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刘志勤:当消费失去“冲动”时,经济会怎样?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刘志勤  /  

刘志勤:当消费失去“冲动”时,经济会怎样?

发布时间:2022-08-25 作者: 刘志勤 

为了促进“消费”,让“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三大动力之一,政府真的是想尽办法,八仙过海,出台各类促消费鼓励政策。虽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整体来看,“消费”劲头依然不足,消费情绪没有上来。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2022年8月25日善哉贤话多头条号。


image.png


为了促进“消费”,让“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三大动力之一,政府真的是想尽办法,八仙过海,出台各类促消费鼓励政策。虽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整体来看,“消费”劲头依然不足,消费情绪没有上来。市场发现,人们现在对“消费”的“冲动”减弱了.这是“消费”疲软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的社会融资不及预期,远低于市场需求。这个事实说明,“消费侧”出现了“病变”:原来促进“消费”的良性群体的积极性收到了伤害,人们原先高涨的“消费冲动”逐渐退潮。原来专家们在社会消费高潮期一再鼓动“不要盲目消费”,转为“理性消费”的呼吁,现在已经成为现实:人们过于“理性”的消费,让消费市场出现不应当有的疲软,过度理性消费,开始转变为“冷性消费”,让市场复苏蒙上一层阴云。


其实,如何让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直是经济界热烈讨论的话题。不可否认,消费是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它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唯一的。特别是公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热情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特点,它不可能永远都处在消费高潮期。如果把经济发展完全寄希望于消费市场的发展,务必会形成一个华而不实,或虚假繁荣的景象,会误导市场和政策制定人的准确判断。美国在2008年开始的次贷危机,就是因为美国过度刺激市场消费,特别是购房,购车,奢侈旅游消费,让美国消费群体陷入“信用透支”的泥坑,造成了“消费与支付”之间的不对称,失衡发展。如同现在中国市场上出现的“拒付房贷”的现象,为后来发生的金融危机埋下祸患。


但是,中国的社会消费市场依然十分肤浅,主要集中在“吃喝玩乐康”这五大类上。纵观中国近代史,我们会发现,当人们都沉浸在享受“吃喝玩乐康”时,社会表面上会出现歌舞升平,一派祥和小康气氛,似乎经济已经发展到了无忧无虑的地步。但是这一切可能都是假象,它可能掩盖了真正的危机正在暗流涌动的积蓄之中。在美国发生的危机就是实例,美国现在还在经历着几乎同样的危机威胁。


这给中国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观察窗口期:中国的消费市场怎么了,为什么中国的消费“冲动”降温了,冲劲不再 ?


政府为了推动群众消费热情,各地出台不少刺激手段,如发放消费劵,推动电子货币消费,鼓励打折促销,真的是使足了各种招数,虽有一定促进,但是市场反应并不特别积极,有点市场反应平平。消费市场似乎要进入新的“等候区”。


现在来看,在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经济体面前,只靠公众的“吃喝玩乐康”式的消费,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大盘的发展“胃口”,靠这类“软件产业”的消费,提升整体经济,的确有如小马拉大车,勉为其难。我们需要有真正的“硬性消费”。


谈“消费”,就要谈清楚谁是“消费市场主体”。


这个“主体”不仅仅是公众的日常生活消费,如“吃喝玩乐康”,还有另外两个重要消费主体或主角: 政府和企业,它们应当是“消费市场”的主体: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固定资产购置,设备,技术,人才,原材料,物流等领域的投入(即“消费”),构成了消费市场里的主力军,是有效的“硬性消费”。


事实上,公众的“软性消费”冲动和热情,往往依附于“硬性消费”提供的各类方便与可能。如“吃喝玩乐康”的场所,环境,技术,舒适,功能,安全等条件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完备,是促进公众消费的重要前提。


由此可见,我们所说的消费主体有三大群体:政府,企业,个人。我们不能只把眼光盯在“个人”身上,因为“个人”在消费市场里永远是“弱势群体”,没有其它主体的积极投入,“个人”的消费冲动永远都处于“待机状态”。企业不生产好的,新的手机,汽车,个人不会消费去购买;国家没有提供好的,安全的交通,人们懒得去买车,政府不放开购房限制,大家只能望房兴叹,遥看海市蜃楼。


可见,现在中国的消费冲动,还没有被完全解放,释放出来,需要大力,全方位鼓励国家,企业,个人建立“消费共同体”,才能让国家经济真正体验“内循环”的强大功能。


中国的消费积极性依然很高,问题在于如何发掘它的潜能。尤其在政策层面要善于调动市场的主观能动性。在现在形势下,要特别,特别避免一些地方政府“华而不实”的空谈,甚至出台一些“自相矛盾”的政策:一方面为鼓励生产,消费“加温加热”,另一方面又出台“泼冷水”降温措施( 如这也不能买,那也不能购 ),让市场消费无所适从,不知所以。


对消费积极性的最大破坏,莫过于对“未来信心”的破坏。因为人们的消费潜意识,都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将决定现在的三大消费主力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成为推动经济真正复苏的真正动力 !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