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5 作者: 刘志勤
最近几天,从中央到国务院,再到央行,证券会,都在密集出台各种刺激经济,稳定资本市场的政策,为“挽救”(稳定)这些天日益动荡的股市,政府号召鼓励国有资本大举入市,抬升股市价格,借此鼓舞“市气”(士气)和市场信心。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转自2024年1月25日今日头条。
最近几天,从中央到国务院,再到央行,证券会,都在密集出台各种刺激经济,稳定资本市场的政策,为“挽救”(稳定)这些天日益动荡的股市,政府号召鼓励国有资本大举入市,抬升股市价格,借此鼓舞“市气”(士气)和市场信心。
央行也不失时机地宣布降准,降低房贷利率等配合这次“金融大战”,为市场,为实体经济“输血”。这一系列“组合拳”,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推动金融改革,建设金融强国提供最直接,最及时,最有效的支持。
许多学者专家们,纷纷出谋划策,为中国经济在2024年稳中有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发展方针各抒己见,其中不乏有真知灼见,极有立竿见影的市场效应的建议。其中有人大重阳在1月19日召开的讨论2024年中国宏观政策的论坛。会上有数十位官员,学者对2023年的成绩做出中肯评价并积极预测了2024年中国经济将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笔者在会上提出2024年必须抓好中国的股市,房市和超市,是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三驾马车”。对中国股市长期存在的问题矛盾,要清本正源 ,寻找最对症的办法,尽快让中国股市与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真正名副其实。
目前中国市场究竟最需要什么,最需要补齐什么,很多人有各自的看法。有的人认为缺“信心”,有的人又认为“缺稳定预期”,也有的人认为“缺资金(钱)”。什么消费不足,投资乏力等等,皆因此而生。其实,中国市场目前最缺的是“自由”,最需要的是企业家投资的“自由度”不高。这自然会影响到企业家和公众消费的热情与积极性。
一,现行政策的“可持续性”和“局限性”
有的专家已经指出,这次出台各种扶持政策的效果能否持续还要观察因为这样的“救济”行动不是第一次,历史上有过多次,但是每次的长期效果都很有限。虽然表面上看,这次依然股市变化最大,最快,不少股票翻红,给市场注入了不小的信心。
但是,人们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充满担心:担心这个“利好”消息只是个短期现象,是昙花一现。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首先股市的翻红,并不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也没有反映出关联公司的业绩或市值的真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是政府干预的结果。
第二个担心似乎更加值得关注,就是过去十年中,类似的“救济金”(救济粮)有过数次,每次都是“当时有效”,没有过多久,股市又故态复萌,依然萎靡不振,让人唏嘘。几年前中国股市推行“熔断机制”时,政府“救济”过,结果没有几天,连“熔断机制”都玩不下去了。
其实,健康的股市不是“惯”出来的,“惯”出来的股市长不大,也强壮不了,它总是弱不禁风,小凤小感冒,大风就发烧 让市场束手无策。政府救济粮只能“救急”,救不了长久。股市要长久健康发展,只能依靠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以及自身修复能力。否则,这样的“救济”只能把市场“惯”出了“依赖性”(依赖症),就是股市发展不再依赖市场机制本身发力,而是(习惯性)等待政府的救济,这是最大的副作用和后遗症。
其中,最令人揪心的一个事实是,政府的救市,钱都流向哪里去了。请注意如下事实:中国的财富掌握在少数人(集团)手里,中国原先宣传的有四亿中产阶级,为全球之最。这些人现在在哪里?他们还算是“中产阶级”吗?随着房市价格下跌,这些中产阶级数字肯定进一步缩水。而另外有统计表明,中国有九亿人口的月收入在2000-2500元左右。
中国股民数字在两亿左右。这几组数字对比一下,不难看出问题所在。所以,不少冷静的人关心,政府的救市款,最终还是进入那些本来就掌握,控制着国家主要财富的人(集团)手里,进不了普通股民,或民众手里。在这里,让“证券以民为本”,容易成为笑谈和空话。
治理股市,必须治理其根本,治理“市场结构”问题,否则难免回到治表不治本的老路上去。
二,解决目前中国市场最需要的
现在市场急需要的应当是“自由”,是企业家的“自由度”,市场自由比金钱更有效。这里所说的“自由”,“自由度”,不是西方标榜的“自由市场经济”,“自由市场”已经被西方玩的变形,走样了,成为新的“垄断经济”的变种,不适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的中国发展。
我们这里提倡的“自由度”,是希望给予在市场上营商,经营生产的企业和个人(放开)更多,更大,更广的“自由”空间去发展商务,生产,销售 ,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空间,尽其所能,竭其所愿,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做自己想做,能做的事业,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龙活虎的景象。
当市场充满“自由流动性”时,当企业家具有极大“自由感”时,他们就会带动市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可以带动,推动商品,人员,资金的流动性,让经济真正充满活力。
现在我们的市场,被管的太死,缺乏活力,也大大限制了企业或个人的闯劲,缺乏创造,创新精神。现在不少企业宁愿坐等上头发指示,派任务,也不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有的人乐意做“躺平派”,还有的干脆做起“撞钟派”(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所有这些,都需要用“自由”来激励他们的,唤醒他们“沉睡的”积极性,投入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潮中去。
三,处理好“放”与“开”的辩证关系
如何让经营者拥有最大的“自由(度)”,我们的“改革开放” 四个字现在一定要在“放”字上下大功夫。
“放”是更大幅度的“开”,也是更深层次的“开”。如果说,“开”仅仅是邀请外国投资者顺利进入中国的第一步,那么“放”就成为吸引外资投资者的信任的根本。而这里说的“放”,和上面提到的“市场自由”,“企业家自由度”,实质上是一回事儿。
在金融改革中,“利息机制”的改革迫在眉睫。中国市场的利息,缺乏足够的“自由”,银行也缺乏足够的“自由度”,难以随着经济形势变化而做出适应的改变。利息变动受到的制约比较多,难以发挥利息的“杠杆”作用。相反,有的时候利息反而成为限制企业发展和遏制生产力发展的阻力。中国楼市常年低迷不振,这各种利息因素就脱不了干系。
“解放利息,为我(市场)所用”,应当成为推动金融面向实体经济,为民服务的必要条件。
但是,这里有几个敏感问题应当尽可能澄清:
1,降低利息,势在必行,效果在“幅度”。为了避免对市场,对群众产生冲击,不妨采取“小步慢跑”的方式逐步降息,让正面效果最大化。所以需要谨慎行事,特别是“目的性”要明确。我们这里提的“降息”,决不能是“主观上”想把老百姓存在银行里的钱“挤”出去,为消费而消费。中国的国情是“社会主义”为先,“市场经济”为后。
尤其是在对的老百姓存款方面,不能动如何“坏心思”,“歪心眼”,这个蛋糕是保持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稳定的基石,压舱石,万万动不得。中国改革能够在短短几十年中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有很大原因就是得益于有高额存款,国家可以平稳度过那么多激流险滩,金融危机。“家中有粮,遇事不慌”,和 “库里有钱,不怕风险”是一个道理。所以,我们的降息措施,必须有底线,就是不能损害老百姓存款的基本利益,否则容易引发社会动荡不安,不利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
2,降息已经成为“不能不为“的措施之一。对“降息”对经济的刺激作用要有清醒的认识。因为刺激经济,提升预期,扩大增长,是个复杂工程,需要多面政策工具“共同发力”,而“降息”是其中一个重要工具。它对于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特别是在是否刺激消费的问题上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就像,西方国家一味提高利息,达到压制通胀一样,效果十分有限。因为,真正能够刺激消费,降低通胀,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大力发展经济,这个才是根本。
欧洲不少老牌发达国家的利息一直很低,有的甚至出现了“负利息”。结果如何呢?并没有促进消费,也没有提升生产力,经济长期处于通缩状态。这些教训值得特别重视。因为中国人口众多,绝大多数人对于未来充满担忧,这是他们继续存款,冷静消费,“以防万一”是中国消费文化的“信条”,不能轻易抛弃,也不能劝说他们抛弃这个“千年古训”。
所以,一定要认真研究“降息”的相关措施,我们的利息已经很低了,一不小心就会触底,碰到红线,存在潜在风险,不可不防。掌握分寸,控制“幅度”,抓住这个时间窗口,让“降息”最大限度推进经济向好,向稳,向上发展。
总之,“自由”多一分,市场涨十分!市场期望注入更多的“自由流动性”,和“自由元素” ! “降息”会增加市场流动的“自由度”,值得关注。
2024年,一切可期 !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