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2-05 作者: 刘志勤
中国挪借式放假的确“很中国”,能够指挥数亿人在同一时间东奔西跑,南下北上,真不是一件容易事。中国竟然坚持做到了,而且一做就是几十年。然而,我们在热火朝天的讨论如何休假时,是否想到过那些没有话语权的孩子们?那些3-4岁天天上幼儿园和上小学的孩子们,谁想到过他们的需求和权益?谁又有权代表他们决定如何休假?
中国挪借式放假的确“很中国”,——能够指挥数亿人在同一时间东奔西跑,南下北上,真不是一件容易事。中国竟然坚持做到了,而且一做就是几十年。然而,我们在热火朝天的讨论如何休假时,是否想到过那些没有话语权的孩子们?那些3-4岁天天上幼儿园和上小学的孩子们,谁想到过他们的需求和权益?谁又有权代表他们决定如何休假?有的孩子对笔者说,本来每周五天课程已经令人筋疲力尽,要是再上6-7天的课,非把人累残废不可。而那些3-4岁还不会表达意见的幼儿们,似乎更惨了,他们得坚持6-7天上幼儿园,其中的痛苦和煎熬只有这些幼小的心灵知道,有几个成年人会替他们着想?现在是为这些孩子们想想的时候了!
首先,必须肯定此次休假方案实行民意调查有不少积极因素。中国人一向与时俱变,什么东西好吃,什么地方好玩,什么行当可以赚钱,人们总会不失时机地一吃为快,一睹为爽,一轰而上。近年来,人们对假日需求和安排舒适化、人性化、简便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家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追求已经远远超过对休假本身意义的索取。所以,有很多网民关注并参与了近日对全国假日办公布的休假方案。200万网民,数量绝不能算少。试想,假如每一个网民都代表周边亲戚朋友同事的意见的话,那参加的人数实际会达到千万之众。能让这么多民众参与方案意见,的确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以前中国人历来以“内向”著称,一般不轻易表态,更不会对公众事务表态。但是现在变了,变得乐于表达意见,敢于提出建议。一项民意调查产生如此大的社会效果,这件事本身或许比假日安排更有意义。
同时应该承认,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在世界上,只有瑞士能够做到事事遵民意来决定政府政策,从涉及是否加入欧盟,是否成为欧元货币国家,是否增加建设清真寺等“国家大事”,到某个社区街道改建,私家花园翻修等“民间小事”都要经过涉案民众的投票来决定,政府只是汇总民意结果,取多数人意见颁布相关规定,或法令。
依照中国目前的相关规定,中国的法定节假日总数为 11天,这个时间与国际上相比并不是很长。以瑞士,德国,奥地利三个德语区国家相比,就显得短了许多。瑞士2012年的法定假日,包括全部与宗教有关的假日在内为24/25天,其中宗教有关的假日占半数左右。与中国的安排唯一不同点,就在于这些西方各国的节假日不采取“挪借”的方法,而是赶上哪天就休息哪天。在瑞士等国的24个法定假日中,就有9天之多正巧是星期六,日两天。其它假日也不会就近挪用,增加工作日以换取长假。人们习惯了这种休假方式,也没有因此有所怨言或不满。因为他们认为,周末是绝不能挪借的假日,这个权利受法律保护。
另外,在中国仍然有少数人不重视“周末”的法律地位,随意利用周末开会、工作是许多单位领导随心所欲的事。其实这些都是在侵犯公民权益,因为周末属于个人支配的时间财产。用统一挪借的规定让部分不愿用周末换取长假的人失去对自己私有财产的支配权,是否仍欠考虑?在这个尊重私人所有权的问题上,不宜简单的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法则,否则体现不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理。
更重要的是,受挪借假日影响最大的不仅仅是那些长时间工作的人群,还有个巨大的,但是容易被忽略的人群的利益:就是那些成千上万的幼儿园的孩子和中小学生,他们陪家长们休了疲劳不堪的长假之后,往往要坚持后来6-7天的长时间入园和学习,这对孩子们的身心、体力和智力都是一种折磨。由于中国的学校休息随成年人的安排节奏,无法独立,分开休假可能会令孩子处于无人看管的境遇。但是让孩子被动、被迫延长上学时间,对孩子是不公平、不恰当的,是挪借假日体制中最值得反思和关注的要点。我们不能只重视成年人的休假需求,更要关注这样的挪借对幼儿,对小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有无好处。
在此笔者呼吁,讨论假期安排时,请关注孩子们的需求!假期可以延长,但绝不要延长孩子们的学习时间;或者家长享有在家陪同孩子的权益,这或者是人人都可接受的方案。(来源:环球网 作者刘志勤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原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北京首席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