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16 作者: 刘志勤
最近几年中,我们总是在讨论如何在最后一公里时帮助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且提出了不少措施。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越来越重,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我们必须从新的角度考虑如何更有效的帮助中小企业发展。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本文刊于4月15日观察者网。
一,重视“第一公里“
在4月11日中国国际商会举行的“银行年会”上,来自各国的银行界管理人士对当今的世界金融经济发展畅所欲言,并对中国的经济银行业务的政策和发展措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通过交流讨论,让世界金融界更清晰的认识到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在讨论中,来自德国商业银行的主持人问笔者如何帮助中小企业走完“最后一公里”。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探讨。 最近几年中,我们总是在讨论如何在最后一公里时帮助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且提出了不少措施。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越来越重,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我们必须从新的角度考虑如何更有效的帮助中小企业发展。
其实,我们要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企业发展的第一步,也就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公里”需要是最为关键的。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 万事开头难 ” ,开好了头,后面的事儿好办。所以不少企业是败在了“起跑线上”,开头发展不顺利,越往后越困难,这是被许多成功企业发展经历证明是正确的。近几年我们把很多精力放在支持企业的“最后一公里”上,少数有收效,但是大多数企业的状况已经回天无力。
用一些企业家的话来说:等到“最后一公里”时再救,黄花菜早凉了 ! 所以,我们与其把资金放在“最后一公里”上 ,做的无用功,不如把钢使在刀刃上 ,让资金在企业的“第一公里”时就发挥出最大的增值效益,让这种效益延伸发展到企业发展的全过程,自然就不会出现“最后一公里”时亏气,乏力,缺活力的病态了。 所以,银行业要多在“第一公里”处努力为企业服务 急企业所急,满企业所需。企业发展的道路会轻松顺利许多。
二,重视做好“减法“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现在要学会做好“减法”发展模式 ,迎接新的经济增长的压力挑战。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企业有一个重要的发展体会,就是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不断的采用“加法”来实现经济增长利益的最大化。我们的“加法”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层层加码 ;二是年年加码;三是级级加码这个不断加码的加法,给各阶层的管理造成的压力挑战极大,负面影响久久不能散发掉。 例如,某一个银行支行每年定下的效益增幅基本是去年绩效的30%,这个指标被下达到每个员工人头时则被层层加码提高到40%左右。
为了完成这些缺乏科学道理的发展增幅,各个员工莫不全力以赴,绞尽脑汁,千方百计的去完成指标。在如此恶劣的“发展生态”环境下,不少企业和员工为追求利润效益,不择手段,违法乱纪事件屡次三番发生,结果形成“ 乱贷,胡贷,骗贷”的案件,严重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繁荣稳定,这方面的教训十分深刻。 现在中国的经济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我们不能总是鼓足力气去做“加法”。适当做些“减法”,有利于企业的修整,特别是利用短时间的调整,或许更加有利于企业的业务发展。做“ 减法”,就是要给企业“减压“,“ 减债 ”,“减负“, 保证企业的轻装上阵,保持发展活力和动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套娃现象“
在中国从事经济活动,必须注意到一个有趣的“套娃现象”。所谓的“套娃现象“是指许多企业的经济活动有如“套娃”,你不知道他们下一步是什么,也不知道他们的计划内容是什么,只能像是“套娃“一样,一层一层掀开,才能看到里面装的是什么。这种“套娃现象”几乎存在于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这无形中给我们观察分析市场和企业行为增加了许多难度和工作量,显然不利于企业发展和深入合作。
我们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市场行为的公开,透明和简明,这对于改善经营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降低成本极non-stop 目前在我们的管理部门和政策制定部门,也存在着“套娃现象“: 政策不透明,不直接明了,关卡多,层格多,重叠而繁杂,严重影响政策的“ 无障碍“执行。
例如,某些部门为了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给银行下达了带“强制性“放贷任务,有的称其为“永续贷“,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措施,犹如“套娃“一样,其中暗藏多重“机关“,让人难防。这种“non-stop" lending ( 不停贷)方式不符合市场规律,也违背金融风险监管基本原则,必须引发关注。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目前的重要任务就是研究如何激活市场,发挥市场的能动性,调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够尽快恢复高质量好的经济发展,取得更好的成绩。(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