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06 作者: 梅德文
碳市场是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工具。中国碳市场接近20年,从2002年开始世界银行在中国零星购买一些碳信用,中国的碳市场也跟国际市场保持同步。
受访者梅德文系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9月2日金融一线。
8月31日至9月5日,年度主题为“服务合作促发展 绿色创新迎未来”的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正以相结合的方式在国家会议中心和首钢园区举办。9月1日,由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创新中心联合会、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成都创新金融研究院六家联合主办单位共同举办的中国-欧洲创新投资大会成功举办。此次论坛得到了协办单位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创新中心联合会中国区总裁傅诚刚主持大会。在“包容增长:可持续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创新投资”环节,与会嘉宾对中国的碳中和、碳达峰战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指出碳中和要把基础打牢,把数据统计做好。中国需要有一个具备规模、具备流动性、具备一定合理价格的、具备投融资功能的碳市场。在此过程中,欧盟的一些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我们借鉴。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石化集团原董事长傅成玉指出,中国已经在顶层设计上和发展战略上都制定了整体的路线图、时间表。我们要超越碳中和来看碳中和。碳中和是一个切入点,是一个抓手,但它解决的不仅仅是碳中和的问题,解决的是一个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是科技创新、技术进步、能源安全问题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他指出,碳中和首先要推动能源转型。能源转型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新能源加快发展的问题。二是传统能源转变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表面是能源,其实由能源变革推动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变革,是推动新的工业革命文明的问题。如果仅仅站在碳减排、碳中和的角度看问题,我们看到的是困难、成本、投入,不管是能源的转型,新能源的发展,产业的升级,高质量发展,靠的完全是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的推动。所以,碳中和是追求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来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傅成玉指出,碳中和要把基础打牢。基础是我们要知道究竟排了多少碳?我们是怎么排出来的?是在哪个环节排出来的?如果不把这个家底搞清,就没办法知道在哪个环节用什么样的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基础工作就是国务院提出的《2030碳达峰行动方案》里的保障措施的第一条,就是建立全国性统一的统计体系。所以,我们要把根基打牢,然后通过资本市场发现碳的价值,让企业可以调动积极性多减碳。大规模的投入研发能带来大规模的减排,所以碳交易是发现市场价值的场所。在碳减排的一些治理的规则和标准上,在国际上要合作。因为碳减排或者碳治理、气候变化不是一国的责任,是全世界的责任,如果在治理规则、治理标准上不一致,容易形成各干各的,中国有中国的环境,但我们的标准和治理的理念、管理基本制度要一致。
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指出,碳市场是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工具。中国碳市场接近20年,从2002年开始世界银行在中国零星购买一些碳信用,中国的碳市场也跟国际市场保持同步。第一阶段是艰辛探索,2002年到2012年CDM阶段。第二个阶段从2013年到2020年区域碳交易试点,“京津沪俞”、广东、湖北、深圳和福建,八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配额大约是100多亿,超过5亿吨左右的交易量,配额的价格是24人民币。从去年开始,中国碳市场进入第三个阶段,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客观讲,运行健康有序,价格稳中有升,平均价格接近50块钱,相当于区域碳交易市场价格的2倍。中国碳市场作为发展中国家确实取得了预期的发展。中国作为100亿吨的国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有一个具备规模、具备流动性、具备一定合理价格的、具备投融资功能的碳市场。
梅德文认为,未来天文数字般的巨大的碳中和投资,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创新的金融市场,中国的碳中和投资必须要有价格发现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稳定预期以及引导投资功能,因为它需要有一个跨期贴现、套期保值、风险对冲等一系列的,能够让金融投资机构愿意投资的制度工具。自愿碳市场可以充当中国碳市场很多领域的探索者、试验田,包括能否扩大行业覆盖范围,能否引入金融投资机构、能否与国际合作、与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以及能否引入个人投资者等等,这都需要自愿碳市场做一些探索,所以中国自愿碳市场对于中国的碳市场,乃至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对于中国的CCUS发展、对于中国的碳汇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还指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作为最大的新能源体系的国家,应该与国际市场探讨在国际自愿碳市场的标准制定、市场连通等方面做一些合作,这样利大于弊,是可以做到有价值的。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马爱民指出,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庞大的资金需求,我们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对政府来说,一方面是政府通过财政直接提供资金,但更重要的是,政府的职能在于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激励资金合理流动。在这方面,我们不能单纯依靠政府的作用,虽然政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样市场在提高资金配置的效率、促进资金从高碳领域向低碳领域转移,也应该发挥重大的作用。发展绿色金融对于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意义。发展绿色金融要回答几个基本的问题:第一,什么是绿色?也就是绿色的标准,现在各方面提供的标准、提出的方案并不一致,第二,信息披露,包括企业投资的相关信息,也包括金融部门开展投资的信息披露。第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规避投资的风险。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如果不能很好把握节奏、力度,可能会造成过去乃至于未来一段时间投资的资产被迫提前退出,造成资产搁置的现象,造成资金的浪费。我们也要防止出现所谓的“漂绿”现象,有一些地方把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没有多大联系的项目包装成为绿色项目,可能对未来的投资产生比较大的风险。
国家生态环境部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李玮 指出,在双碳领域的新赛道上,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数据的工作。在数据采集方面,目前我们应用的MRV的碳市场的核算方式,是基于物料核算和排放因子,通过用了多少能把它算出来,再由第三方审计单位做现场核查,对数据进行校准,核查之后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目前我们国家在做什么样的工作呢?前端尽量自动采集,一方面是从过程中采集,比如我们烧了多少煤,对煤质检验报告定期进行采集,可以对它的用能用气量进行自动化采集。目前国家的标准进行了一些优化,鼓励自动化采集和存证,大大提高了数据的真实性。从核查核验角度来说,现在很多进入碳市场的发电企业,不是在造假,很多是失真,填写的时候由于不专业,由于采集手段的欠缺,可能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把自己算大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通过生态环境部、通过一些技术支持单位推行一种数字计量和数字碳表的方式,让企业算得更准。
伦敦大学学院碳金融教授梁希指出,第一,国际市场上,绿色蓬勃发展,在过去十几年已经翻了20倍以上,绿色债券是对我们现有债券市场进行绿色细分的一项重要工具,能够协助投资者识别什么债券是绿色的。第二,欧美,特别是欧盟和英国,在碳市场、碳定价方面走在全世界前列,欧洲的碳市场价格已经在90欧元以上,是我们国家的10倍以上,英国的碳价格超过了100英镑,碳市场和碳定价是促进企业真正投入资金行动起来的最重要的一项工具。 第三,从我们的技术和产业发展可以看到,应该学习欧盟在风险资本培育和投资上的发展,特别是对于低碳、双碳的技术、好的商业模式。
梁希还指出,在风险管理方面,气候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管理上,欧盟都有非常多好的经验,包括未来碳价格企业怎么管理,40%以上的能源企业都已经使用内部碳定价。当然,我们也看到国外市场有一些值得借鉴的教训,比如有很多漂绿的活动,有些做的不大好的企业,通过仅少量的绿色可持续行动来为整个企业进行宣传,进行漂绿。在一些标准方面,比较摇摆,比如欧盟的可持续分类标准,过去没有和核能两个比较有争议的投资,但后续在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又把它们加进去,这引起了投资界对这项标准的信心。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