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0-09 作者: 刘志勤
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如何增强中国企业的“活力”,特别是数百万家中小企业的“活力”。没有“活力”,谈不上什么“竞争力”,这是企业必须解决的前提。在迅速发展30年后,许多中小企业面临更新换代的挑战,其发展原动力和储备动力均在与国际市场的博弈中逐渐消耗殆尽,面对世界经济不断变化的压力,急需转型和改革自身的经营模式成为企业的头等大事。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10月8日环球网。
在G20杭州峰会胜利结束以后,世界把注意力放在各国政府能否真正落实峰会上所达成的协议,出台有效的经济治理措施,把峰会的承诺落实在实际行动上。人们对能否采取“行动”具有更迫切的期望,因为从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以来的8年中,世界一直在“耐心”等待各国政府会用“实际行动”来应对经济越来越差的“新常态”。然而事实让人们感到失望:G20峰会年年开,问题岁岁讲,只听雷声响,不见仙下凡。
但是今年的G20杭州峰会给世界一个崭新的形象:中国让G20峰会改变了原有的“空谈”,“清唱”的“茶馆”,而成为讨论具体政策和制定“行动纲领”的负责任的“世界经济常委会”。中国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努力有目共睹,因而获得国际高度评价。
在这次杭州峰会准备和召开期间,中国运用议题和议程设置的主动权,将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建议与国际社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为世界经济发展指明方向,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为国际合作出谋划策的目标,在G20峰会的历史上留下深刻的中国印记。
所以,世界各国都毫不掩饰他们对中国的“特别关注”,他们尤其关注中国将采取哪些有效政策和措施,维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十分关心中国如何应对和处理经济问题,具体会出台哪些具体政策,使中国尽快摆脱束缚中国经济的有关难题。
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如何增强中国企业的“活力”,特别是数百万家中小企业的“活力”。没有“活力”,谈不上什么“竞争力”,这是企业必须解决的前提。在迅速发展30年后,许多中小企业面临更新换代的挑战,其发展原动力和储备动力均在与国际市场的博弈中逐渐消耗殆尽,面对世界经济不断变化的压力,急需转型和改革自身的经营模式成为企业的头等大事。但是,正是在这个关键节点上,许多企业却无法转型,也不能轻易改变经营模式,因为它们几乎个个都有一些“难言之隐”,或者是不能明说的“丑事”。这些所谓的“难言之隐”就是它们几十年中背负的各种“借贷”,久而久之有的已经变为“贴身债务”,像无法治愈的“牛皮癣”一样令这些企业苦不堪言。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压力问题,许多经济学专家和政府官员不辞辛苦地进行调研,讨论和研究,希望能找到“一剂有效药方”,以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
有的要求银行和金融机构降低贷款门槛,有的要求降低贷款利息。最近央行明确要求银行和金融机构不得随意对那些有潜在违约风险的企业“断贷”,“止贷”,证明了有关管理部门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和保护企业“活力”正在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支持经济的顺利发展。
有的专家呼吁加强财税政策的改革,给企业减税成为主要话题。人们对税种和到底降多少有很多的争论,但是“减税”成为一致的呼声。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上,各国领导人也对加强税制改革和合作达成从未有过的共识。中国在这个领域是最认真和积极的国家。早在去年底,中国财政部就宣布将会减免各种税费高达5000亿元,并可能进一步加大在财税制度领域的改革措施,让更多的中小企业享受到这个政策的实惠,为继续推动经济发展发挥“有效动力”。
但是,在特定的经济形势下,单纯依靠“减税”并不能达到激活经济,彻底解放生产力的目的。“减费降税”属于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式政策,在历史上每逢经济不景气时都会利用这个工具,达到短期效应,解决眼前问题,却无法解决企业的长期发展问题。因为在经济发展处于低谷时即使把税降到零,也不能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也不能让僵尸企业复活。根本原因就在于:真正能压死企业的那根稻草不是“税费”,而是“债务”。通观企业的债务状况,不难发现,它们的债务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贷款;企业之间的借款,向个人筹借的款项,以及近几十年来盛行江湖的因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互相“担保”,让许多企业由小康企业坠落为“负债累累”的挣扎企业。要解放这些企业的“活力”,仅靠“减税”只是杯水车薪,可解一时之急,难解长期发展之需。
为了解决这些企业的难题,我们不妨在帮助企业“脱贫”时更加大胆一些,真正解决它们的长期压力。
这个方案就是除了给企业继续“降费减税”之外,要研究出台如何给企业“减,缓,免”所借贷款的政策,特别是那些早已变成“长期债务”的贷款给予“特赦”。当然,这个政策的研究,制定必须秉承谨慎性,针对性,有条件,有区别,有时间段的细则。我们以往在处理银行和金融机构体制改革时帮助掉那么巨额不良资产的经验,一定可以解决数目庞大的中小企业的“还贷”压力。尽管针对部分企业已经采取了“债转股”的改革,但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这个措施依然缺乏吸引力,无法最大限度的释放中小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如何解决企业的“债务”压力,需要采取主动的经济政策,需要拥有真正的创新思维。例如,对某个特定时间段内的企业借贷,可以宣布“特赦”,免除归还责任。也可以对某个特定行业(特别是涉及民生,食品,医疗等产业)的企业实行“阶段”或“阶梯”式“特赦”政策,一定能够有效刺激经济“活力”,也一定能够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中国在“特赦”企业债务问题上走出一套有利,有效的道路和经验,将是对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一个重大贡献。(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