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6 作者: 刘宗义
2023年6月9日,积极布局印度市场的中国手机制造商小米,被印度执法部门正式指控“向外国实体非法转移资金”,违反印度外汇管理法,并被冻结48亿元人民币资金,这相当于小米去年净利润的57%。
作者刘宗义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与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本文转自6月25日中评社。
最近几年来,印度政府不断出手打压中国企业,其中尤其以智能手机行业为甚。2023年6月9日,积极布局印度市场的中国手机制造商小米,被印度执法部门正式指控“向外国实体非法转移资金”,违反印度外汇管理法,并被冻结48亿元人民币资金,这相当于小米去年净利润的57%。小米对此解释,这笔款项中逾84%是付给美国高通集团的特许权使用费,但印度拒绝解冻。
小米被冻结巨款后,印度对中国企业再提新要求。印度《经济时报》6月13日引述消息人士披露,印度政府部门将要求小米、OPPO等所有中国手机厂商的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和首席技术官等关键职位,由印度籍人士担任。同时,要求将代工生产委托给印度公司,以及扩大当地经销商出口。印度的做法完全无视国际法与商业基本原则,相当于要全面接管中国在印度的手机企业,实际上是一场赤裸裸的抢劫。
印度号称“外企坟场”。除了除中国企业之外,包括沃达丰、沃尔玛、诺基亚、三星、IBM、亚马逊、谷歌、微软等跨国巨头都在印度市场遭遇过挫折,遭到过印度的巨额罚款。沃尔玛在2021年被印度以违反外国投资法为由,罚了13.5亿美元,沃尔玛直接撤出印度市场。印度政府的数据显示,2014年到2021年,共有2783家跨国公司关闭其在印度的子公司或办事处。
印度政府对外资企业的打压和掠夺充分暴露了印度这个民族及其垄断资产阶级的无能、贪婪和狭隘。莫迪政府的实质是印度婆罗门和巴尼亚的代言人。他们非常希望能够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或者拥有主导地位,但他们自己的产业非常落后。莫迪政府提出要推动“印度制造”的发展。他们虽然希望借助外国资本和技术来促进本国产业的发展,但对于外国资本占领印度国内市场又充满了嫉妒和仇恨,他们认为印度市场只能是他们的。因此当在外国资本扶植之下的产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当以前不存在的市场被开拓出来之后,这些巴尼亚就会迫不及待地要据为己有。但公平竞争他们又竞争不过外国资本,因此就会借助行政手段强行夺取。
印度对中国手机行业的掠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中国小米、OPPO等智能手机品牌进入印度之前,印度的智能手机制造业水平很低,市场规模很小。中国智能手机品牌进入之后,凭借优越的性能和较低的价格推动了印度智能手机制造业的发展和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现在,印度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智能手机生产国,并大量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在此情况下,印度政府开始通过提高关税等行政手段一步步要求实现中国智能手机品牌的本地化生产,从当地组装,到零部件生产,到核心部件生产,到现在要求印度人士担任高管,实际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手段对中国企业强取豪夺。
很多年以来,我们就知道印度经济民族主义非常盛行,但这种经济民族主义或保护主义并不是专门针对中国的,对所有外资都是如此。但最近几年,印度方面针对中国企业的打压和掠夺表现的尤为恶劣。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与中美竞争和中印关系恶化的大背景有关。印度方面可能认为,在中国面对美西方及日、韩等国联合围堵和打压的情况下,印度对中国企业的打压和掠夺,中国只能默默忍受,而不会反抗,并且美西方国家也不会同情和支持中国。另外,印度方面可能认为,通过直接掠夺在印企业,夺取中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是实现“印度制造”的最便捷途径。现在,印度的发展战略非常明确,即借助美国的印太战略,与美西方合作,在遏制中国的同时,推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转移,最终实现印度的经济腾飞和大国崛起。
印度政府对小米等中国手机厂商的掠夺只是第一步。今后,有可能会扩展到其他产业,如笔记本电脑、白色家电、光伏产品等。
目前来看,印度对外资的掠夺主要集中在中国身上,对美西方以及韩、日等国资本还会保持一段时间的相对友好姿态。这一方面是因为印度迫切希望吸引美西方以及日、韩等国的资本和先进技术,在政治上对这些国家也有所顾忌,另一方面是因为美西方和日、韩等国在印度的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所造就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可能还不够成熟。但对于台湾企业来讲,这种情景可能很快就会到来。鉴于台湾地区的政治地位,台湾企业缺乏像美西方和日韩企业那样的政治保障,今后台湾企业在印度所投资的产业链如果发展到一定程度,很可能会成为印度的掠夺对象。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