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作者: 刘志勤
中国的经济终于“挺”过2024年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2024年对中国经济而言真是太不容易了。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转自12月22日今日头条。
中国的经济终于“挺”过2024年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2024年对中国经济而言真是太不容易了。
有三个“不容易”:第一,是严峻的外部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好转。美西方持续加压中国,对中国实行了全面遏制政策。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美西方对中国企业的封杀达到历史之最。形成“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架势。中国经济在2020,2021,2022,和2023年四年的徘徊,复苏的低潮之后,在2024年经历了一次“再崛起”的增长。这个成绩取得真的不容易。
第二个“不容易”,是中国的“合作链”的不断延长和壮大。“一带一路”在建国家开始收获“一带一路”给它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和进步。中国与“全球南方”融合在一起,共同建设繁荣,公正和公平的社会,相互支持,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个成绩取得确实来之不易。
第三个“不容易”,是中国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坚定不移的推动新质生产力和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让中国在短短的两年中发生了新的巨变。电动汽车,机器人和AI 技术的突飞猛进,已经把中国的生产,生活,生命质量提到世界发展的前列。
2024年在经济科技领域发生的事件,是极好的历史经济学教科书:世界科技在一面的战火纷飞中得到迅猛发展,这似乎印证着:战乱和动乱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催化剂,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美国在第一次世界(主要是在欧洲)大战中,远离战火,隔岸观火,但是国内的科技发展从未止步。美国的军工制造此时得以获得大幅升级。美国后来遭遇的经济衰退,大萧条,就是美国的军工资本在一次大战后突然发现没有军火市场了,能源供应也出现了“跳链”现象,美国内市场需求远远跟不上第一次世界(实为欧洲)大战期间的需求。所以,造成战后的美国国内出现萧条。
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意义上的)催生了原子弹等高档武器和计算机技术的诞生。美国的军工得机蓬勃发展了各种新的技术。战争中诞生的科技人才为战后的美国称霸世界奠定了坚固基础。
二次大战后七十多年,美国依靠不停的发动各种地区小规模战争,目的之一就是不断刺激和培养符合战争需要的技术人才和技术。战争成为美国资本第一需求,成为它合理,合法(?)发展奇特技术的理由。资本的膨胀,需要“吸毒”,“吸氧”,“增肌”,这一切就是来自战争,战争,永远是战争。
美国的军工资本不相信世界上会有真正的“和平崛起”,也不相信有真正的“和平共处”。这是美国精英层和资本集团的悲哀。
现在的“俄乌冲突”,实际上就是一场缩小版的世界大战,而其规模和死伤数已经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毫无疑问,欧洲真正进行的战事,和中东战争的惨烈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而每次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新人才,都是为战后重建准备了足够的储备。
无人作战技术,装备,人工智能,应运而生。一面在欧洲,中东战场展示其高超杀伤力,一面又在东方乐土进行惠民扶世的社会大实践:现实的确有些残酷。
世界就是这样的一边破坏,一边建设,一边发展起来的。这似乎成为美西方信奉的天条。
不久以前在安徽芜湖举行的全国第七届机器人大赛。国内许多公司积极提供了参赛产品和设计,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代代相传,一代比一代强。
机器人产业就是AI技术的具体载体,AI技术的高低,就看机器人如何展示了。这次的欧洲之战(有人说是第三次SJ 大战),给了机器人和AI 充分的展示,实战演习的机会。
AI和其它已知或未知的新技术不仅要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试验,最终需要在战场,实战的检验。
中国在这场历史竞争中从来都没有落后过。
从某个角度来说,中国应当是“机器人”的鼻祖,祖宗,现代机器人是中国历史上留下的老物件。
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就是实打实的“机器人”古代版。没有人会怀疑这个设计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潜力。当然,这个“诸式”机器人效果,还是在战场环境下取得成功,认可的。
还有一个更早的实例可以证明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如何了得。
早在西汉时,刘邦率兵出巡,被匈奴冒顿围困在平城。这就是著名的“平城之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刘邦如何脱险的?更不会想到刘邦就是依靠当年的木偶“机器人”瓦解”敌军,最后脱险。
刘邦听取谋士(现在的懂科技的人员)的建议:制作了许多美丽动人的女士木偶,穿上色彩鲜艳的服装在城头翩翩起舞,结果让冒顿军心大乱,有的撤了,有的无心打仗。结果可以预见:刘邦脱险,
这时人们开始知道“假人”(机器人的前身)的社会价值和作用。
现在不少人认为是外国人首先在文学作品中发明“智能”这个概念的。其实,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很早就描写了“智能人”的故事。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西游记》中的“”六耳猕猴”。它让法力无边的观音,玉皇大帝都无计可施,最后还是靠如来(也费了不少心机)才降服此猴。
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作品中的“六耳猕猴”,就是一个“智能猴”:它掌握了大数据,其算力强大,算法千变万化,所以它能预知孙悟空的所思 所想,所言所行,真真正正的未卜先知,
可惜,当时的中国科技实力太差,无法把文学作品中的各种异想天开的念头进行实践。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其它诸圣的千变万化,无一不充满中国人的智慧和对未来未知世界的憧憬。这些故事都充满科技的灵魂。
其实,所有科技都来源于“异想天开”。
现在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故事都在一步一步的被实现。
但是,我们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两重性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人工智能”的阶级性必须引起重视:放在什么人手里,它就为谁服务。
2024年的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最近齐聚一堂,特别讨论了“人工智能”的监管和控制。这些发明了有关技术的科学家们对他们的发明最终究竟是造福人类还是造祸人类,都充满忧虑和担心。
现在中国就站在2025年的大门口,站在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的门口。中国人民对未来从来不缺浪漫的憧憬,对现实也从来不缺冷静的分析:从外往2025里看去,人们看到了迷雾和风浪,也看到了更多更隐秘的曲折沟坎,但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与成功的机遇。
2025年一定是“人工智能”“发飙”和大显神通的一年。
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2025年,是中国为迎接“十五五”规划的一年。“十五五”的愿景将在2025年加色添彩,也将为“十五五”的宏伟蓝图夯实基础,所以2025年对中国的未来五年,十年都具有特殊意义。
我们要挟2024年的胜利,“冲”进2025 年!
因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还因为它可以改为:
雄关漫道从头越,
而今迈步真如铁 !
别了,难忘的2024,
欢迎,壮丽的2025 !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