教授,一起讨论、写作、修改。金融专业学位教育要注重理论基础。人才培养轻视理论都是没有前途的。国家如此,个人也是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轻视理论,怎么可能会有前途?一个民族的伟大在于思想的伟大。没有厚实的基础理论,其它的都只能是昙花一现。理论必须适应历史的趋势、文明的趋势,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前行。
第二是懂实践。不了解中国国情,不了解中国金融的现实,不了解中国的金融改革、发展,怎么能够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我们不要搞空中楼阁,不能画饼。懂实践,对我们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们一定要每天要多看新闻,少看抖音。抖音很少有有价值的信息,除非你累的时候作为消遣。抖音不可能给你提供有用的学术信息,很多内容是编的,是有人组织搞流量的。我看到有些教授组织人搞流量,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我们要深刻了解中国金融的现实、中国的国情、中央的要求。我经常说,我们要认真读一读中央的文件,二十大报告,包括中央政治局学习的公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的文件。我认为,这些文件很重要,因为他们起草文件的过程是经过很多专家长时间研究的,讨论了很久。要深入了解这些动态,比你自己闭门研究要重要。学习理论不排除学习文件。有的人说,文件是形式主义。我从不这么认为。我听过一些专家教授发言,很陈旧,没学习相关政策规则,他论述的问题早就不是问题了。所以,一定要懂实践。
第三是知模型。我在前面提到,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是职业培训,是很高级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与国际接轨。要知道建模型的基本原理,知道模型中的变量是什么?以及变量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权重是多少?在什么前提条件下变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是要知道的。这就涉及到在教学中,设置数学、计算机、建模等课程是必要的。我们已经进入到数字化时代,不是过去落后的时代。现在只讲一些概念,作简单的逻辑分析是不行的。中国金融的实践很多方面都走在教学的前面,这让我诚惶诚恐。中国经济的实践在很多方面也走在理论前面。作为一个金融学教授、经济学教授,这让我很担忧。我同时还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科评议组的召集人,金融学只是应用经济学科15个学科中的一个,在今年应用经济学年会上我也谈到中国经济的实践走在理论研究的前面。我们有愧于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感到汗颜。我们的学术精神、研究方法、学术视野、研究所需要的坚忍不拔的毅力,都是不够的。我们现在目标太多元了。学者的目标太多元就没有前途。什么都想要,怎么可能?我们要想好,此生是来干什么的。有的人要当院长,当了院长又要当校长,当了校长又要当书记,还想要去当教育厅长,或者还要当主管教育的副省长等等,目标越来越多,还想做学问?学问肯定做不了。各种荣誉都想要。这是不行的。荣誉,你做好了就会来。自己去要,很麻烦。我们有愧于这个时代,这个时代丰富多彩,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第四是用AI。AI的时代已经来临。对财富管理而言,了解、运用AI很重要。现在不少投资管理机构都是通过AI来完成投资组合的。它把大数据读完后,能自动产生程序,知道什么地方买,什么地方卖,什么时候止损/止盈,很清晰。今天中国市场表现出非常迷惑的现象,可能与大量利用AI有密切关系。作为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学会运用AI。要让学生多去这些机构看一看,了解AI在风险管理、投资组合中的广泛运用。
第五是守底线。我与金融圈朋友交往比较多,年轻的时候,二三十岁的时候就与他们很熟。那个时候,他们是处长,我是人民大学的教授。后来他们不少人做到了副部级了、大集团的董事长了。突然有一天,得知他们出事了,很难过。他们可能是底线没守住。我的小孩也在金融机构工作,做外汇交易,平时聊天我提醒最多的是要守底线。拒绝和交易对手见面。在工作上,交易对手的任何活动都不能参加,包括简单的吃饭喝茶,因为这有可能影响到交易的公平性。这就是底线,是职业伦理。守住了底线,一生就平安。学者也要守住底线。学者的底线是良知。金融专业人员有自身的底线,那就是公平透明。现代金融的核心是透明度。
第六是敬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这是人生最后的底线,必须守住它。在人才培养中,要告诉学生们,你们是中国金融的未来。他们中会产生人民银行行长、金融监管总局局长、证监会主席、大银行行长,也可能产生省长、省委书记,甚至还会产生国家领导人,守法很重要。守法最重要的就是不要以权谋私。守住了人生的底线,你的内心就会很淡然。
以上就是我要讲的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六点要求。在新时期,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做到:明学理、懂实践、知模型、用AI、守底线、敬法律。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