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9-10 作者: 刘志勤
中国给非洲提供的贷款或援助是不带任何政治前题,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习主席在峰会上的庄严承诺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的诚意。中国政府给非洲的援助不仅不会成为非洲国家发展和负担,相反是推动经济大发展的动力。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任何财富的产生与积累,都是起始于某种债务。关键是让债务成为“活水”滋润经济发展中的各个毛细血管,使债务成为新的肌肉和血液,产生倍增效益,债务就转化成为财富。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本文刊于9月7日环球网。
最近在欧洲拜会了不少的银行金融界,企业界和商界人士,谈到了当今许多社会敏感的问题。其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被反复提及,令人印象深刻。
这个问题就是欧洲与非洲的关系和中国与非洲的合作,非洲已经成为下一个经济发展聚焦点。
不久前在巴黎举办了一个有关非洲经济发展论坛,不少欧洲企业和经济界人士参加的这个论坛。人们在这个论坛上表现出的巨大热情和对未来非洲的发展充满信心。而人们对中国在非洲的无私奉献更是各国关注的重点。不少欧洲投资者表示,他们在非洲的投入主要是看中国的项目进程,几乎都是围绕中国企业在运转。尽管有法国德国的企业正在积极寻找商机,但是都希望能够和中国的相关产业挂上钩,或者直接选择中国的供应链上的企业参与投融资。
刚刚结束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向全世界展示了中非之间的合作深度,中非之间的信任与友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中非的成功合作,集中体现了双方已经建立起“创造性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成为本世纪国际社会国家间合作的典范。
习主席在峰会期间,反复强调中非之间的紧密合作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对非洲的经济发展,提升非洲人民的生活的质量具有特别的价值。
西方国家有少数人总是恶意的解读中国对非洲的真诚和无私的援助,竟然把中国对非洲的经济支持称为“新殖民主义”,这是完全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必须予以驳斥和澄清。
中国在非洲实行的是“殖财和殖能主义”,绝非是西方的“殖民主义”可以相提并论。
中国古代智者对“殖财”的含义早有明确解释。在《康熙字典》中就说明“殖财乃生财”之意,“殖”为繁殖,是帮助他人“生财发财”的含义。
中国在非洲积极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帮助建立了许多医院,体育场馆,学校的各种国家需要的项目,包括公路,铁路和港口,这些设施不仅大大促进了非洲国家间的互联互通,而且加强了与全球化的同步发展。这一切都为非洲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使不少国家开始憧憬过上现代化生活。
中国对非洲的“殖财主义”使非洲人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获,也得到非洲国家的由衷尊敬。
中国在帮助非洲国家“殖财”的同时也在推进另一个意义更为崇高的“工程”:人才培养。中国推行的“殖才主义”在非洲大获称赞,因为中国的“殖才主义”只有一个目的:通过对“一带一路”项目的投入,为非洲培养千万个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类有知识的技术骨干,以及各种管理人才,他们才是保证非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中国在执行项目中,要为当地的民众提供培训和教育,使越来越多的非洲人有一技之长,能够做到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这个“殖才主义”将为非洲提供数量众多的科技人员和研究人士。这些专家们将成为非洲强大的经济发动机。
由此可见,中国是绝不可能对非洲国家实行所谓的“新殖民主义”。殖民主义是帝国主义掠夺欺诈穷国的惯用伎俩,与中国毫不相干。中国在历史上饱受西方列强的“殖民主义”祸害,对此类行径深恶痛绝,自然不会搞什么“殖民主义”,也不会向西方国家那样对非洲是虚伪的同情,却不能提供非洲人民最迫切需要的援助。
尽管欧洲不少报纸对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合作有很多负面消息,但是很多的欧洲企业家却是“心中有数”:中国在非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德国一位企业家说得很直白:欧洲在非洲的经营失败较多,心理就十分抵触看到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成功。虽然许多欧洲人表面上希望帮助非洲发展,但在骨子眼里却依然希望非洲保留“足够的落后状况”,以便维护欧洲人的虚无“尊严”。在一些欧洲富豪心中,非洲保持一定的“落后和原始”,会吸引更多的欧洲人前往旅游或体验,有的欧洲人在本土受到过多的工作与生活的压力,非洲往往成为这些欧洲人前往度假休闲的理想之地。而如果非洲真的发达了,就对欧洲失去了吸引力。这就是为什么欧洲与非洲如此之近,对非洲的援助总是那么勉强。
中国和非洲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创造性”的发展了双边关系。其中的“创造性国家关系”还表现在其它几个方面:
1,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帮助与合作做到了“无私”。迄今为止,没有一个非洲国家认为中国在对非洲的合作中带有“私心和私欲”,中国企业办事光明磊落,兢兢业业,让非洲国家感受到了“无私友好”的情谊。这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
2,西方报纸诬陷中国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义”,肆意歪曲中国的正义举动。但是事实正好证明,西方在非洲搞“殖民主义”,但是中国不会搞“殖民主义”,中国在非洲实行的是“经济殖财主义”,“科技殖才主义”。非洲人民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实行的发展政策是有效的并在继续发挥着积极的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双重效益。
中国在历史上饱受被西方列强“殖民”的悲惨境地,中国深知被“殖民”的痛苦与自卑,所以绝不会在自身强大以后,也会干出让“亲者痛,仇者快”事情,当年西方诸强掠夺了无数中国财富,热血资金奠定了西方工业化的基础。
而西方国家的发达离不开对其它国家的经济和人才的掠夺,和对知识产权的垄断。
中国在非洲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当地经济提供发财的机会和发展的道路。而不是西方所宣扬的中国的非洲投资活动给非洲国家带来“债务压力”,企图在中非合作中挑拨离间,动摇双方的信任和相互支持。但是事实证明,这种偏见在事实面前根本站不住脚。
中国给非洲提供的贷款或援助是不带任何政治前题,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习主席在峰会上的庄严承诺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的诚意。中国政府给非洲的援助不仅不会成为非洲国家发展和负担,相反是推动经济大发展的动力。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任何财富的产生与积累,都是起始于某种债务。关键是让债务成为“活水”滋润经济发展中的各个毛细血管,使债务成为新的肌肉和血液,产生倍增效益,债务就转化成为财富。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中,正是合理利用了国际市场提供的各种债务,把它成功的转化为财富。如今中国的发展成果正是历年利用债务的最成功而经典的范例。
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关系是“创造性”的关系,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展地区之间的真诚合作,成为当代国际关系史上一曲最美丽动听的乐曲,见证着中非关系迈向新时代的新高度,必将造福于中非人民和世界经济发展。(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