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30 作者: 武健
2023年以来,受俄乌、巴以等地区持续冲突以及美元加息滞后效应的影响,全球经济金融不确定性和避险情绪依然存在,势必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动荡和金融稳定。
2023年11月23日,由中国人民外交学会、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十年金融合作与浙江贡献”国际研讨会暨报告发布会成功举办。近百余位中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思考金融合作的未来,探讨如何加强金融领域的跨国合作,应对全球挑战,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中国光大银行原副行长武健受邀参与主题发言与对话环节。以下为其演讲内容:
▲中间为中国光大银行原副行长 武健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十年的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显著提高,逐步形成了“共同参与、合作共赢、创新发展、渠道多元、安全高效”为特征多元化金融合作模式,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改善贸易和投资流动提供了重要融资保障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也为沿线国家经济增长增添了新的动力,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2023年以来,受俄乌、巴以等地区持续冲突以及美元加息滞后效应的影响,全球经济金融不确定性和避险情绪依然存在,势必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动荡和金融稳定。同时,“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对金融合作在快速数字化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鉴于此,在高质量发展条件下,进一步探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的深层次交流与合作,促进该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保持金融繁荣稳定变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一、地区冲突的持续和加息滞后效应的叠加,加剧了全球经济金融动荡和货币政策分化,防止外溢性风险传染成为“一带一路”金融深度合作的期待目标。
持续的俄乌冲突不仅使欧洲经济遭受严重挫折、能源价格飙升、通胀高企,也导致非洲、中东和亚洲多国粮食和能源供应短缺,价格飞涨,引发全球通胀压力。近期,巴以冲突的突发,虽还难以预料结局,但这场冲突对全球经济复苏和地缘政治紧张无疑是雪上加霜。中东是石油、天然气的重要产地,占据全球石油、天然气较大的市场份额。
如果巴以冲突持续,阿拉伯产油国联合减产,天然气出口国断供,外加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仍未根本缓解,可能再次引发能源价格大幅波动,这将是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灾难,欧美国家渐趋平稳的通胀再将飙升,东亚、东南亚与欧洲的经贸联系将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全球贸易、海运、投资和金融稳定面临新的考验。
与此同时,美国及其他发达经济体持续的高通胀、高利率,导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政策的分化,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2022年,高通胀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美欧国家快速收紧货币,引领全球约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启了加息,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了应对国内通胀和发达经济体货币紧缩带来的外溢风险,也紧随其后。
今年以来,虽然许多新兴经济体加息节奏明显放缓,美欧国家本轮加息周期也接近尾声,美欧经济整体表现也好于预期,但加息滞后效应正持续影响着世界经济,外需疲软、本币贬值将给多数国家出口继续带来下行压力,经济复苏也承受巨压。
对于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其外贸依存度很高,金融体系完善程度、经济发展程度和货币竞争力等方面普遍弱于发达国家,紧随欧美加息后,其利率和汇率水平随波逐流,进出口贸易付出巨大代价。
同时,多数发展中国家本币大幅贬值,股市跌宕起伏,外债困境恶化,严重的影响了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也为沿线国家金融合作带来负面影响,追求金融稳定,防止外溢性风险传染成为沿线国家共同期待目标。
二、实施持续的绿色金融战略,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但将绿色金融合作原则和标准真正落地任重道远。
建立绿色金融的战略对于撬动沿线国家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经济社会转型,实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凡意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数是发展中国家,虽然工业化、城市化正在加速发展,但其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经济依赖能源矿产等行业程度相对较高,对经济增长导致环境的污染担忧迫使这些国家更有动力和意愿参与绿色发展当中,这种需求也成为金融机构创造新融资产品和服务手段的动力,助力为绿色经济培养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推动绿色金融良性发展。
实践中发现,由于绿色金融本身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其面临的挑战也是多方面的:
一是绿色投融资的一个重点领域是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其投资成本高、收益低、回报周期长,实现商业可持续是有待于多方的探索。
二是“一带一路”绿色项目普遍面临资金缺口大,筹资融资技术难度高,需要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协商,完善多边、双边投融资体制机制建设,开发更多金融产品任务艰巨。
三是环境数据不齐全、信息披露不充分、环境风险分析方法不完善以及绿色标准化的不完整,阻碍了不同项目对环境和社会影响的一致性评估和比较,需要建立用综合框架来评估和披露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情况的标准体系。
四是对充分实施绿色金融战略的难度估计不足。目前,正在推进的绿色金融战略以及许多具体策略,无疑有助于向更具环境可持续的“一带一路”倡议过渡,但也要清醒意识到推行这项战略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事实上,部分国家缺乏对绿色金融足够认识和了解,甚至认为绿色金融产生的激励作用有较大的局限性,这无疑加大了挑战的难度。
三、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加快了数字金融创新合作速度,提升了金融包容性和服务效率,但克服金融科技监管缺位、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刻不容缓。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已成为“一带一路”共建的重要部分和未来国际合作的突破口。截止到2022年,中国已于17个沿线国家签署了“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以23个国家建立了“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由此推动了数字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数字化浪潮的兴起,提升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水平和金融合作,也提高了沿线国家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
一是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利用先进的数字支付、大数据金融平台、信息金融门户等技术和市场优势,提高金融的包容性,提升了数字服务贸易水平,推动互利共赢、持续发展、高效稳定的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如目前约有一半沿线国家加入了中国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CIPS),133个沿线国家开通银联卡业务以及74个国家受理银联手机闪付、银联二维码,支付宝采用“本地伙伴+技术赋能”的出海模式,打造了移动支付领域数字普惠金融的九个海外版。
二是大力推广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跨境金融服务。如实现跨境资产证明、企业资产证明、核数证明等金融服务,减少中间环节和费用,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和透明度,协助该区域内合作项目进行风险评估,降低投资风险,推动沿线国家间的经贸合作便利化。
三是通过数字金融服务和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如在线交易平台和数字资产交易所,将不同的国家的金融市场更紧密的结合起来,扩大投资机会和市场参与度。数字金融的快速推进,也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金融合作带来挑战,尤其是数字金融快速发展带来的市场准入、贸易壁垒和金融监管缺位、金融科技风险控制、跨境数据安全保护和反洗钱等一系列问题,现有法律法规可能无法适应这一变化,需要各国在研究金融合作的同时加以考虑。
四、勇于直面挑战,强化协商和创新机制建设,持续深化“一带一路”金融合作。
1.强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货币当局的合作和协商机制建设,进一步稳定货币、汇率、利率政策环境。
围绕“一带一路”长期经济增长、共同繁荣和地区稳定的共同目标,沿线国家要在货币、利率、汇率政策方面充分协商,尽可能形成共识,消除货币政策恶性竞争,构建合作共赢的长期协调机制,减少因地区冲突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金融风险传染,促进金融稳定。
同时,我国也要顺势扩大人民币的影响力,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通过扩大货币互换区域范围和规模,加大人民币结算和支付能力;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为扩大人币跨境支付清算规模奠定牢固基础;积极探索数字货币,加速数字货币的多边机制建设。
2.要深化多边、双边金融合作机制,不断创新投融资模式,构建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投融资体系。
要在现有合作的多边、双边金融机构合作基础上,充分利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等多种方式,持续扩大合作范围和投融资渠道。鼓励各国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贸易金融、供应链金融、跨国收并购等跨境业务,打通区域经济的循环堵点;推广投建营一体化(BOT)、政府和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混合融资等创新融资模式;充分运用股权、债权、基金等市场化工具,促进要素资源的全球配置,便利跨境投资活动。同时,充分发挥金融工具的风险对冲缓释功能,推动区域内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增强产业链的韧性。
3.深入开展绿色金融合作,持续挖掘沿线国家绿色转型潜力,不断优化沿线国家清洁能源、绿色环保等低碳项目的金融服务。
要将制定和执行绿色原则和标准放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突出位置。要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推广至沿线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将七项原则嵌入到绿色工程的操作层面;鼓励沿线国家积极响应中方与相关国家发起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和中方金融机构发布的《绿色金融支持能源转型倡议》,积极开发有效绿色金融工具,为环境友好型和低碳项目提供充足和可持续的融资;鼓励沿线国家以中欧制定的《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减缓气候变化》为参照,搭建自身绿色标准,便利国际市场资金流向绿色发展项目。
4.充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高端技术,搭建沿线国家经贸往来、金融服务的支持体系,提高贸易、金融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一是构建综合数字金融平台,进一步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助力金融机构精准对接用户、提高交易成功率、增加客户体验感,提高金融交易的准确性、安全性和便利性;二是在与沿线国家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搭建具有“一带一路”特色的跨境贸易信用体系。利用科技手段对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金融机构通过对企业交易行为和交易物品的量化评估,提高其决策的准确性,降低项目的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三是要深化金融科技监管的对话机制,建立完善金融科技的监管框架及相应法律法规,探索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试点,有效防范数据泄漏、网络攻击、依赖第三方和集中处理等技术和操作风险。
(本文根据速记整理,未经作者审阅。)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