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8 作者: 刘宗义
当下,半导体产业俨然已成为各个国家、地区的追逐焦点,连制造业基础薄弱的印度也立下壮志,希望把自己打造成以半导体为基础的全球电子制造中心,并为此推出高达百亿美元的芯片制造补贴计划。
本文转自7月18日观察者网。
当下,半导体产业俨然已成为各个国家、地区的追逐焦点,连制造业基础薄弱的印度也立下壮志,希望把自己打造成以半导体为基础的全球电子制造中心,并为此推出高达百亿美元的芯片制造补贴计划。
谁想,出师不利。
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在7月10日发布声明称,已退出与印度金属石油集团Vedanta成立的价值195亿美元(约合1410亿元人民币)的半导体合资企业。鸿海集团在解释与Vedanta的合作终止时表示,“双方都认识到该项目进展不够快,存在我们无法克服的挑战性差距以及与该项目无关的外部问题”。而富士康的这一决定,在外界看来“重创”了印度的造芯雄心。
富士康的退出声明透露了哪些信息?“印度制造”当下又面临哪些困境?观察者网围绕相关问题,采访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与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人大重阳客座研究员刘宗义。
观察者网:富士康发布的退出声明,在您看来,这些说辞透露了哪些信息?
刘宗义:对于富士康退出印度芯片工厂计划一事,这几天媒体上议论很多,总体来看,是富士康和印度政府都想空手套白狼,结果谁都占不到便宜,这项目自然就做不成了。
BBC报道截图
具体说来,富士康和Vedanta自身缺乏芯片制造能力,原想投点钱成立合资企业,拉来意法半导体的芯片技术,骗取印度政府的相应补助。结果,印度政府后来修订了厂商申请设厂评估条件,以项目“没有达到印度政府标准”为由不给补贴。
而对于这个合资企业,印度政府想搞成股份制,即印方占大头,只给富士康和以先进技术入股的意法半导体少数股份,以便自己对这企业掌握绝对主导权。意法半导体发现自己在这里面被占便宜,因此也兴致缺缺。多方都认为无利可图,这项目自然就黄了。
富士康和印度都想空手套白狼,结果谁也没套到。所以现在网上都在说笑话,说台湾的电信诈骗很厉害,但是碰到了印度,强中更有强中手。
要强调的是,富士康退出印度芯片工厂计划,与一些自媒体渲染的“富士康退出印度”远不是一回事。富士康在班加罗尔等地的代工厂照常运营,它们主要负责电子产品代工,与芯片制造关联不大。
观察者网:那您认为富士康的这一决定,对印度的半导体制造目标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刘宗义:这意味着印度的半导体制造计划是有问题的。莫迪政府一开始在半导体生产方面设定那么高的目标,夸那么大的海口,可以说就是一种妄想,或者是急于求成,或者其主要目的可能是为了拉选票。
事实上,印度在半导体制造方面基本上没什么基础,无论是基础设施、技术条件还是生产经验,全都不具备,他们想引进的28纳米芯片制造技术,对他们而言已是非常先进的了。然而印度胃口太大,想一口吞下去,人家也不上当。
现在看印度政府发表的声明,希望从比较低端的制程工艺开始,比如从40纳米芯片入手。这想法还比较务实一些,不过印度现在在这方面似乎还没有具体的规划,印度政府目前是建议富士康、Vedanta和意法半导体重提申请,说到时还会再给补贴,但我估计它们没有兴趣。
观察者网:在分析印度半导体制造基础时,很多专业人士提到电力供应问题,因为芯片制造尤为需要非常稳定的电力供应,而印度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就印度供电问题,您能详细讲讲吗?
刘宗义:印度近年来的发电量,每年大概以6%左右的速度不断增长,其中新能源电力也在攀升,但增速较低,主要还是依靠煤电,大约仍占3/4左右。印度电力短缺仍然很严重,尽管人均通电率已达80%,但停电现象经常发生,印度每年的电力缺口在12%-14%。
印度电力系统存在一些痼疾。一是印度电力设施建设落后,电力设备和电力线路老化严重,电力传输经常出问题。印度部分地区的输配电损耗率甚至超过50%,印度电力公司不堪重负。二是管理层面,印度的发电厂并不是像我们中国统一管理的,而是公私发电厂都有,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布局,电网布局比较混乱,偷电现象普遍。
印度电力供应在2021年出现过比较大的问题,这两年稍微好些。现在临近用电高峰时期,他们也会提前储备煤炭,减少断电情况的发生。虽然莫迪也提出过减排目标,不过为了满足用电需求,印度政府要求推迟淘汰落后的老旧煤电厂。
图自央视新闻2021年报道
观察者网:他们可以考虑推动发电厂一点点地更新换代?
刘宗义:印度的发电厂更新换代比较慢,它们在这方面也缺乏比较先进的技术。目前,超超临界发电技术是最先进的火力发电技术,当下世界上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不多,中国处于全球先进水平,我们在巴基斯坦卡西姆港承建的大型燃煤火电项目就应用了这一技术。
2021年1月,印度首座超超临界火力发电厂项目——中国电建所属山东电建三公司印度鼓达2×800MW燃煤电站项目主变压器、厂用变压器全部顺利就位。这可能是中国在印度建设的最后一个煤电项目,因为中国已宣布不再在海外建设煤电项目。
观察者网:对于中企和印度的合作,我想到前几日关于比亚迪的一则新闻,要求印度先付20亿人民币的全款再交车。上次采访您时问道“中企和印企合作,怎么避免踩坑”,您就给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建议,说是没有比这更稳妥的办法。
刘宗义:对的,因为印度在国际上的商业信誉实际上已经非常差了。比亚迪这事,他们还反过来谴责比亚迪的这一要求损害印度的“商业信誉”,破坏印度的规则。
现在西方要把印度塑造成另一个能替代中国的“世界工厂”,我认为这是很困难的。美国人一直有一种迷思,认为中国之所以实现经济崛起,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帮助。但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人实现发展付出了多大努力和多大代价。印度不是中国,从小米事件到名爵汽车等等,这些事实清清楚楚地展示给世界一个真实的印度市场环境。其实西方自己也清楚,因为他们在这方面也吃了很多亏。
观察者网:近来有另一则新闻或许可以为您的想法提供佐证,那就是同是台企的纬创全面撤离印度,其位于印度卡纳塔克邦的苹果代工厂预计将在8月被印度塔塔集团收购,塔塔也将借此成为第一家在印度组装iPhone的印度公司。
刘宗义:对,实际上这是印度的一贯套路,向国际社会呼吁将产业链转移到印度,再由印度本地企业吞并、接管。
观察者网:对于这一套路,能否掰开细说?换而言之,能否总结下从小米、名爵到纬创等等,外来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在印度建厂后,运营时可能面临哪些风险?
刘宗义:建厂前,印度政府常许诺会给予一定的补贴,或在税收、土地方面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但就我读过的材料来看,这些许诺很少有能够兑现的。
而在进入印度市场后,这些企业会面临来自当地企业和当地财团的攫取和剥夺。印度这些本土势力不希望市场被外资企业占领,所以会要求和外企搞合资。而在合资的过程中,因为外企处理不了一些本地关系,只能委托当地的企业或者经理人员负责解决,所以它们的份额会被不断侵蚀、剥夺;最后实在经营不下去,就只能把自己在印度的资产低价出售给印度当地的企业。纬创在印工厂卖给塔塔,就是这种情况。
报道截自appleinsider.com
观察者网:纬创败走印度,应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劳资纠纷,进而导致工人闹事。
刘宗义:对,富士康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印度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它的很多劳工政策与西方世界接轨,工会的力量非常强大,并且都有政党力量支持。印度工人不能加班、上班时间也需要充足的休息时间,还要不断涨工资,如果企业不能满足这些规则,工会和工人们就会罢工、闹事,甚至会捣毁厂房。而印度在劳工辞退方面也有严格规定,手续非常繁琐。
观察者网:这么说来,与其他地方——如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制造——相比,“印度制造”除了用工成本低、靠近消费市场以外,似乎就没什么比较优势了。
刘宗义:是的。到印度当地设厂的企业,主要是看中印度人口多、经济增速快,而印度也不断对外宣称自己国内的中产阶级成长非常快,因此印度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大部分想开拓市场的企业,其实对印度不了解,对这市场也没进行过深入的调研就一头扎进去,最后往往血本无归。
观察者网:谈到“印度制造”的优劣势,有人试图从文化层面分析,如一位曾旅居印度的作者“随水”曾谈道,印度人的Jugaad文化——他翻译成“凑合主义”——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印度工业制造的发展。您对此是否认同?
刘宗义:我对这点比较赞同。印度各方面条件较差,一般老百姓又没有钱,所以大家就凑合着过。
讨论制造业的发展时,我们比较欣赏所谓的工匠精神,尤其是对精密仪器、精密机械的研发、制造等,需要精益求精的精神,这种精神印度人可能是不存在的。
如今我们中国的产品都能做得非常精致,而你若是到印度,看他们的手工艺品和工业制成品,很多都是粗制滥造的,一点儿都不精致,价格还都很高。就这点来看,我觉得可能与印度的民族性格有关,凑合,差不多就可以了。
观察者网:印度的制造大国梦需要外资助力,不过有数据显示印度的FDI在经历连续10年的增长后,2022-2023财年首次出现下滑的情况。据印度储备银行统计,该财年印度吸引外资总量降低16.3%至710亿美元,FDI减少27%至416亿美元。此外,据《福布斯》报道,印度公司事务部国务部长拉奥·英德吉特·辛格(Rao Inderjit Singh)今年曾在议会上透露,自2018年至2022年,共有559家外资公司退出了印度,数量超过了同期进入印度的469家公司;2022年仅有64家外资企业进入印度开展业务,成为自2018年以来的最低数量;而截至2023年3月,印度仅仅迎来了一家新的外资企业。在您看来,这些数据只是短期波动,还是说会是什么趋势的苗头?
刘宗义:实际上印度从1991年推行经济自由化以来,在经济上,莫迪政府是最保守的一届。因为他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希望垄断印度市场,所以它们对外资、外企并不是特别欢迎。为发展“印度制造”、印度经济,莫迪政府要做出欢迎的高姿态,但实际上面对外资,他的选择性非常明显,尤其偏爱英美企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不欢迎其他发展中国家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来印度。
而印度国内的营商环境也不是特别好。虽然自莫迪上台以来,印度在世界银行每年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中排名不断上升,但很大程度上是搞公关的结果,实际上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善。
也就是说,印度近段时间在外资、外企方面数据的下滑,一方面可能与其营商环境对外企的吸引力降低有关,另一方面也是莫迪政府主动选择的结果。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