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王永利:全球金融危机隐患更加严峻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人大重阳  /  

王永利:全球金融危机隐患更加严峻

发布时间:2024-03-01 作者: 王永利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很多人对脱离黄金等具体实物供应量和价值约束(锚定)、完全由国家人为调控的信用货币充满敌意和诟病,认为由国家主导信用货币,必然会不断超发,并通过货币贬值无形之中将人们合法获得的财富重新分配,无异于非法掠夺,是极端不公平不合理的。

本文转自2月29日中国经济新闻网


老百姓过日子,少不了与钱打交道。最近中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新书《货币大裂变:颠覆认知的信用货币》颇受关注,作者为中国银行原执行董事、副行长王永利,现任中国国际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是我国金融机构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工作的亲历者。日前,王永利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时专访表示,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并没有得到消除,隐患更加严峻,人们对货币认识也还存在诸多误解。


image.png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王永利作为中国银行总行全球金融交易部门的主管行领导和应急工作组负责人,直接参与了中国银行全面应对的工作。在此过程中,他深刻感受到,面对这样一场从美国爆发蔓延全球的金融大危机,人们原有的货币金融知识,特别是国际货币金融知识显得格外苍白,难以准确预测、充分解释和有效防范类似的大危机。


王永利告诉记者,尽管在世界主要国家力度空前的联合救市行动之后,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得到了遏制,并未像一开始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将是一场“百年一遇”、可跟“大萧条”相提并论的大危机,但迄今为止国际金融的发展,也让人们不得不承认,危机的根源并没有得到消除,反而在进一步积累,全球性负债率高企、货币量剧增、流动性泛滥更加突出,而经济增长却日趋低迷,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地缘矛盾和大国冲突不断增强,金融和经济危机的隐患更加严峻。这就引出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世界范围内货币总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货币超发日趋严重、危机隐患挥之不去?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很多人对脱离黄金等具体实物供应量和价值约束(锚定)、完全由国家人为调控的信用货币充满敌意和诟病,认为由国家主导信用货币,必然会不断超发,并通过货币贬值无形之中将人们合法获得的财富重新分配,无异于非法掠夺,是极端不公平不合理的。同时,以最强国家主权货币作为国际中心货币,就使问题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放大,形成更大风险和危机冲击。由此催生出以取代或颠覆国家主权货币为核心的“货币非国家化”,并以互联网新时代和数字加密技术等作为支撑的数字货币变革洪流,出现了货币金融理论与实践十分混乱的现象或局面,反映出世界范围内在货币金融最基本的概念、最底层的逻辑上,已经存在严重的认知错误或认识混乱,很多经典权威说法和法律定义解释都已过时甚至错误却得不到及时纠正,那些歪理论、伪创新不能得到旗帜鲜明的批驳和遏止。这更加激发了王永利对货币金融本质与逻辑最基本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经过长期持续的思考研究,王永利深刻认识到,人们对货币金融认知出现偏差最主要的节点在于:货币从实物货币(包括金属本位制纸币)发展到信用货币后,实现了货币发展史上最大、最深刻的裂变或蜕变,对货币运行和金融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力,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完全超出人们的认知,信用货币没有得到准确的理论解释和定义描述,造成信用货币管理远远落后于货币实践,产生和积累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这些认知不准、管理失当产生的问题,却被人们看成是信用货币本身的问题,因而试图为货币重新寻锚,以取代或颠覆信用货币,结果却是在推动货币倒退而非进步。”王永利指出,对货币,特别是对信用货币,人们认识上存在诸多误解,实践上存在诸多漏洞,亟须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