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28 作者: 刘志勤
据报道,中国证监会近日派员入驻瑞幸咖啡公司,进行有关调查。不少市场分析人士赞扬此次行动,有利于揭开那些遮盖在“瑞幸咖啡”表面的一层面纱,让人看清其真实的一面。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4月27日观察者网。
据报道,中国证监会近日派员入驻瑞幸咖啡公司,进行有关调查。不少市场分析人士赞扬此次行动,有利于揭开那些遮盖在“瑞幸咖啡”表面的一层面纱,让人看清其真实的一面。
在一些评论中,不少人对于“瑞幸咖啡”的经营模式和操作手段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手段“高明”者不在少数。这使得人们对“瑞幸现象”充满好奇,希望尽快知道内幕究竟如何演绎的。或许这会成为“教科书”般的教材,成为某些人的“参考书”,以求得资本市场的“混水魔王”之快感。
中国证监会派员进驻“瑞幸咖啡”深入了解内情十分必要和重要,对于厘清市场混乱信息,恢复资本市场秩序是及时之举。虽然这样的事后检查,难逃“马后炮”的名声,但是它对于未来监管机构进一步履行崇高职责,确是不可缺少的一步。
但是,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需要监管机构去关注,去落实。这个问题就是:还有多少类“瑞幸咖啡”一样的公司潜在水中,没有浮出水面?还有多少“混世魔王”潜伏在法律盲区?
清算已经冒头的案例固然重要,查清未来要出问题的“病灶”似乎更加迫切,因为这是为了拯救千万个无辜的投资人的财富与性命的“马前炮”,这比“马后炮”更加具有意义。
金融必须回归“本源”,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资本尤其需要重新为自己定位。资本金融的本分应当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是为经济服务服务,是为人民服务。这不仅仅是口号,不仅仅是虚拟的目标,而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实景”,可惜这本“正经”被某些人念歪了。他们把金融,金钱当做工具,没有认认真真的投入实体经济,而是用在虚拟资本的炒作之中:用熟钱骗生钱,以小钱骗大钱。由此造成资本金融市场秩序的混乱。
金融市场的混乱主要是某些“知法犯法”者所为。他们“熟稔”法律的盲区和法律中存在的“城乡结合部”,是个可以充分利用的机会,进而铤而走险,陷入万夫所指的境地。
账务作假已经是个“老套路”,“旧伎俩”,几百年来万变不离其宗。凡是涉及到诈骗,一切都离不开做“假账”这个“老掉牙”的把戏。可惜,这种剧本总是屡试不爽,总是有成功的市场违法者。我们不担心那些财务的“门外汉”,真正担心的是那些有着高学历,还有丰富的高智从职经历的“专家”们,这些人如果做起假账,足够真的专家们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搞得(大致)明白。
在对付假账财务方面,瑞士等欧洲传统发达国家似乎用了比较成熟的方法,措施,可以实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管理氛围,资本市场相对比较清静,干净。
我们应当借鉴这些国家的成熟的金融管理经验,慎重学习来自美国的所谓金融“创新”,因为适合美国”体制土壤”的金融产品,未必也适合中国的”体制土壤”;美国人的金融“创新”,不一定合宜中国的人文环境。
这个把关责任,主要在我们的主管部门。对于来自西方,特别是来自美国的金融产品的“引进”或“进口”,要严格进行“检疫”,坚决杜绝任何带有病毒的资本金融概念,产品和各类改头换面的理财方案借道进入中国市场,坑害中国老百姓。
中国银行的“原油宝”提供的教训够我们的监管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学习几年的了。
当前疫情在全球蔓延,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遭遇“新冠肺炎”的狙击,然而就是在如此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西方资本市场并没有体现出些许良心和善意,让股市价值或资本金融脚踏”实地”,回归“实体”,让老百姓在遭受疫情打击没有缓过神来之时,再受到股市打击,的确是令人痛心疾首。
对一定规模的资本基金公司,和较为活跃的股市“玩家”,监管机构要多派些“耳目”加以关注,因为再聪明的狐狸也有露出尾巴的时候,只要监管机构保持足够的警惕性,可以大大减少恶性案件的发生。
房子不是用来炒的。一句话可以使房地产市场安静许多。
其实,股票也不是用来炒的。没有哪家的教科书上明文写着股票的基本属性是一种“炒货”。股票就是用来互换和交易的工具。仅此而已。它本来不是用来发“横财”,和“暴利”的筹码,但是在投机商手里,它变了味儿,成为逐利的殿堂。
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依然是让资本回归“故乡”(实体经济),让金融与家人(人民大众)“团聚” :实体经济强盛了,人民富裕了,资本金融就可以大显身手,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有力的保障。(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