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3 作者: 尼古拉斯·拉迪
20多年来,中国惊人的经济表现让包括其头号贸易伙伴美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深刻印象,也让它们感到震惊。但自2019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缓慢,导致许多观察人士得出“中国经济见顶论”的论调。
本文转自4月3日中美聚焦。
一段时期以来,有关“中国经济见顶论”等唱衰中国的论调冒头。对于中国今年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美西方也多以怀疑的眼光看待。4月2日,针对这种质疑和唱衰中国的论调,美国知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中国经济问题资深专家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R.Lardy)在《外交事务》杂志发文,指出美西方对中国经济持悲观情绪背后存在五大误解。拉迪认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不能低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长潜力,中国经济规模逼近美国的势头仍然存在,仍有可能在十年后超越美国。
拉迪在文章开头提到,20多年来,中国惊人的经济表现让包括其头号贸易伙伴美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深刻印象,也让它们感到震惊。但自2019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缓慢,导致许多观察人士得出“中国经济见顶论”的论调。美国总统拜登在今年3月发表的国情咨文演说中也提到, “多年来我听很多共和党及民主党朋友说,中国正在崛起,而美国正在落后。他们把事情搞反了”。
拉迪提到,那些怀疑中国崛起的人指出,中国家庭消费疲软、私人投资下降、通货紧缩持续上涨。他们认为,在超过美国之前,中国可能会进入“长期衰退”,甚至可能陷入“失去的十年”。但这种对中国不屑一顾的看法低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中国确实正面临一些众所周知的不利因素,包括房地产市场低迷,美国对某些先进技术设置的限制,以及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但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走上经济改革之路时,克服了更大的挑战。尽管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可能会以两倍于美国的速度增长。
文章中拉迪详细分析了西方在解读中国数据时存在的五大误解:
误解一:中国经济向美国经济规模趋同的增长进程已经停滞。
的确,从2021年到2023年,中国GDP占美国GDP的比重从76%下降到67%。然而,另一个事实是,到2023年,中国GDP比2019年(全球疫情前夕)增长了20%,而美国只增长了8%。这种显而易见的矛盾可以用两个因素来解释。首先,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低于美国。2023年,中国名义GDP增长4.6%,实际增长5.2%。相比之下,由于高通胀影响,美国名义GDP增长6.3%,实际增长仅2.5%。
此外,自2022年3月以来,美联储已将利率从0.25%上调至5.5%,上调幅度超过5个百分点,这使得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对全球投资者更具吸引力,并提高了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的价值。与此同时,中国央行将基准利率从3.70%降至3.45%。中美利率差的不断扩大扭转了大量外国资本流入中国的局面,最终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降跌了10%。在汇率走低的情况下,将较小的名义GDP转换为美元会导致中国GDP的价值(以美元衡量时)相对于美国GDP而言出现下降。
但这两个因素很可能是暂时的。目前,美国利率相对于中国的利率正在下降,这降低了投资者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计价资产的动机。因此,人民币贬值的趋势开始逆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今年中国价格将回升,提振按人民币计算中国GDP。而以美元计算的名义GDP几乎肯定会在今年恢复靠向美国的势头,并可能在大约十年后超过美国。
误解二:中国的家庭收支不足,消费者信心弱。
数据并不支持这种观点。去年,中国实际人均收入增长了6%,是2022年疫情期间的两倍多,而人均消费增长了9%。如果消费者信心弱,家庭消费就会减少,转而增加储蓄。但2023年中国家庭的做法恰恰相反:消费增长超过收入增长,这只有在家庭减少收入在储蓄的占比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
误解三:价格通缩已在中国根深蒂固,将中国推向衰退。
是的,2023年消费价格只上涨了0.2%,引起人们的担忧,即家庭会因为预期价格会继续走低而减少消费,从而导致需求减少,经济增长减缓。但这并没有发生,因为核心消费者价格(指除食品和能源以外的商品和服务)实际上上涨了0.7%。
用于生产其他商品的工具和原材料的价格在2023年确实有所下降,这反映了全球能源和其他国际贸易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以及中国对一些工业产品的需求相对疲软,这可能会促使企业不再积极投资扩大产能。普遍的想法是,企业将利用不断下降的利润来偿还债务,而不是向它们的业务注入资金。但在这里,情况也完全相反:中国企业增加了借款,无论是从绝对值计算还是按GDP的比例来看,都是如此。制造业、采矿业、公用事业和服务业的投资也有所增加。没有经济衰退的迹象。
误解四:房地产投资可能崩溃。
这种担忧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依照新屋开工率数据,2023年新屋开工数量是2021年的一半。但是,我们必须要看背景。在同样的两年时间里,房地产投资仅下降了20%,因为开发商们将更大比例的此类支出用于完成他们早些年开始的住房项目。2023年的竣工面积扩大至78亿平方英尺,首次超过新屋开工量。这对政府出台政策,鼓励银行专门向接近完工的住房项目放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如果银行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限制全面放开,将加剧房地产供应过剩的情况。
误解五:中国企业家正将资金转移到国外。
毫无疑问,2020年底开始的针对大型民营企业(尤其是阿里巴巴)的整顿,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从1978年经济改革开始到2010年代中期,中国的私人投资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有企业的投资。到2014年,私人投资占到总投资的近60%,而1978年这一比例几乎为零。由于私人投资通常比国有企业的生产率更高,其在总投资中所占份额的扩大对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快速增长至关重要。这一趋势在2014年之后出现逆转,当时中国开始积极将资源转向国有部门。一开始,私人投资份额降幅不大,但到2023年,私人投资仅占总投资的50%。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了影响。
但是,这种悲观情绪还是没有相关数据的支持。首先,2014年之后私人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份额的下降,几乎都是由私人企业主导的房地产市场的调整造成的。如果排除房地产,2023年私人投资增长了近10%。尽管有一些中国企业家选择离开中国,但仍有3000多万家私营企业留下来并继续投资。此外,未被正式归类为公司的家庭个体生意数量在2023年增加了2300万家,达到1.24亿家,就业人数约3亿。
拉迪在文章最后提到了西方未来面临的真正的挑战。
他认为,尽管中国被许多问题困扰,包括政府对经济调控发挥更大作用,扩大这些问题毫无意义。这样做甚至可能让西方在面对中国带来的真正挑战时自满。对美国来说尤其如此。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将继续占到三分之一左右,并且同时会扩大其经济足迹,特别是在亚洲。如果美国决策者低估了这一点,他们很可能高估了自己维持与亚洲伙伴不断深化的经济和安全关系的能力。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