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刘志勤:疫情的“防”与“控”,孰轻孰重?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刘志勤  /  

刘志勤:疫情的“防”与“控”,孰轻孰重?

发布时间:2020-06-16 作者: 刘志勤 

北京近期新冠肺炎疫情的确诊病例有所增加,打破了保持56天无本地病例的记录,目前的确诊病例已经接近三位数。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6月15日观察者网。


北京近期新冠肺炎疫情的确诊病例有所增加,打破了保持56天无本地病例的记录,目前的确诊病例已经接近三位数。


对北京疫情的反弹人们普遍感到有些意外,因为这些病例的发生是本可以避免的,如果措施得当,也不会造成小规模的发作。


以往人们一提到北京,总会习惯的认为北京的科技领先,医疗资源丰厚,在处理应对疫情的问题上一定可以轻松应对。所以人们普遍存在麻痹思想,总以为病毒已经被消灭,病毒会“绕道”北京过其门而不入。


然而,这次病毒再次光顾北京,说明新冠肺炎的传播路径和病毒的生存形态,依然不被人类所知,所以它常常打你一个“措手不及”,让人手忙脚乱。


由于已经拥有与新冠肺炎病毒斗争的经验,北京的“控制”措施及时到位,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了疫情的进一步发展,为最终消灭疫情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人们对北京的疫情反复心存疑虑:为什么我们不能事先“预防”?为什么事先没有任何预警?中央提出的“四早”措施的第一条就是要“早发现”,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在有确诊病例之前就发现病毒的存在呢?因为毕竟是先有病毒,后有被传染的病例的。这个逻辑似乎表明,“疫情防控”中的“防”与“控”是两个有联系又有交叉的节点。


“防”是第一条防线。有如过去的”护城河”一样,主要职责是把绝大多数敌人狙击在城市之外,力保城市中百姓的安危。


对疫情的初始防范是复杂而困难,但是却很重要。中国古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可是在“防范”疫情病毒方面,我们似乎没有做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很难把“堑转化为智”。


例如,武汉的新冠肺炎开始是从某海鲜市场“报案”,接着影响到全武汉,湖北。


这里的“堑”,就是告诫人们永远不能忽略,永远不能放松对“海鲜市场”,“肉类市场”和“禽类市场”所有商品,物品和人员的检测,时时掌握第一手“疫情(敌情)”,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所以,这个由武汉和湖北付出重大代价的“堑”,居然没有转化成“智”,实在是匪夷所思。


有的部门可能会为此辩解:什么人力,资源,时间等等不能满足做到“早发现”,这是一个托词,是为失误找借口。我们看到,确诊病例公布之后,立刻启动了全面检测的工作,几千个现场样本,几万人的核酸测试立刻启动,说明我们是有这个能力的。可惜的是,这一切的行动都已经属于“控”的阶段。如果“防”没有做好,“控”就成为“亡羊补牢”,是“后手棋”,而非“先手棋”,后面的被动局面也就无法避免啦!


我们总是说,疫情防控常态化,不少干部不以为然,这是最危险的。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疫情防控一刻不能放松,这不能只是一句空话!


要真正做到“疫情防控常态化”,首先必须做到“疫情检测常态化/ 规范化”,在所有可能产生病毒的地方让检测人员时刻监管商品,物品和人员的健康,让检测成为“习惯性”行为,像每天洗脸刷牙一样“习惯”,病毒就没有藏身之地。


让我们不再重复“吃同样的堑”,永远保持智慧与警觉,才能保障我们的经济复苏不再受到疫情的“滋扰”,“干扰”和“骚扰”,能够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完成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胜脱贫攻坚的历史性任务而奋斗。(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Twitter:RDCYIN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