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6月19日观察者网。
“618”消费日呼啸而来,留下市场一片惊喜,转眼又如台风扫叶,引发市场兴奋颤动。
2692亿元的下单金额,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新的亮点。不少评论员惊呼“无法相信”,“不可思议”,“历史最高记录”......,各类赞美之词纷至沓来,不绝于耳。
但是,高兴之余,我们还是需要能够冷静的对形势做个客观,严谨的分析,判断,对未来的不确定因素有个充分了解,可以帮助我们的消费市场能够始终坚持稳定健康的发展,这一点比昨天取得的成绩更加重要。
直播成为新的消费宠儿,它大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改变了市场的结构,和人们的消费习惯。直播单日消费额达到14.2亿元,单场直播可以直销4.75亿元,远远超过了不少大型实体销售商场的数月业绩。这是值得市场为之惊叹和鼓掌的业绩,也是值得人们冷静思考与分析的焦点。
其中最大的焦点就是,这些“单日”和“单场”的成绩是否真的具有代表性,是否具有复制可能。我们之所以要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相关的企业和部门,为这个战绩事先做足了准备:包括商品,资金,消费者等,就是为了完成既定的“冲顶”任务,调动了“千军万马”和优势兵力,务必拿下最佳成绩。
中国的消费市场历来有股“冲劲”,只要一声令下,可以毫不畏惧的扑上战场。尤其是近十几年的电商销售,真的有如风筝一样,越飞越高,常常让人产生头晕的感觉:我们的人民的消费能力真的那么高那么强吗?
人们担心中国的消费市场“冲劲”太强,而“耐劲”不足。因为“冲顶”的消费行为多少带点“表演性”,或是“强制性”,如果没有足够的“后劲”,和“耐劲”,这样的势头无法维持下去,容易造成虎头蛇尾,后续无力的困境。
这种担心是有理由的。
我们国家国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差异性很大,有六亿人口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这些人群不会是“618”购物“狂欢节”的主力军。那么,哪些人会是出手不凡的购物“狂”呢?这些人估计在两亿人口左右。他们的收入普遍较高,对消费行为的认知比较开放和任性,成为历次购物节的主角,成为这些以年轻人为追求目标的市场的追捧者。
他们没有太多额外的工作负担,如何消费就成为他们的工作目标,和生活目的。因此,这些人群具有各国都会欢迎的购物欲,和“说买就买”的“支付欲”(冲动),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中国创造出了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消费市场,这是世界各国无法复制的市场模式。
中国的消费市场具有最重要的三大核心要素:消费热情,消费实力,消费机会。
这三大要素决定了中国的消费市场能够保持必要的“冲劲”,也能维持“耐劲”,这两个因素构成了中国经济的“韧性”的核心,是我们看好中国经济的最主要立足点和出发点。
疫情冲击经济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打击了人们的消费积极性,让市场失去吸引力,并进一步造成市场萎缩,甚至让供求关系变形,扭曲人们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并直接拖累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的消费狂欢节恰恰可以加强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度。这是十分重要的前提。
中国的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不是建立在伤害制造业实体经济之上获得的,也就是说,中国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带动了中国实体经济的同步发展,不是牺牲一方而满足另外一方的发展需求。
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健康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Twitter:RDCYIN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