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2 作者: 刘宗义
2023年以来,伴随着美国开始在科技产业链上加速向印度倾斜,印度总理莫迪力推的“印度制造”全面发力。为配合美国产业政策,印度同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科技代工行业合作加速推进。这令本已遭受不少“刁难”的在印中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企业被迫选择撤出。
受访者刘宗义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与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人大重阳客座研究员,本文刊于2023年2月21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2023年以来,伴随着美国开始在科技产业链上加速向印度倾斜,印度总理莫迪力推的“印度制造”全面发力。为配合美国产业政策,印度同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科技代工行业合作加速推进。这令本已遭受不少“刁难”的在印中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企业被迫选择撤出。
不过,虽有众多不利因素影响,但2022年中印双边贸易额依旧创下新高,其中中国对印出口进一步增长。
从阿里到TikTok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2月10日,孟买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阿里巴巴新加坡电商私人有限公司出售2143万股印度最大数字支付公司Paytm股票。至此,阿里巴巴已清仓所持有的Paytm的所有股份。
路透社报道称,自2020年印度对中企投资施加限制开始,阿里巴巴已经逐步撤出在印度的投资。2021年初,阿里巴巴将印度线上杂货零售平台BigBasket股份出售给了塔塔集团。2022年5月,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清空Paytm Mall所有股份。2022年11月,蚂蚁集团据称又卖掉印度美食推荐平台Zomato约3%股份,交易额约2亿美元。
印度《经济时报》一份报告称,在被印度政府禁止三年后,TikTok已经关闭了印度办公室,遣散了所有员工,大部分员工被转移到公司在巴西和迪拜的公司。
中印越电子(手机)企业协会秘书长杨述成表示,阿里巴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在印度投资的轻资产企业,能够迅速撤出印度。然而,小米、OPPO、vivo等重资产企业就没有那么幸运。面对印度政府的打压,这些中企艰难维持在印度的运作。
中资企业频频遭刁难
杨述成表示,目前在印中资企业已经到了最困难的时期。根据其了解,印度驻华使领馆严格控制签证数量,这让大量在印度有业务的中国人无法赴印。其次是印度持续加大对中国企业的打压,包括对在印度有工作签证的中企管理层的税收进行检查等。
印度兰迪律师事务所创始人之一、深圳兰迪律师事务所海外投资业务部负责人黄学杉表示,印度对中资不友好的政策从2019年起已持续至今,这增加了中企投资印度的难度和运营成本。去年6月出台的对新任命的中国籍董事进行安全审查的政策,为中资企业设定了一道高高的门槛。很多中资企业因为高管无法到印度实地管理,业务陷入困境。一旦企业管理出现问题,印度政府从经营合规、税务合规等方面进行联合执法和打击,容易让企业陷入“内外交困”的情况,这令任何在印度投资的巨头企业都无法承受。
自2015年以来,很多中国企业在印度重资产投入比较大,目前这些企业多处于尽力守住目前投资的状态。有传言,一些品牌和供应链有在印度减产的计划,甚至一部分中小企业已选择撤回中国。
印度如此长期针对中资企业,打压、拒绝中资投资,在大部分国家都在引进外资的大背景下,显得与世界主流格格不入。
2023年,印度对华企业持续加码打压。据《印度教徒报》2023年1月21日报道,印召开第57届警察局长会议,重点讨论中国商业实体对印影响。
同时,印度情报部门持续调查中国商业实体在印活动,为此专设“中国协调中心”。印度情报机构的一份评估文件宣称,中国商业实体在印活动的主要目标为“思想影响、经济控制、数据获取、间谍活动、瞄准科研人员以损害创新和知识产权”。
海外一些制造业投资流向印度
印度近日举办北方邦全球投资者峰会,印媒也报道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成果:美国波音公司将在印度投资约20亿卢比建立一个物流中心;雷诺-日产联盟将在印度金奈工厂投资6亿美元生产新车型;马来西亚铜管制造商Mettube将在印度建立一家制造厂。
同时,印度还在加大与中国台湾企业,以及韩国企业的科技产业合作。中国台湾企业群创光电2月14日发布公告称,印度大型跨国集团Vedanta及其子公司Vedanta Displays Limited协助群创在印度创建TFT-LCD显示面板前后段生产据点。
有分析认为,海外制造业投资流向印度,一方面是企业看中印度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同美印持续加大科技合作的背景密不可分。
据路透社报道,美印两国近日启动“美印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该倡议具体内容包括在国防方面的合作、建立具有韧性的半导体供应链、在太空领域的合作等6大项目。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印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金英日前指出,印度在发展经济过程当中有一种特征,就是认为经济发展并不纯粹是市场的事情,一旦发现某些资本或者是某些领域“威胁”到国内的产业,就会以政策的方式进行干预。最明显的就是近年来针对中资企业。
没必要“盯着逆差不放”
虽然有众多外部不利因素,但2022年的中印贸易依然获得了逆势增长。
据中国海关总署日前公布的数据,2022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到1359.84亿美元,再创新高。2021年中印双边贸易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256.6亿美元。
在2022年中印双边贸易中,中国对印出口进一步增长,这主要是疫情后印度内需扩大,并且随着印度经济的升级,对中国中间产品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不过2022年中国自印度进口大幅度降低,导致印度对华贸易的逆差进一步拉大。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与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表示,印度经济在疫情后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从中国进口了很多中间产品,经过加工后再出口到欧美为主的海外市场,印度在这其中也是受益者,因此印度有必要正视逆差的原因,而没有必要“盯着逆差不放”。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13日公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对印度出口额达到1185.02亿美元,较2021年的975.2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超过20%;中国从印度进口额从2021年的281.44亿美元下降到了2022年的174.83亿美元,下降幅度超过100亿美元。
中国产品已于印度民众的日常生活绑定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部主任钱峰表示,中印经贸合作的主要领域为机械、化学产品、贱金属、矿物产品、纺织原料,中国的电子产品、运动器材、文教用品、玩具灯具等也与印度民众的日常生活绑定。印度相关产业链的人士大多都乐见并支持中印关系改善,以便为两国今后更加便利的经贸往来创造宽松的政治氛围。
在他们看来,莫迪政府“印度制造”计划虽得到美日欧等的大力背书,但上述国家的支持不足以助印实现梦想。即便美国也无法与中国“脱钩断链”,遑论印度。他们认为,中印最新经贸数据创历史新高,印自华进口中间商品、元器件规模尤其巨大,这表明印工业化程度越深,就越离不开中国,越需要与中国在产业链和供应链方面的合作。
据新华社报道,印度知名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孟买)前主席库尔卡尼此前表示,考虑到中印两国的人口、市场规模和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印之间贸易额甚至可以达到3000亿美元。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