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7-27 作者: 刘志勤
法国尼斯卡车冲撞人群恐怖袭击事件让原本动荡的欧洲局势变得更加紧张,也再次让如何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成为各国重要关切。对此,多位专家对《欧洲时报》记者表示,要遏制恐怖主义,一方面要阻断极端主义思想的传播路径,另一方面要疏导诱发恐怖主义的政策环境。
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7月22日欧洲时报。
法国尼斯卡车冲撞人群恐怖袭击事件让原本动荡的欧洲局势变得更加紧张,也再次让如何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成为各国重要关切。对此,多位专家对《欧洲时报》记者表示,要遏制恐怖主义,一方面要阻断极端主义思想的传播路径,另一方面要疏导诱发恐怖主义的政策环境。
人权问题致欧洲成恐袭“重灾区”
近两年,欧洲恐袭事件频发。2015年11月,巴黎系列恐袭造成至少130人死亡;2016年3月,布鲁塞尔恐袭造成至少31人遇难;2016年7月,尼斯恐袭造成至少84人死亡。
为何欧洲成为恐袭“重灾区”?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指出,人权问题是诱发恐袭的根本原因,其他所谓的伊斯兰信仰等都是附属品。由于人权不平等造成的心理压力无处释放,进而导致了极端分子实施恐怖行动。
中国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朱素梅也给出了相同的观点,她认为,二战后欧洲经济高速发展,引入了大量移民。他们为欧洲国家创造了财富,却因为种种不公正的待遇,即使是移民二代、三代,也无法真正地融入欧洲。这为恐怖行为埋下了心理隐患。
朱素梅同时也指出,欧洲的一体化,特别是申根协议的签订,为恐怖分子的协作提供了方便,也给打击恐怖主义增添了难度。
反恐,需“堵”和“疏”双管齐下
那么如何从源头上遏制恐怖主义活动?专家表示,需要从“堵”和“疏”两方面下手。
值得一提的是,专家认为,所谓“堵”不光是对恐怖主义思想传播进行遏制,也包括对可能引发恐怖主义报复的国内极端言论进行控制。
刘志勤指出,西方讲究言论自由,但过度的自由可能导致类似反移民、反穆斯林的极端言论产生,从而对移民和穆斯林民众在心理和生存上形成压力,甚至引发极端主义者的报复行为,“法国巴黎《查理周刊》总部遇袭事件就是典型的案例。”
就此,刘志勤认为,各国对社团的活动和言论应当有所约束,在言论自由和遏制极端思想之间寻找平衡。他建议加强网络监管,遏制通过网络接受和传播极端主义思想的行为。
朱素梅表示,德国在恐怖主义治理上的做法值得学习,“他们加强情报收集工作,对言论自由掌握适度,极端主义思想没有出现,给了移民很大的生存空间。”
而所谓“疏”,专家解释,需要“疏通”诱发恐怖主义的政策环境。
刘志勤表示,从政策上消除恐怖主义滋生的源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难民政策如何考虑,对人权政策如何平衡,对社会公平如何解决等,这些能够体现出社会是否宽容,能否给人更多的呼吸空间、行动空间、生存空间”。
此前,难民大量涌入欧洲时,德国保持大门敞开。刘志勤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者分解了难民甚至恐怖分子对德国的仇恨或不满情绪。
意大利是多元且自由度宽泛的国家,但在刘志勤看来,它的社团制度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包括餐饮、交通、酒店等。表面很乱,实际内部盘根错节的管理体系相当严密。
刘志勤总结道,意大利和德国的做法值得欧洲各国借鉴,“给人的感觉是这些国家是可信的、可亲的,所以报复行为少一些。极端分子可能存在,但没有发展空间。”
对于强力反恐的做法,刘志勤并不赞同。“压迫越凶,抗拒越凶”。他表示,高压容易导致恐怖主义的反弹,而把所有的罪行、线索往恐怖主义方面引申的做法也可能间接提高恐怖组织的名声和地位,助长了其嚣张气焰。
此外,刘志勤还表示,一些国家还可能以反恐为借口,对另一些国家进行打击,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