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刘志勤:2024年,中国经济的“张力”和“重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刘志勤  /  

刘志勤:2024年,中国经济的“张力”和“重心”

发布时间:2024-01-12 作者: 刘志勤 

在错综复杂的2023年,中国经济克服十年不遇之压力,顶住了来自国际国内市场波动带来的不确定,取得了超过5.0%的增长,大大领先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增长水平。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转自2024年1月11日今日头条


image.png


一、2023“独秀中国”


在错综复杂的2023年,中国经济克服十年不遇之压力,顶住了来自国际国内市场波动带来的不确定,取得了超过5.0%的增长,大大领先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增长水平。这个成绩的取得既是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2023年是中国中国出台各项促进发展政策最密集的一年。特别是在涉及民生,民营经济等关键领域的政策多达700多条,极大的缓解了民营经济面临的困境压力,提升了民众对经济前途的信心。所以中国在2023年能够取得好的增长水平,的确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而放眼世界形势,2023年充满各种冲突和变数,地缘冲突屡禁不止,愈演愈烈,严重打乱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产业链的完整性,给世界经济复苏增添了不小的困难。可以说,2023年的世界经济在跌跌撞撞中前行。而中国的突出表现,的确成为“独秀” 的经济大国。中国的经济增长在2023年依然保持充分“张力”,也是“意料之外”的奇迹。


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4.5%;第二季度有个突然小高潮,达到6.3%;第三季度面临调整空间收缩,经济增长回落到4.9%;第四季度回升到5.6%,表明中国经济基本摆脱了2022年疫情的“长尾效应”,回归正常。


在这里,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特有的“11月效益”: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商品出口,在11月达到2993亿美元,结束了长达7个月的下滑趋势,实现了正增长。这是中国经济整体向好的引人注目的节点。也正是在11月,中国的汽车出口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二、全球经济呈现“滑梯现象”


虽然2023年为中国顺利进入2024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2024年也可能是困难和挑战最为复杂的一年。


世界银行的预测相当悲观。它认为,全球经济在2024年的经济增速仅为2.4%。而2022年为3.0%,2023年是2.6%,连续三年显示全球经济“滑梯现象”。而且在未来两年,全球经济继续放缓的迹象依然不会有大的变化。


全球经济未来之所以出现这种“滑梯现象”,西方经济界分析的主要原因是货币政策紧缩,金融工具缺乏创新,全球贸易投资乏力等因素造成。


但是,真实原因远非如此。


造成全球经济萎靡不振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西方主要经济体的政治和经济政策,破坏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整性,是全球供应链“断链”的结果。特别是美西方国家刻意与中国“断链”,造成其工业成本上涨,流通领域受阻,整个社会投资出现断代。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总天真的认为与中国“断链”,“脱钩”就一定给本国经济带来促进和增长。但是,事实恰恰相反。西方的政策犹如“用明天的太阳晒不了今天的被子”一样,用虚无的幻觉代替现实政策和现实的需要。


从目前来看,世界地缘政治冲突在2024年不会平安,平静的结束 。在某种意义上说,除了两个正在进行中的地缘冲突以外,新的地缘冲突有可能爆发。


2024年可能是新的地缘冲突出现“多点和频发”的特点,世界形势可能面临更大的动荡威胁。中国应当做好应付最复杂,最纠结的国际形势的多变,恶变的可能。


三、中国要保持特有的“张力”和“重心”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十分重要 。我觉得中国舆论界和经济学界首先要避免“唯房地产论”现象,也就是说,不要把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看得那么重要。因为,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早已经成为“不怕烫的死猪”了:经济出现任何风吹草动,或出现任何波动变化,都要推到房地产市场身上。这种做法既个不公平也很有害。


因为过度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力,会干扰我们对其它更为重要的“要素”的关注和注意力。例如,最近为了刺激房地产市场复苏,从中央到地方,各个金融机构,出台很多金融松绑的政策,如降低首付比例,降低购房门槛,取消购房限制等旧政策,可是市场反应不及预期,民众对此积极性和热情并不高。


中国经济增长的“张力”和“重心”已经发生巨大的转移:房地产市场不应当成为主导中国经济命脉的主战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战场发生了转变。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转变了,中国不能还固守旧城池,不敢革新思想,墨守成规,必然会走进“死胡同”。


中国经济增长的“张力”,在于继续完善中国已有的完整的产业链 把完整的产业链升格为“产业群”。把“产业链”提升为“产业群”,是增强中国企业实力和竞争力关键。我们不能总是自鸣得意于“我们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所以可能加工,制造其它国家无法完成的工序。在现代世界经济链中,仅仅拥有完整的“产业链”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产业群”,才可能胜任世界上任何用户的任何需求。让中国“产业群”的“张力”发挥到极致,是中国实力长盛不衰的关键。


可以想象吗?当中国经济的“张力”,与“韧性,潜力,活力 ” 结合在一起时,会创造出怎样的“动力”? 无法估量 !


而中国经济发展与增长的“重心”就是科学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中国政府把未来的主攻方向第一大任务就是强化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和创新,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否实现的“核心”,也是我们要努力关注的“重心”。


最近在美国举办的“国际消费技术展”就是最具影响力的平台。在这次展会中,各国推出可能引领未来科技领域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主导未来产业布局和市场格局。不少企业拿出看家技术,虚虚实实,先控制舆论关注,再投入经济市场,占得先发优势。


而中国的不少重要企业被拒绝参加,造成中国企业的“缺席”。但是,不管前途多坎坷,中国的人工智能都必须紧追不舍,或迎头赶上,绝不能错过新技术的“弄潮儿”角色,至少和世界一流AI 行业保持齐头并进的实力,确保中国经济“张力”和“实力”双轨前进 !


四、中国经济“厚积薄发”,未来可期


中国政府为了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政策。其中最核心的政策是“以进促稳”。这个政策出台表现了主动性和积极性。经济发展中有一个规律:不进则退。不求上进,害怕上进会产生风险而退缩不前,是兵家之大忌。尤其是面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国忙于内卷,无心无力顾及经济之时,中国强调以“进”维“稳”,的确十分必要,既鼓舞投资人信心,也让民众增强了对“预期”的热情,这种预期和热情,会形成一种特殊的生产动力,驱动市场健康发展。


说到底,“预期”也是一种生产力,是“预期经济学”的重要组成。


五、中国经济需要变“开放”为“放开”


中国经济改革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收到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既得益于“改革”,更得益于“开放”政策的落实。现在各个领域和产业的“改革”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对“开放”提出了新的要求。


特别是目前内外双循环,以及地缘冲突的影响,过去几十年的“开放政策”应当适应新局势,新形势,新条件的需要。变“开放”,为“放开”,提升““开放”的力度,深度,广度,十分重要。“开放”政策以“开”为主。那时中国市场关闭,各项市场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急需中国的“开”。


打开国门,引进外资,成为首要目标。随着“开”的越来越大,更多市场层面仅仅“开”是不够了,需要扩大“放”的范围和深度,让外资可以更深融入中国的经济细胞之中,真正实现“双赢”目标。


现在中国已经在金融资本市场“放开”了手脚,让内外投资者提高对中国市场的信任度和信心度,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如何完善入“改”与“革”,“开”与“放”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中国政策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4年,中国是有为奋发的一年,是繁花似锦的一年。是“万马战犹酣”的一年,是“龙飞凤舞”生机盎然的一年,我们充满信心!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