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刘志勤:“经济共振效应链”值得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刘志勤  /  

刘志勤:“经济共振效应链”值得研究

发布时间:2015-06-24 作者: 刘志勤 

在物理界有一个普遍现象——“共振现象”,其重要性始终为科学界所关注。有专家认为,共振现象是宇宙间最普遍和最频繁的自然现象之一,“没有共振就没有世界,因为是共振产生了宇宙和世界万物。”在经济领域中,各种经济活动隶属于“世间万物”,也存在着某种特有的“共振现象”。凡是正确处理了“共振现象”时,经济就会健康,顺利发展;反之,则会出现波折,甚至危机。认真研究和寻找经济发展中的“共振现象”及其相关规律,将有利于经济内部关系的协调,对经济发展也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6月23日环球网。

 

在物理界有一个普遍现象——“共振现象”,其重要性始终为科学界所关注。有专家认为,共振现象是宇宙间最普遍和最频繁的自然现象之一,“没有共振就没有世界,因为是共振产生了宇宙和世界万物。”在经济领域中,各种经济活动隶属于“世间万物”,也存在着某种特有的“共振现象”。凡是正确处理了“共振现象”时,经济就会健康,顺利发展;反之,则会出现波折,甚至危机。认真研究和寻找经济发展中的“共振现象”及其相关规律,将有利于经济内部关系的协调,对经济发展也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共振”是推动经济发展“看不见的力量”

 

经济世界中的“频率”,或称之为“节奏”,推动了经济的实体发展,进而产生特有的“共振现象”。这种现象成为了经济发展中“看不见的力量”。例如,房地产市场带动钢铁、家具、家电、装修、化工等产业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是最好的印证,它说明了在房地产发生的“共振”现象催生了相应的“经济共振效应链”的作用不可低估。我们可以在以下三个领域开展经济领域中“共振现象”的研究。  

 

第一,“结构共振”。“经济结构转型”议题近来颇受关注,特别是当经济增速出现下行压力的情势下,“结构转型”总会被第一个当做“桥头堡”或“替罪羊”提出来进行改革。例如,国营企业或民营企业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动,这种变动产生的“振动”必然波及另一个结构成分,进而产生新一轮“振动”,产生“共振”。正是这种不间断的“振动”导致的“共振”,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变化。这些变化有时好,有时坏,是因为这些“共振”产生了相互作用力,有的是反作用力,有的是正作用力。正是这些“正反”作用力的存在,才促使经济在曲折的道路上走走停停,并且经常扭曲或改变了经济原有结构的合理布局,从而产生了相反的效果。这就出现了为什么有的时候经济结构越改革,经济效率越是低下,生产率越是僵化的结果。而在企业结构改革中,核心问题是企业的效益环节,如何解放企业结构中制约效益的节点,历来是改革的难点所在。其中涉及行政管理、财政规划、生产计划、人才使用、市场开拓各个方面。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产生的“频率”(或节奏)如果没有和其它领域的“频率”合拍,势必产生相反的作用力,进而形成负面“共振效应”,达不到结构改革的预期效果。这是我国经济改革中在处理结构转型中必须认真研讨的重点。

 

第二,“行业共振”。经济改革离不开对不同行业的改革。而行业之间的“共振现象”是无法回避的存在。我们把行业通常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各个产业中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每个季度公布的GDP数据都会分别列出各个产业之间的发展比重变化,以便决定未来的发展规划。对这些产业中任何一个枝节的投资重点发生偏移或改变,都会产生某种“共振”,通过这些“共振”把作用力传导到其它相关领域,进而产生新一轮的“共振”,并以相同的方式继续“共振”下去。由此产生的“共振链”形成持续的推动力,推动行业的不断重组变化和发展。可以说,经济领域中任何行业均无法规避逃脱这个“共振链”的约束和影响。我们常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正是“共振链”的“看不见的力量”产生的作用力所致。

 

第三,“产业共振”。产业是经济领域中的基本单元,就像人体细胞传送营养和氧气一样是人体最重要单元体。产业经济正是经济世界中最重要的元素,是决定经济兴衰的最重要的“经济细胞”。它在经济运作中产生的“共振”尤其重要,起到决定生命长短,和生命质量的作用。实体经济,如制造业、物流、饮食、通讯、房地产以及现在的互联网产业,任何一个产业的变化会产生“共振”的作用已经成为“公识”。如何开发和运用这些“共振”则成为需要单独予以关注的要点。因为,“共振现象”是可用也可控的物理力量,也能够自动转化为经济推动力。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给予它足够的重视。

 

“人才成本” 是“共振现象”的 “震源”

 

在诸多的经济发展要素中,真正能够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因素是“人力成本”,把它界定为“共振”的“震源”是恰当的。因为,能够影响生产要素和市场价值的核心是“成本”。材料、人才、和运输等都是成本要素中不可缺少的成因。但是,“人才成本”才是最重要的。“人才”不仅仅是狭义上的劳动力价格,而是包括研发、创新和智慧能力,它是一个具有综合内涵和广义的成本计算。有了人才,它产生的“共振效应”就能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市场价值等领域。这是一个完整的“共振效应链”,是推动经济保持活力和上进的神圣力量。   

 

正确认知“经济共振效应链”的正面和负面作用

 

可以说,没有“共振”就没有经济活动,没有“共振效应链”就没有经济发展。所以,加强对经济领域“共振效应”的研究,强化建立和完善“经济共振效应链”对于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经济环境极为迫切。

 

例如,目前在希腊遇到的债务违约风险日益扩大。仔细分析希腊等国经济金融危机迟迟不得解决,正是未能妥善解决好在其经济发展进程中发生的不和谐的“共振现象”,破坏了“经济共振效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有效联系,因而出现经济发展“断链”,是希腊苦苦挣扎的基本原因。而政府采取的财政紧缩政策,恰恰又进一步损伤了希腊“经济共振效应链”的整体性、连贯性、互联性,既受到全民的反对抵制,也更加恶化了希腊经济快速复苏的基础。

 

值得指出的是,如同自然界的“共振”一样,经济领域的“共振”也会产生破坏作用。在自然界,由于“共振”现象造成大桥崩坍、楼宇倒塌的事故屡见不鲜。这是由于形成“共振”的频率传导产生了破坏力,可以使建筑物瞬间发生结构性崩塌。经济领域也普遍存在这种情况。美国在2008年发生的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正是金融领域的“共振”波及传导到其它领域,特别是房地产行业,因而产生连贯的“共振效应链”,让银行、基金公司、建筑厂家和普通买家深陷泥坑,进而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这个案例是证明经济金融领域中的不规则“共振”同样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殃及整个“共振效应链”中的各个单体。如果在危机爆发初期,采取有效准确的手段,切断这个“共振效应链”,使其失去传染性,或许可以挽救许多关联企业和家庭。这个教训值得“经济共振现象”的研究者关注和讨论。

 

总之,我们应当认真关注对“经济共振现象”展开研究,探讨“经济共振效应链”的市场价值,加强针对“共振经济学”的深入探索对中国经济,乃至对世界经济发展均会产生有益作用。
在物理界有一个普遍现象——“共振现象”,其重要性始终为科学界所关注。有专家认为,共振现象是宇宙间最普遍和最频繁的自然现象之一,“没有共振就没有世界,因为是共振产生了宇宙和世界万物。”在经济领域中,各种经济活动隶属于“世间万物”,也存在着某种特有的“共振现象”。凡是正确处理了“共振现象”时,经济就会健康,顺利发展;反之,则会出现波折,甚至危机。认真研究和寻找经济发展中的“共振现象”及其相关规律,将有利于经济内部关系的协调,对经济发展也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共振”是推动经济发展“看不见的力量”

 

经济世界中的“频率”,或称之为“节奏”,推动了经济的实体发展,进而产生特有的“共振现象”。这种现象成为了经济发展中“看不见的力量”。例如,房地产市场带动钢铁、家具、家电、装修、化工等产业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是最好的印证,它说明了在房地产发生的“共振”现象催生了相应的“经济共振效应链”的作用不可低估。我们可以在以下三个领域开展经济领域中“共振现象”的研究。

 

第一,“结构共振”。“经济结构转型”议题近来颇受关注,特别是当经济增速出现下行压力的情势下,“结构转型”总会被第一个当做“桥头堡”或“替罪羊”提出来进行改革。例如,国营企业或民营企业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动,这种变动产生的“振动”必然波及另一个结构成分,进而产生新一轮“振动”,产生“共振”。正是这种不间断的“振动”导致的“共振”,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变化。这些变化有时好,有时坏,是因为这些“共振”产生了相互作用力,有的是反作用力,有的是正作用力。正是这些“正反”作用力的存在,才促使经济在曲折的道路上走走停停,并且经常扭曲或改变了经济原有结构的合理布局,从而产生了相反的效果。这就出现了为什么有的时候经济结构越改革,经济效率越是低下,生产率越是僵化的结果。而在企业结构改革中,核心问题是企业的效益环节,如何解放企业结构中制约效益的节点,历来是改革的难点所在。其中涉及行政管理、财政规划、生产计划、人才使用、市场开拓各个方面。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产生的“频率”(或节奏)如果没有和其它领域的“频率”合拍,势必产生相反的作用力,进而形成负面“共振效应”,达不到结构改革的预期效果。这是我国经济改革中在处理结构转型中必须认真研讨的重点。

 

第二,“行业共振”。经济改革离不开对不同行业的改革。而行业之间的“共振现象”是无法回避的存在。我们把行业通常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各个产业中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每个季度公布的GDP数据都会分别列出各个产业之间的发展比重变化,以便决定未来的发展规划。对这些产业中任何一个枝节的投资重点发生偏移或改变,都会产生某种“共振”,通过这些“共振”把作用力传导到其它相关领域,进而产生新一轮的“共振”,并以相同的方式继续“共振”下去。由此产生的“共振链”形成持续的推动力,推动行业的不断重组变化和发展。可以说,经济领域中任何行业均无法规避逃脱这个“共振链”的约束和影响。我们常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正是“共振链”的“看不见的力量”产生的作用力所致。

 

第三,“产业共振”。产业是经济领域中的基本单元,就像人体细胞传送营养和氧气一样是人体最重要单元体。产业经济正是经济世界中最重要的元素,是决定经济兴衰的最重要的“经济细胞”。它在经济运作中产生的“共振”尤其重要,起到决定生命长短,和生命质量的作用。实体经济,如制造业、物流、饮食、通讯、房地产以及现在的互联网产业,任何一个产业的变化会产生“共振”的作用已经成为“公识”。如何开发和运用这些“共振”则成为需要单独予以关注的要点。因为,“共振现象”是可用也可控的物理力量,也能够自动转化为经济推动力。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给予它足够的重视。

 

“人才成本” 是“共振现象”的 “震源”

 

在诸多的经济发展要素中,真正能够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因素是“人力成本”,把它界定为“共振”的“震源”是恰当的。因为,能够影响生产要素和市场价值的核心是“成本”。材料、人才、和运输等都是成本要素中不可缺少的成因。但是,“人才成本”才是最重要的。“人才”不仅仅是狭义上的劳动力价格,而是包括研发、创新和智慧能力,它是一个具有综合内涵和广义的成本计算。有了人才,它产生的“共振效应”就能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市场价值等领域。这是一个完整的“共振效应链”,是推动经济保持活力和上进的神圣力量。   

 

正确认知“经济共振效应链”的正面和负面作用

 

可以说,没有“共振”就没有经济活动,没有“共振效应链”就没有经济发展。所以,加强对经济领域“共振效应”的研究,强化建立和完善“经济共振效应链”对于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经济环境极为迫切。

 

例如,目前在希腊遇到的债务违约风险日益扩大。仔细分析希腊等国经济金融危机迟迟不得解决,正是未能妥善解决好在其经济发展进程中发生的不和谐的“共振现象”,破坏了“经济共振效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有效联系,因而出现经济发展“断链”,是希腊苦苦挣扎的基本原因。而政府采取的财政紧缩政策,恰恰又进一步损伤了希腊“经济共振效应链”的整体性、连贯性、互联性,既受到全民的反对抵制,也更加恶化了希腊经济快速复苏的基础。

 

值得指出的是,如同自然界的“共振”一样,经济领域的“共振”也会产生破坏作用。在自然界,由于“共振”现象造成大桥崩坍、楼宇倒塌的事故屡见不鲜。这是由于形成“共振”的频率传导产生了破坏力,可以使建筑物瞬间发生结构性崩塌。经济领域也普遍存在这种情况。美国在2008年发生的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正是金融领域的“共振”波及传导到其它领域,特别是房地产行业,因而产生连贯的“共振效应链”,让银行、基金公司、建筑厂家和普通买家深陷泥坑,进而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这个案例是证明经济金融领域中的不规则“共振”同样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殃及整个“共振效应链”中的各个单体。如果在危机爆发初期,采取有效准确的手段,切断这个“共振效应链”,使其失去传染性,或许可以挽救许多关联企业和家庭。这个教训值得“经济共振现象”的研究者关注和讨论。

 

总之,我们应当认真关注对“经济共振现象”展开研究,探讨“经济共振效应链”的市场价值,加强针对“共振经济学”的深入探索对中国经济,乃至对世界经济发展均会产生有益作用。(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