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刘志勤:50年前“破冰”,50年后“结冰”?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刘志勤  /  

刘志勤:50年前“破冰”,50年后“结冰”?

发布时间:2022-02-21 作者: 刘志勤 

50年前的1972年2月21日是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飞越太平洋,来到中国,踏上中国领土,向中国伸出“接触,了解”之手,从而结束了中美之间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冰冻期”,世界上两个最大(最发达国和最大发展国)国家之间开始了新的交往。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2022年2月20日“善哉贤话多”头条号


50年前的1972年2月21日是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飞越太平洋,来到中国,踏上中国领土,向中国伸出“接触,了解”之手,从而结束了中美之间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冰冻期”,世界上两个最大(最发达国和最大发展国)国家之间开始了新的交往。历史把尼克松访华之旅,称之为“破冰”之旅,具有划时代意义,无论如何高度评价,都不为过。


5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转眼即逝。但是对于亲身经历50年前中美关系“化冻”全过程的人来讲,50年前那段轰轰烈烈,却又平静如水的世界级外交“地震”,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的“裂变”作用与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在“百年不遇之大变局”中,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无疑具有“一变改乾坤”之贡献!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尼克松访华期间与中国政府达成的重要共识:


1,“一个中国”原则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之间的基石;


2,中美两国认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两个关系;


3,任何大国不应当和其它大国“拉帮结派”以反对另一个大国利益。


等等。


50年过去了,这些原则的生命力依然旺盛,对现实的世界政治依然具有指导意义。事实证明,中美双方坚持这些50年前达成的共识和原则,中美之间就能够妥善处理有关分歧,两个大局就能够风平浪静,否则一定会出现惊涛骇浪。


在过去的50年中,中国始终恪守承诺,谨慎小心地维护中美关系的稳定平衡,尽最大努力让中美关系行驶在正确的轨道上。


想当年,中美关系极其对立。在尼克松访华时,北京街道上随处可见“打倒美帝”的标语口号。“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是响彻世界的最流行口号。即使在这样的情势下,中美领导人仍然找到“化敌为友”,“求同存异”的共识,双方握手言和。这个伟大行动体现了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伟大胸怀和高超的外交艺术,这将永垂史册。


世界应当庆幸,有中国这样负责任,关心大局,成熟冷静的大国,在如此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持定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竭尽全力为世界繁荣进步创造了如此难得的发展机遇。


美国尤其应当感谢中国,面对多变难测的美国,中国依然能够做到“韬光养晦”,在美国重重挤压之下,还为美国的产业转移,中国市场为吸收美国资本输出的“剩余价值”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成就了美国信息产业和IT产业的繁荣。


美国政客可以不承认中国过去五十年对美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但绝不应该恩将仇报,对中国反咬一口,把美国国内结构性矛盾归罪于中国,则显得美国政客的不仁不义和政治上的小鸡肚肠,让世人不屑。


50年后的现在,中美关系似乎面临“结冰”的困境。出现这种逆潮流而动的现象,绝对属于不正常,而这种不正常,完全是因为美国少数政客患上某种“自闭症”,让美国外交陷入从未有过的混乱。国际交流障碍,沟通有阻,局限性,刻板性,固执性,重复性,自说自话,漠视对方反应,是美国当前“自闭外交”令人担忧的关键。


如果最近哪里发生战争,一定与“自闭症”患者有关。


从历史长河看,中美之间目前出现的“结冰”现象是暂时的,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美国的未来发展离不开世界和平共处,离不开中国这个稳定锚。我们期待中美之间第二次“破冰”握手,期待美国的政治的真正改革开放之日尽快到来。


五十而知天命。美国政治家会懂得不可违背“天意”(即民意)而一意孤行,否则它所谓的“美国梦”,真的只是一枕黄粱而已。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