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刘志勤做客央视:高质量发展阶段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刘志勤  /  

刘志勤做客央视:高质量发展阶段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18-03-29 作者: 刘志勤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整整40年了。这40年中,中国应该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也遇到了很多的挑战。我们为迎接这些挑战也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政策方针,中国40年的成功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GDP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也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一个任务。40年中我们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而未来我们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和未知问题,如何解答这些问题,如何提出解决方案,这个经济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编者按:两会期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两会的一大热词,党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转型期。2018年3月17日两会特别报道央视四套《中国新时代》栏目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先生为我们解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意义,提出关于一些热词的看法,包括供给侧改革和增强区域性合作以及发展实体经济。


点击查看视频


主持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关键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那么相关问题,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做客我们演播室的嘉宾,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先生。刘老师您好,欢迎您。其实现代化这个词我们应该是非常熟悉了。因为我们是伴随着这个词成长起来的一代,但是“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概念还是第一次提出,为什么十九大报告在现阶段要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我们的总体要求?我们该如何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


刘志勤: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整整40年了。这40年中,中国应该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也遇到了很多的挑战。我们为迎接这些挑战也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政策方针,中国40年的成功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GDP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也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一个任务。40年中我们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而未来我们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和未知问题,如何解答这些问题,如何提出解决方案,这个经济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个经济体系是为了完成我们的两个“中国梦”的经济体系,所以我们说它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它包括理论上的,包括路线上的,包括政策上,包括执行方面和机构方面以及法律各个层面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有这个完整的体系建立起来,我们才可以说我们未来实现两个“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才有理论基础和可靠保障。这个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讲,对中国人民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这应该是未来这段时间内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不仅在理论上,在路线上要研究出适合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理论基础,而且一定要有很好的、重要的法律根据。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这是一篇大文章,一个大事件,需要全党全国人民集中精力来完成这个经济体系。


主持人:是不是也跟我们现阶段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有关?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破解这一矛盾,我们必须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所以在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建设现代化生产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该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意义深远。


刘志勤:时机到达这个程度,必须完成。


主持人: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相关问题在我们的新媒体平台上也做了很多的调查,接下来就进入到我们今天的“新媒体连连看”环节,请舒扬来给我们梳理一下。


张舒扬:新媒体看两会,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进入“新媒体连连看”。在两会期间,中国国际频道联合了央视网、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农民日报等十余家官微共同发起了创新中国微论坛。那么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创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其实“现代化”并不是一个新的词汇,但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而且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新媒体中怎么样体现这样一个关键词呢?我们一起来看今天的热词榜单。在榜单中,排在前几位的有,“实体经济”、“供给侧”、“创新”、“开放型经济”。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解读。首先,来看“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这样的一个趋势。其实,从2012年到2015年,这四年间中国研发经费增速曾一度连续四年下滑。在2015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年利润增速多年来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但是到了2016年情况就发生了变化。2016年中国科研投入增速重回10%以上,而且目前中国企业的利润率也恢复到了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可见中国对“实体经济”的重视是有多么的强。


再来看下一个词:供给侧。我们简单解释一下“供给侧”:我们知道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那么供给侧就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的结构改革的任务其实就是振兴实体经济。我们来看看中国制造业目前正在经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1%,其中像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这些产量分别同比增长了51.2%、81%和67%。通过这三个数字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引领者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我们再来看下一个词:创新。创新是发展的驱动力。那么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今年两会也说,中国的科技创新的力量从过去的科技人员为主转向社会大众。我们来看,目前中国已经有4200多家众创空间,还有3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00多家企业加速器,还有150多家国家高新区,形成了创新服务的一个生态网络和生态环境。这些生态环境和网络服务了近40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也为去年提供了200多万个新增就业岗位。


我们来看下一个关键词:开放型经济。其实说到现代化经济建设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看企业走出去的质量。我们来看一下,2017年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这个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对外企业直接投资达到了1830亿美元,同比增长44%,而且是位居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而且中国也是连续两年进入资本进输出国行列。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国际社会也对中国释放的开放的信号也加大了关注。


我们再回到这个热词榜单,看看还有哪些热词,比方说“大数据”“融资”“战略”“自贸区”,还有“区域”“京津冀”“调控”,可以看到这些词涉及到了方方面面,那对于这样一个热词榜单,专家怎么来看呢?我们一起来听听。


主持人:刘老师,我们刚才这个热词关于“实体经济”,还有“制造业”关注度非常高,其实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那在今年两会期间,商务部长钟山也在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记者会上说中国人平均一年在境外消费要达到两千亿美元。所以你这么看待这个数字?另一个方面,如何把我们的同胞消费更多地留在国内?您怎么看?


刘志勤: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因为我们也注意到了这方面的变化,从我切身的感受来讲,能够深刻领会这个变化的深刻含义。我记得,改革开放40年前或者是35年前,我们出国的时候也是要买国外的东西,也非常欣赏国外的产品。当时的热情不减,我估计现在国外也一直在旺盛当中。这个里面也有很多的原因。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确实按周年变化、按时代变化、按国际潮流变化,中国的潮流在变化。同时对于质量要求变化越来越高,所以通过中国在对外采购热情增高实际上给国内企业很好的一堂课,知道中国的客户群喜欢什么,追求什么,这样无形当中就给中国的客户提供了很好的产品设计方案和信息。这是重要的大数据中对中国企业非常重要的一个有利的措施。而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所谓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在发展不平衡或者不充分的基础上如何满足市场和老百姓的需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说到“实体经济”,我们说,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承重墙;而说到制造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顶梁柱。承重墙和顶梁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生活水平是否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它的含金量是很高的。所以中国对于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重视是非常重要的举措。实体经济不发达,制造业不发达,所有GDP都是虚的,都是豆腐,是软性实力,我们必须增强刚性实力,要让实体经济和制造业上走在世界的前列,像2025的提出、2035的规划,都离不开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强大,在这方面,我们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大有作为的。


主持人:老百姓的这种旺盛的需求,实际上也是为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提供一个机遇。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的质量,才能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刘志勤:这是我们必须做到的一个目标。


主持人:一方面,我们的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一些信息技术,包括移动支付、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世界上我们也处于领跑的水平。而且我注意到,在今年两会期间,在谈到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时候,大家关于“虚实之争”的讨论少了,更多的是谈论我们应当如何融合,如何创新,如何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那么未来我们应该如何把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更好地、更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更加让我们的实体经济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新的活力?


刘志勤:我们应该看到最近这五年来,中国在信息技术和技术如何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做了很多的工作。这五年取得的成果非常巨大,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第一,这有利于政策方面的支撑,中央所提出的“双创”,创业和创新,这种“双创”对于群众的创新积极性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有“双创”,提升了AI的技术,即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以及其他高新技术与中国的紧密结合。第二,中国发展的重任。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在实体经济很快发展的时候,服务业有很大的推进和发展,这样可以两者结合起来,把高新技术和实体经济结合起来,使它发挥应有的生产力,提高生产率和生产质量,同样也是加强了供给制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的推动力。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技术发展目前在世界上不敢说在领跑,但我们已经在领先的大方针内,在全球创新的领域当中,中国已经走在前面了。我有个来自美国硅谷的朋友,他跟我说,30年前,在硅谷听不见中国产品的声音,现在处处感觉到中国产品和中国技术的影响力,用不了十年,在硅谷领跑的一定是中国。在中国很多的商品,从最简单的指甲刀到电视都有这些技术的结合,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比比皆是。所以中国的实力通过这两者的结合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了。


主持人:其实我们刚才在谈到技术的创新如何跟企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其实在国内也有很多很好的范例。比方说海尔,比如说TCL,都是利用技术创新,让企业更上一个台阶。


刘志勤:还有很多民营企业,做的都是非常成功的,像“LED灯走遍全球”,中国人把光明带给了全世界,因为我们的LED灯和太阳能技术,给世界带来光明和技术进步。所以,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大有作为的地方。


主持人: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微论坛上也有很多的观点,接下来,再让我们请出新媒体播报员,舒扬,给我们介绍一些来自微论坛的观点。


张舒扬:我们继续回到《新媒体连连看》。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强调“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呢?因为中国的发展已经从过去的“高速度”转向“高质量”,那么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现在过这个关口,现代化经济体系已经非常重要了。对于这样一个话题,各大官微都有怎样的看法?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来看新华社。新华社关注的是“供给侧去产能”,在2015年的时候,在世界上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就已经有220多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的,但是淡而不强,很多产业产能过剩急需解决。因此今年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就指出,要继续破除“无效供给”。新华社引用的这个数据指出,中国退出钢铁产能已达1.7亿吨以上,退出煤炭产能8亿吨,同时安置分流职工110多万人,中央财政也为此拨款1000亿人民币。下一位,国资小新。国资小新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以前我们在打开微信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张地球的照片,是美国卫星拍摄的照片;从去年9月底,就换成了“风云4号卫星”的成像图,而且这个拍摄的角度也从非洲大陆的视角,变成了中国大陆的视角,重要的是“风云4号”是完全地国产,是中国制造,这也说明了中国在移动通信方面也对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我们再来看一下“商务微新闻”,关注的是“粤港澳大湾区”,这也是今年两会中的一个热词,因为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还有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那么有这样一组数据,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九加二乘GDP总量已经超过了十万亿人民币,也就是说粤港澳大湾区超过了全国1/8的GDP,同时从经济体量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现在已经是超过了旧金山湾区。由此也看到,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因而现在提到的“现代化水平”和十年前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所以我们在各大官微中也能看到,“创新”“引领”这样的词汇。同时,我们也期待着在现代化体系建设中有更多的浓墨重彩的美丽华章出现。这就是是今天新媒体连连看的全部内容,我们继续来听听专家的观点。


主持人:刘老师,除了刚才舒扬给我们在微论坛上提到的“粤港澳大湾区”之外,有“雄安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包括长江经济带,那么您觉得区域协调发展在我们的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刘志勤:新区的建设不仅仅在理论上和政策上是一个创新或者新的布局,实际上也是增强区域性合作,增强区域之间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和共享经济,有着重大的历史作用。中国在过去的40年当中,也不断推进了很多区域性的发展,所以推动了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雄安新区的推动也证明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走到了新的阶段,需要提供新的经验,雄安新区将会为中国大城市发展,和城区之间的联系和城乡之间的转换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确实有很大的魄力,有很大的决心和雄心壮志把雄安新区变成一个新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前瞻性的和试验性的试验点。这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实际上是有极大的好处的,因为它在这里推行许多新的体制和新的制度,特别是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因为贫富差距是我们40年当中未能解决地很好的问题,但是雄安新区从一开始就把这个问题提上了日程,所以从这一点上我们非常关注。雄安新区在未来给中国提供更新鲜的、成功的发展经验,特别是城市的发展经验。


主持人:的确,对内我们的协调发展在不断地稳步推进,对外也是全球市场海阔天空。比方说,我们的“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天在特别报道的节目最后,刘老师能不能用一句话给我们描述一下当我们现代化经济体系建成之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


刘志勤: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已经为期不远了,而中国会实现“天蓝”“地绿”“水清”“人和”这样一个大同的场面,我觉得所有老百姓都会感到欢欣鼓舞的,生活水平会有质的提高,社会会更加稳定,国家更加强大,会在2050年成为国际上社会主义强国。


主持人:国泰民安,国富民强,但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投身其中,并且为之努力。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全球治理公众号:globalgovernance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