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刘志勤:“中国制造” 塑造中国未来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刘志勤  /  

刘志勤:“中国制造” 塑造中国未来

发布时间:2015-07-01 作者: 刘志勤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可以看到这样一道轨迹:制造业是支撑西方文明的支柱产业,也是西方维护经济统领的工具。大英帝国能够统治世界200年之久,正是依靠强大的制造业;美国、欧洲列强的涌现,以及日本等后起之秀的崛起,也得益于其较为完善的制造业体制。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6月25日解放军报。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可以看到这样一道轨迹:制造业是支撑西方文明的支柱产业,也是西方维护经济统领的工具。大英帝国能够统治世界200年之久,正是依靠强大的制造业;美国、欧洲列强的涌现,以及日本等后起之秀的崛起,也得益于其较为完善的制造业体制。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经磨砺,可谓是“一波三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计划帮助中国建立制造业基地,由于其单方面撕毁合作协议,正在实施的150多个项目被迫停止。然而,这次失败的“合作”也激发了中国技术人员的创造力,愈挫愈奋的他们逐步完成了这些基础工业基地的建设,一批技术和企业管理人才脱颖而出;第二次波折发生在“三年困难”时期,中国制造业出现短暂停歇,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制约;第三次波折则发生在十年浩劫时期,工厂停产、机关停业,中国制造业受到沉重打击,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处于停滞状态。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之初,由于缺乏资金和不熟悉国际制造业的发展实情,“中国制造”一度陷入彷徨。为了寻找“突破口”,中国企业家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使得“中国制造”在与世界水平“失联”多年之后,重新找回了自身定位,奋起直追,仅用20年时间,便完成了世界先进国家用100年才能达到的制造业水平。


  中国制造业经历了“仿造”“制造”到“创造”的发展“三部曲”。这也是一个从初级、中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


  “仿造”,在当时看来是见效快、成本低的必然选择。然而,“仿造”毕竟是初级技术,我国仍无法完成高技术含量的设备生产。于是,“中国制造”开始蔚然成风,并逐步形成了巨大生产力。


  今天,“中国制造”所拥有的市场竞争力,取决于其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在经历了“中国复制”“中国生产”的初级阶段后,逐步进入“中国创造”的全新阶段。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三部曲”,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的创新潜能,更展示了中国自主创新的真正实力。


  “中国制造”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采用“新三招”来推动制造业发展。一是,掌握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所谓“创新能力”之争,就是知识产权之争。得“知识产权”者,得制造业天下。当前,“中国制造”正在面临“后工业化”时代的挑战,以及西方制造强国的竞争,只有掌握关键性核心技术,才能最终实现现代化工业强国的奋斗目标。


  二是,聚集更多创新人才。人才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根本,当前国家实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就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大熔炉”。


  三是,培育健康市场机制。让“中国制造”能够无障碍地进入国际国内市场,让“中国制造”进入国际生产链、供应链和价格链,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们相信,经过未来3个10年发展,“中国制造”一定能够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潮流,“中国制造”将会享誉全球。(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