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青山绿水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金融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人大重阳  /  

青山绿水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金融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7 作者: 蓝虹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围绕“践行‘两山’理念 推动绿色发展”主题,中宏论坛第六十四场在线研讨会于21日下午圆满召开。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蓝虹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

本文转自8月22日中宏网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围绕“践行‘两山’理念 推动绿色发展”主题,中宏论坛第六十四场在线研讨会于21日下午圆满召开。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蓝虹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


蓝虹.jpg

“两山”理念,不仅让中国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更重要的是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既非传统工业化老路,亦非退回农业化旧途。今天的发言,我将结合绿色金融的实践案例,探讨如何通过新金融创新工具与机制,将“两山”理念转化为绿色发展新金融实践。

绿色金融有效降低“两山”项目融资成本。绿色金融通过政策性优惠利率与市场化工具,显著降低生态项目的融资门槛。以贵州省贵安新区月亮湖湿地公园为例,该项目通过绿色信贷支持,资金到位周期缩短至两周。此外,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再贷款)进一步提供低利率支持。这种“降息让利”模式,为生态修复、水质净化等公益性强的“两山”项目提供了可持续的金融保障。

创新金融工具提升“两山”项目收益。一是碳金融与生物多样性信用交易相结合。例如,针对贵州农户小型植树项目,我们创新设计了“林业单株碳汇”方法学,每棵树年碳汇收益3元,解决了传统CCER方法学评估高成本只能大规模推进的问题,为小规模碳汇林的种植找到价值实现路径。而且,和农村信用社和农商行合作,以单株林业碳汇抵质押来增加对农户的金融支持。农户可通过碳汇收益质押获得贷款,如以1000棵树10年的碳汇收入抵押获得3万元贷款,用于民宿等中小型绿色产业的开发。例如,关于生物多样性信用交易。目前各种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其保护绩效都只有定性分析,没有定量评估,但各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需要对项目的生物多样性效益进行精准和定量分析,所以,开发生物多样性信用方法学就很重要。我们研究和开发了生物多样性信用方法学,建立了基准线、核算方法学,核算了江苏盐城丹顶鹤湿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信用,并建立交易平台,吸引风电企业、国际环保NGO购买信用,将生态保护直接转化为经济收益。同时,也为保护区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提供定量的生物多样性效益核算,并将其与绿色信贷优惠利率挂钩,为购买绿色债券的投资者提供公开、透明、清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绩效定量评估。

二是创新混合金融模式,将国际和社会捐赠、财政资金与各种绿色金融工具相结合,以吸引更多的商业资金投入两山项目。例如,浙江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项目整合法国开发署贷款、欧盟捐赠款、国际环保组织捐赠及地方财政,形成“耐心资本+商业资本+财政资金”的混合金融结构。这种模式既增强了项目抗风险能力,又通过多元资本协同放大生态效益。

绿色金融标准规避生态风险。绿色金融标准可前置性阻断损害生态环境的项目。例如:某地的水电站项目,因后期发现破坏濒危物种栖息地被叫停。若银行在贷款审核阶段引入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标准(如衢州试点的银行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大数据系统),可在投资前识别风险,避免经济损失与生态破坏的双重代价。

新金融支持“两山”项目实践的四大核心机制。一是低成本融资,通过央行、商业银行工具创新降低利率;二是收益增值,碳汇、生物多样性信用交易等工具创造新收益点;三是混合金融,整合国际和社会捐赠、财政资金与市场化工具,最大化地降低利率,增加收益,增强抗风险能力;四是标准引领,将生物多样性等指标嵌入银行风控体系。

总之,绿色金融作为新金融实践,通过“降成本、增收益、防风险”的系统性创新,为“两山”理念落地提供了真金白银的支持。未来仍需进一步扩大绿色金融工具覆盖面,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生态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共赢。


9b7d95034469b3e5aeb87d96558183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