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承办,观察者网共同主办的中美论坛(2022年春季)“俄乌冲突以来美国对华政策进展评估与中国应对”主题研讨暨报告发布会于线上成功举办。会上发布了《大围剿:俄乌冲突以来美国对华政策的进展评估与中国应对》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作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刘志勤
非常高兴参加这次会议!刚才听了前面十几位专家和领导的发言,很受鼓舞,信息量很大。我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各种国际风波,一直到现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对过去国际形势的变化有很深的感触。
当前,我们应该明确和了解一点,美国的战略重点到底在哪里?这对我们对外方针的制定非常重要。明确了美国的战略重点,才能知道我们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未来短期、中期、长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样的。有一点非常清楚,美国的战略重点这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变化,始终是在欧洲,这一点非常明确。尽管它有个别时期把痛点、难点放在了亚洲。毛主席在上世纪50年代(1951年),当中美还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复杂情况下,毛主席做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判断——美国的战略重点是欧洲。基于这一判断,毛主席才能高屋建瓴地做出很多重大政策,既保护了中国发展的根本利益,同时回击了美国的全球霸权。
几十年过去了,美国在欧洲和亚洲的行动,在烈度上没有完全超出五六十年代美国在亚洲地区包括在台湾海峡所做的事情。五六十年代,台湾海峡非常紧张,美国第七舰队已经进入了台湾海峡,准备和中国一战。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中国已经明确判断了美国整个的战略重点,所以,这一判断对中国未来整个战略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首先要判断美国战略重点在欧洲,因为欧洲始终是美国战略大本营,是它的利益所在,用我们传统的话说,欧洲是美国的根据地,也是他们价值观的发源地。现阶段,美国的战略重点绝对还是在欧洲,但亚洲始终是它十分关注的。因为亚洲的文化、亚洲的经济结构、亚洲的价值观同美国始终有很大的差异,是美国战略重点的延伸,所以这一战略判断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我们要进一步明确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到底是谁。虽然美国一再说中国是它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但我个人的分析无论是在书面上,还是实际上,它心里怕谁、忌惮谁,美国心里有数。我们曾经讨论过,美国最忌惮的是俄罗斯,最不放心的是日本,因为它知道,它的两颗原子弹落在日本,日本痛恨它,它怕日本报复。之所以美国现在能够紧抓住日本不放,这是一个重要原因,这对中国其实有好处,它越是抓住日本,越是紧控日本,这对亚洲的安全平衡是有一定帮助的。因为日本的军国主义根子本性不可以有丝毫改变,它一有机会就会以报复中国为出发点,但最后以报复美国为重点,否则它无法一雪二战战败的耻辱。它认为二战战败不是因为中国抗战的原因,也不是其他的原因,就是美国人的原子弹帮的忙。所以,我们不可忽视日本的内心所想,我们对日本必须严加警惕和防范。
谁对台湾最关心?美国关心台湾吗 ? 台湾离美国那么远,台湾的战略意义对它不是最为重要的。那台湾对谁最关键?就是日本,日本梦想占领台湾,世人皆知,日本的领土资源几乎没有可伸展之地,它曾想在朝鲜半岛有所作为,但被打回去了,而台湾始终是它发展的理想之地,更何况在台湾还有很多它遗留下来的战后移民,成为支持台独的中坚力量,这一点要有所准备,并且在我们的战略上要做到充分且完全的准备。
第三,美国的战略未来在哪里?在世界上现在有三种复兴,一是中国的复兴,一是美国的复兴,还有二战战败国这些国家的复兴。这三种复兴在世界上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大的对立。现在全球化已经被肢解和碎片化了,所以我们在提倡和发展全球化时,无论如何一定要发展中国所提倡的真正和谐的全球化,而不应该是美国所提倡的某种全球化,这很容易陷入到美国模式或者美国陷阱中。
所以,当全球化被肢解的时候,中国如何能够有效利用“新的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建立自己的全球化网络是完全可以的,扩大我们的朋友圈。现在有的人说中国现在没有朋友圈,其实不是的,亚非拉依然是中国的基本盘,欧洲始终是中国积极争取的对象,美国跟中国时而斗争、时而合作,这是我们几十年来的斗争经验。
所以,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有三点是中国要做好的。
一是,中国要避免书生气。说美国离不开全球化,不是的,美国有可能离开,它有可能想试一试,美国的少数精英和资本家就想试一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书生气,在中美关系的严峻形势下不能当书呆子。
二是,不要一厢情愿,我们总希望伸出橄榄枝,但往往会被对方错误利用,认为我们软弱可欺,认为我们毫无退路。特别是,不能理想化中美之间的关系,因为理想化会对困难方面估计不足。
三是,一定要善于捕捉国际上包括美国社会发出的对中国显示善意的信息,即使这种表示是蛛丝马迹,有如热天里的一丝丝凉风,也要抓住。我们一再表示中美之间要“求同存异”,
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共同点”,哪怕很微小,要挖掘,扩大共同点。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美关系冷如冰冻,但是中国抓住美国兵乓球运动员误坐上中国运动员的车子这个微小的举动,从而开创了“小球转动大球”的改变历史的中美建交的伟大变革。
我想提一个建议,这份报告中少了一个比较遗憾的点,就是没有谈到教育问题,要知道教育是中美之间一个重大战略,涉及到我们未来的年轻人,布林肯在讲话中提到,疫情期间,美国签发了10万份中国学生签证,还透露在留学生中,有相当高的比例选择留在美国发展,这给中国的教育家提出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中美之间的竞争最终是年轻人之间的竞争,美国对中国人才的“围剿”从来没有停止,我们必须做出我们的“反围剿”。美国人很好的领会了毛主席说的“年轻人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你们的”这句话的真正价值。现在暴露出的教材插画问题,表明我们的教育的问题所在。
我们的教育不能落后,我们要补短板,要把教育抓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长期的发展。
谢谢大家!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