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6-13 作者: 蓝虹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学院教授蓝虹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几年我都没有买过食用油,都是靠‘减碳’在银行换的。”
本文转自6月12日金融时报。
碳中和与普通人如何发生关联?
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答案:坐一次公交车,减少的碳排放兑换“5能量”;给新能源汽车充电,获得“5能量”;用电子发票等无纸化单据,可攒“2能量”……在中国银联云闪付APP上搜索“低碳计划”,授权系统识别相关信息,这些减排数据马上就能汇总到消费者的个人碳账户中。
别小看账户里的数字,这些能量积少成多,可以在云闪付平台上以折扣价兑换茶饮代金券、单车月卡、视频网站会员等多种产品,和老百姓生活可谓息息相关。
实际上,和银联云闪付类似的“个人碳账户”越来越多。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及企业平台纷纷在该领域试水,相关实践步入活跃期,而已在运营中的部分碳账户平台则在现有基础上展开了体系完善和多元化创新,不少人切实享受到了“减碳福利”。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学院教授蓝虹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几年我都没有买过食用油,都是靠‘减碳’在银行换的。”
个人碳账户探索渐次落地
碳普惠、碳账户并非一件新鲜事。在政策层面,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其中,“绿色低碳全民行动”被列为“十大行动”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践层面,早在2015年,广东省就落地了碳普惠试点。近年来,碳普惠机制的类型越来越丰富,武汉、北京、成都、青岛等多地都搭建起碳普惠平台,鼓励引导居民绿色低碳生活。
所谓“个人碳账户”,是碳普惠的一个重要载体,记录了用户的“碳足迹”。2022年以来,我国多家商业银行加快个人碳账户探索。例如,2022年1月,山东日照银行推出了个人碳账户,客户通过个人绿色出行、绿色生活、绿色信贷等行为积累“碳积分”兑换绿色金融权益。此后,中国建设银行也在手机银行设立了“碳账本”,其基于“碳账本”的个人金融服务项目还被纳入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的创新应用。2022年4月,“中信碳账户”上线,依托中信银行信用卡“动卡空间”APP,通过用户授权自动采集个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低碳行为数据,累积个人碳减排量,打造个人“绿色生活名片”……
“引导大众的个人低碳行为,碳普惠、碳账户的建设非常重要。”蓝虹告诉记者,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碳账户建设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居民绿色低碳行为信息的收集,二是将居民的绿色低碳行为通过减碳核算方法转化为实际的减碳量,三是将这些减碳量货币化、收入化,使这些减碳量实现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业内人士认为,商业银行、银联这样的金融机构在推动个人碳账户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例如,信用卡信息系统可以帮助银行很好地筛选和抓取信用卡客户的绿色低碳行动,当居民刷信用卡购买地铁票、公交车票时,当居民刷信用卡网上缴纳电费、水费时,当居民刷信用卡购买具有节能标识的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时,都会留下消费记录,只要设置关键词,就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抓取这些绿色低碳消费行为,并通过减碳核算方法转化为实际的减碳量。
2022年5月,银联上线了“低碳计划”开放平台。“我们联合官方碳交易所共同开发碳减排方法学,科学衡量不同场景、不同行为产生的碳减排量。截至2024年5月,已拓展覆盖公交、地铁、单车、餐饮、酒店等20个绿色场景,带动绿色消费达25亿笔,带动碳减排近4万吨。”中国银联相关业务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推动“个人碳账户”这类的碳普惠机制有助于提高全民绿色消费意识。“个人碳账户聚焦于消费端的个人碳减排,是一种用于追踪和管理个人或家庭碳排放的工具。个人碳账户通过‘账户+消费+权益’的实施路径,提升广大用户绿色消费意识和增强低碳感知,以更直观的形式向消费者展现低碳生活成效,传递低碳理念。”前述中国银联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
从“单打独斗”到“互通互认”
当前,个人碳账户的探索大多是“自下而上”,各地政府、企业、平台、金融机构自发、积极地开展这方面的实践,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客观上也造成了标准不统一、接口难对接等问题。
从用户体验上来看,各个标准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的吴女士告诉记者:“有时候我会看看银行的平台,有时候会去看一些互联网平台,这样不仅费劲,也让很多积分分散化,享受到的优惠也较少。希望能有个统一的平台来负责统计、核算相关的内容。”
“碳账户的运营,需要收集、记录用户在企业经营和日常生活的碳减排行为并量化为一定碳积分。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些减排行为发生的场景较为分散,平台面临数据归集、处理和隐私保护等方面难题。”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在数据统计方面,如果不能实现不同平台间的信息共享,就难以有效降低数据采集成本,完善数据统计范畴。此外,分散在不同平台的碳积分难以实现互通、权益无法互享,为个人碳账户的推广增加了难度。
这方面的“僵局”有望被打破。《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针对个人碳账户面临相互独立、各不相通等问题,中国银联已经依托“低碳计划”平台,积极联合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杭州银行等商业银行实现金融碳账户的互联互通,实现低碳场景共建。
“我们这次与建设银行碳账户的合作,在碳账户互通基础上进行升级,实现双方平台及碳账户的全面互通。”中国银联有关业务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在账户端,支持在统一入口开通、访问、查看建行碳账户信息;在低碳场景共建、低碳权益共享方面,支持银联“低碳计划”与建行碳账户绿色能量的互认、互兑,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激励及权益服务。
在董希淼看来,商业银行碳账户与银联“低碳计划”平台全面互通,将推动实现低碳场景共建、低碳权益共享,有助于扩大碳账户应用场景和数据统计范围,全面涵盖绿色低碳场景及行为。他建议,由中国银联牵头,加快建立银行业的碳账户数据互通机制,形成数据互补、场景整合、权益共享。“不过,在碳账户发展初期,各家银行、平台、地方推出各自的碳账户并配以不同的权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现阶段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他补充说。
如何推动个人碳账户从起步到提速
金融机构是否有足够的动力推动“个人碳账户”发展呢?
董希淼认为,这实际上也是银行拓展金融服务场景的一个途径。例如,当前不少银行以碳账户作为入口,与相应的金融服务权益挂钩,利用碳积分兑换相应礼品及金融服务权益,激励用户归集相应的金融业务和行为数据,使得商业银行更加全面地了解客户生活、消费、出行等各方面的习惯和行为。
“上述数据有助于开拓用户营销服务的新场景,进而促进商业银行吸引更多新的客户,活跃存量客户。此外,掌握用户与碳减排相关行为数据还会让商业银行更好地了解客户,利用这些‘碳信息’精准刻画出用户画像,帮助银行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及服务。”董希淼说。
此外,有业内人士表示,小小的个人碳账户,实际上撬动了消费端的绿色低碳需求,有望进一步传导、带动生产端绿色转型,推动企业提供更多绿色低碳的商品和服务,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绿色发展。
不过,起步阶段的个人碳账户尚面临着一些挑战。董希淼告诉记者,虽然很多金融机构都推出了这类产品和服务,但对个人客户而言,居民对商业银行个人碳账户认知度不高,在社会层面的普及率较低,同时各平台积分兑换政策力度不大,激励作用达不到预期效果,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消费端碳减排场景复杂零散,且碳排放足迹分散、面向消费端的减排政策起步较晚,低碳场景还难以有效覆盖不同用户的多样化消费需求。”中国人民银行衢州市分行副调研员童春英告诉记者,建议建立统一的消费端减碳场景分类和标准,将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减排行为进行系统分类和归类。此外,要加强个人碳减排数据管理,提高个人数据流转全流程加密等级,确保个人数据信息安全。
从机构角度来看,获取“碳足迹”还面临着多维度数据的获取难题和成本问题。“这些数据的获取需要用户的授权,也需要与多部门协同配合。”有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碳减排行为数据分散在各个不同的部门、平台,如何合理合法地获取客户的行为数据尚无相应的制度办法可以参照。”此外,随着“双碳”目标的不断深入推进,可被纳入“碳减排”的行为可能还会不断丰富,如何计量并转换为碳账户积分缺乏具体标准。
可以说,数据互通、合作共赢是必由之路。“中国银联将积极与地方政府、碳交易所、商户开展合作,探索个人碳账户与企业碳减排、碳中和的创新。”中国银联有关业务负责人表示,将携手产业各方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持续推进与商业银行的碳账户互通,实现绿色消费数据统一归集,推动碳账户与金融业务更好地结合,根据用户碳评价等级提供差异化服务。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