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刘元春:需重新定位未来五年的贸易战略和政策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刘元春  /  

刘元春:需重新定位未来五年的贸易战略和政策

发布时间:2023-12-19 作者: 刘元春 

一些关键性的长期因素也出现了变化,比如人口问题,产业链、供应链重构,逆全球化,减碳所带来的气候成本扩张,地缘政治风险所导致的各个国家对于防护安全问题、国防支出成本的上涨,这些因素都会产生影响。

本文转自12月18新浪财经


2023世界经济论坛于2023年12月17日在北京举行。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刘元春出席并演讲。


image.png


刘元春指出了影响全球经济增长趋缓的几个因素。第一,目前,全球生产效率下降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各个国家的劳动生产效率增长速度实际上都在放缓。第二,部分国家“去风险”导致全球技术贸易下降,进而导致全球技术进步的增长速度比想象的要慢。“这最为明显的体现是全球芯片交易、半导体交易等等高新技术交易额发生了剧烈的下降”。第三,全球在新技术应用场景和相应的扩展上,较疫情前有所放缓,最重要的体现是全球专利技术数量的下降。“这几大因素导致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效率比预期要差,是导致低增长的因素”,刘元春说。


他还认为,一些关键性的长期因素也出现了变化,比如人口问题,产业链、供应链重构,逆全球化,减碳所带来的气候成本扩张,地缘政治风险所导致的各个国家对于防护安全问题、国防支出成本的上涨,这些因素都会产生影响。


刘元春指出,去年全球通货膨胀为9.2%的水平,达到历史新高。“大家预测全球通货膨胀可能会从去年9.2%的水平回落到5%左右的水平。通货膨胀的回落,对于全球经济增长,对于低收入人群生活成本的降低当然是一个利好消息,但是我们也会看到通胀的黏性依然是很强大的。要回到各个国家得目标值依然还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他说,比如IMF、OECD等机构预测全球通胀要回归到疫情前的水平,实际上还需要一年的时间。“可以明确的是,全球处在一个去通胀、去高利率的新进程中”,他说。


刘元春指出,目前美国通过的《基础设施法案》《通胀削减法案》以及《芯片科技法案》等等所带来的补贴还没有完全耗尽,这种补贴效应可能会使近两年内,中国对美国、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长速度带来影响。


“但是,随着这些政策补贴的消失,以及再工业化中间的一些成本降低的速度大大低于中国,可能会导致美国会出现一些‘烂尾工程’的现象”,刘元春认为,“美国在80年代也进行了再工业化,但最终是以失败告终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利用政治力量是否能够实现商业的可行性和成本竞争的可行性,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是很难的”。


刘元春认为,在贸易增速持续回落的过程中,因为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一定会阶段性的成果,这个阶段性的成果就是世界多边体系进一步撕裂,世界贸易传统的潜能进一步削弱,从而产生在高成本中间的短期产业链、供应链新格局的出现。


“总体来讲是成本上升、规模下降、效益下降”,他强调,未来五年,我国在贸易政策、贸易战略上需要全面重新定位、重新思考。


刘元春说,应对明年和后年全球经济的变化,不仅仅要从宏观角度,增长、通胀、利率政策、财政政策、债务、债务链、产业链、供应链的角度来思考,同时还要对超级结构的变异,对于持续政治布局所带来的商业可行性和商业竞争模式变化要有深度思考,“这个思考是我们进行战略重新布局和深化的基础”。


“过去五年是全球供应链、价值链政治重构的阶段,未来五年一定是这个政治重构商业检验、竞争力检验的五年”,他说。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