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刘志勤:不要用“抓鸡式”管理现代经济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刘志勤  /  

刘志勤:不要用“抓鸡式”管理现代经济

发布时间:2019-03-01 作者: 刘志勤 

“抓鸡式管理”的特点是:“大拨轰”,缺乏区别对待,目标简单:鸡进笼,大功告成,各自平安。我们知道,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大拨轰”的结果是鸡群满场飞,抓不住想抓的鸡,效果很有限。第二个特点就是目的过于简单:抓到跑不动的鸡或是乱跑乱跳的鸡就算完成任务。结果可能是丢失了最宝贵的目标和利益。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本文刊于2月23日观察者网。


中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年多的时间,中国在政治,经济,教育和科技领域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中国在继续着中国式成长,继续向着既定目标前进。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关键点阶段,对我们的管理(或叫治理)提出了更高,更严,更有效的要求:管理现代经济,一定要用现代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法”,绝不能再采用老一套的“抓鸡式”管理模式来处理现代社会中现代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抓鸡式”越抓越乱


我们都见过“抓鸡”过程:一轰而上,场面很热闹,闹个“鸡飞狗跳”,四邻不安。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管理层“精疲力尽”,“鸡群”却依旧悠然。在管理现代经济特别是现代企业时,切忌“抓鸡式管理”就迫在眉睫,需要认真改革。


“抓鸡式管理”的特点是:“大拨轰”,缺乏区别对待,目标简单:鸡进笼,大功告成,各自平安。我们知道,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大拨轰”的结果是鸡群满场飞,抓不住想抓的鸡,效果很有限。第二个特点就是目的过于简单:抓到跑不动的鸡或是乱跑乱跳的鸡就算完成任务。结果可能是丢失了最宝贵的目标和利益。


我们最近在证券市场做了诸多的改革,还在小微企业融资和减税等重大问题上出台一些新的举措,目的是为了激活经济增长因素,减少有关政策规定上存在的“栅栏”,推进经济发展的“后劲”。市场反应积极活跃,并且出现了许多积极的现象。


2019年的中国资本市场会迎来“科创板”的盛大演出,这将对现存的证劵市场带来巨大影响。市场对此充满各种期待和希望。但是熟悉中国资本市场运营特点的人都保持审慎的乐观情绪,因为在资本市场上奔跑的那些企业几乎都是面临着“抓鸡式管理”,所以无论是创业板还是新三板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企业一群一群的被“轰来轰去”,却始终没有找到既安全有赚钱的路子。而企业在被“抓鸡式管理”模式下,越来越失去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使得我们的股市成为世界上最具中国特色的一块市场。


“并购重组”不能过度


无论是科创板,还是创业板,或是新三板的企业主打业务必须是该公司的主线业务,而不是其它。更不能仅仅是依靠“并购重组”来完成公司的华丽转身。也就是说,上市公司本身的主营产品才是公司在股市上生存发展的根本,“并购重组”只是企业在必要时采取的辅助手段。


但是我们注意到,现在的待上市公司憋足了劲儿想借机并购重组的台阶,登上更高的展示台。它们不是关心如何更好的发展原有商品,而是集中精力搞并购重组,期望改头换面,去赚取更丰厚的利润。这样长久下去,只能进一步毁坏中国企业原有的淳朴特点,而演变蜕变为只靠重复并购,反复重组的这种做法来维系公司的生存,


“并购重组”是资本市场行之有效的融资和再融资手段。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度”。过分玩弄“并购重组”也会“上瘾”,因为它有着太多的刺激和不确定性,吸引不少投资玩家义无反顾的不断重复地进行“并购重组”。玩到一定程度,人们对风险几乎处于麻木状态,对于虚拟的利润则充满亢奋。到这个时候,“并购重组”就称为地道的赌场游戏了。我们不妨查看一下,目前不断爆出的“违约”事件的主体,几乎都有着反复“并购重组”的纪录。


看来“并购重组”不是让企业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最多只是个“强心剂”而已。


我们对股市上市公司的管理必须有个新的规范,例如明确规定多长时间内的“并购重组”次数不得超过两次等等,有利于化解因“并购重组”导致的次生伤害。


证劵市场中的“抓鸡式管理”比较普遍,已经对企业的性质和发展能力产生了巨大伤害。


“抓鸡式”管理伤害很大


我国部分地区的城镇化过程中和“环保决定论”中,抓鸡式管理更是普遍现象。有的地区为了达到本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指标,对当地农民和农业产业结构的改革就采用了“抓鸡式”管理,把农民连抬带劝的“轰”进新的住宅(鸡圈)。


个别地方在落实环保时,“抓鸡式”管理更加强势:有的干部把环保政策当把刀,“杀”得企业片甲不留:关停并转没商量。很多的民营工厂就是被这种“抓鸡式管理”者强行关闭,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压力和社会就业安定被破坏。


在处理房地产市场时,不少地区的一刀切政策已经违背了中央关于“稳定”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宗旨,而是采用“抓鸡式管理”,一窝蜂地把房地产企业“轰”进“笼子”里,关起来,完全忽视市场的调节功能和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结果就出现了“一管房地产,市场就疲软;一放房地产,市场就疯狂”的奇怪现象。“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结果困扰着市场和市场管理者。如果我们放弃“抓鸡式管理”房地产,或许会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和理性的房地产市场。


调动“市场能动性”


其实,市场本身不会产生什么能量,但是如果发现并紧紧抓住了“市场能动性”,加以发掘和发扬,就一定能够激活市场的沉睡的机制,促进市场健康发育成熟,将会极大调动需求侧与供给侧之间的均衡发展。这个法则同样适用于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


所谓的“市场能动性”主要是指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三大生产要素之外,市场自身的“代偿”功能具有决定性的价值。我们说的“市场代偿”是指市场的预警功能和自我毁灭的功能同步存在,有时是互相转换,形成我们所说的“市场代偿”。我们所讨论的“市场代偿”功能不是“无偿服务”,而是具有价值服务的特点。2008年开始的美国金融危机,充分证明了我们一再坚持的方法是有效的,需要坚持和改善。


我们的“目标管理”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结构的管理模式,也符合中国的文化特点。各级政府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将能够更有效的推动各项改革深入发展。(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