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0-21 作者: 刘志勤
刘志勤建议中国要提倡“文明的城镇化”,即“不搞强制性城镇化,不搞暴力性城镇化,不搞指标性城镇化”,坚持城镇化的“小型化,本地化,养生化,现代化”。现代中国的现状已经发生彻底变化,单纯走“先工业化,后城镇化”的老路已经不适合中国。因为中国工业产业布局基本完成,转型只是产业内容变化,却不能像老工业化那样吸纳大量劳动力。
10月20日,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与欧盟智库“欧洲之友”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欧论坛”圆桌会议在长沙市望城区隆重开幕,来自中国和欧洲的高级外交官、政商领袖、专家学者数十人出席会议,共话务实合作的未来前景。
本次圆桌会议重点讨论四个议题,分别为“中国与欧洲:发展新机遇”、“城镇化建设:中欧经验交流”、“命运共同体:中国、欧洲与‘一带一路’”、“公共外交:中欧文明伙伴关系”。其中,城镇化建设是此次会议讨论的重点话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参加了本次圆桌会议在“城镇化建设:中欧经验交流”的讨论,并做“发展中国‘田园化’特色的城镇化”专题发言,引起与会者热烈讨论与反响。
刘志勤的发言集中表述中国的城镇化走过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封建社会,中国的所谓“城市”实际上是以“集市”为“城”,有“集市”就有了“城”(用“土”围成)。因为那时根本没有任何形式的工业,全部是家庭作坊的加工制造业。生产完立即上市卖出,逐步形成“集市”,商贩多了,买方多了,规模逐步成“城”。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清楚介绍了封建时代城市的雏形。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次城镇化是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前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工业项目,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中国随着工厂的拔地而起,也兴起一批新型城市,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基础。第三次城镇化则始于近30年的改革开放,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的呼声和压力愈重。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高铁等交通的改善,人们对城镇化的紧迫性和利弊开始有了新的要求和设想。中国不能照搬欧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模式,必须保持中国特色:在发展城镇化同时,加强“田园式农村化”(idyll-ruralization)。
刘志勤建议中国要提倡“文明的城镇化”,即“不搞强制性城镇化,不搞暴力性城镇化,不搞指标性城镇化”,坚持城镇化的“小型化,本地化,养生化,现代化”。现代中国的现状已经发生彻底变化,单纯走“先工业化,后城镇化”的老路已经不适合中国。因为中国工业产业布局基本完成,转型只是产业内容变化,却不能像老工业化那样吸纳大量劳动力。如果中国希望在2020年完成人口的70%进入城市居民行列,就必须创造至少2亿的新的工作岗位,而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农村化,是吸收劳动力的最大市场。
近年来由于城镇化的迅猛发展,超出许多农村人口的心理预期,农村老年人自杀率逐年上升,由1990年的1%升到5%,大部分自杀老年来自农村。农村老人说,他们现在有三个“儿子”:“药儿子,绳儿子,水儿子”(农药,上吊,跳河)。这是城镇化化带给农村老人的痛苦。所以,在设计城镇化时,必须考虑中国人对于“家”和“根”的永恒尊重和依恋。
此外,究竟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城镇化是否达到发达和先进国家水准,中国能否提供一个更适合人居住的农村,有待中国的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发展。参加会议的中外专家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欧盟专家认为上述观点“耳目一新”,值得欧盟相关机构深入研判。(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