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刘元春等:如何促进中小企业需求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刘元春  /  

刘元春等:如何促进中小企业需求

发布时间:2022-05-11 作者: 刘元春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组织了针对“如何促进中小企业需求”的讨论,邀请了相关领域众多专家发表看法。

本文刊于2022年5月10日“人大国发院”微信公众号。

摘要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组织了针对“如何促进中小企业需求”的讨论,邀请了相关领域众多专家发表看法。专家观点认为,当前在中小企业面临的三重压力中,需求不足压力最为严重。为应对需求不足,首先应在理念上改变“小步慢走”的思维方式,应找准方向加大力度。要坚持政府采购订单向中小企业倾斜等措施给中小企业传递积极信号,同时支持电商产业发展以激发专业市场活力,发挥数字贸易在增加订单方面的优势。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需求也更为迫切,可以尝试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建立基金池等方式,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困境。为稳定宏观经济环境,政府应积极稳定房地产市场,优化营商环境,并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创新来完成消费潜力的转化。在财税方面,可考虑对养老金抵税、设置创新风险准备金、实行加速折旧政策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此外,在宏观经济下行时,整体上资金的流转水平下降,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问题更需发力解决。

一、政策“小步慢走”不可取,应进一步加大力度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院长刘元春结合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对相关数据解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指导。解读中小企业的相关数据要保持客观谨慎的态度,要充分考虑不同数据从不同角度解读存在的对立和统一,同时要注意数据解读与中小企业实际感受的差异。综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采购经理人指数、中小企业运行指数等指标来看,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尚不明晰,部分参数低于去年同期。考虑到持续性冲击的累积效应,中小企业的实际感受可能比数据解读更加低迷。在政策建议方面,刘元春表示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出台的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在数量上有明显优势,但是大多数政策都存在“小步慢走”和“大水漫灌”的问题,在力度上有所欠缺,并不能真正扭转基本态势。因此,应该旗帜鲜明地在成本对冲、需求不足等重点问题上加大扶持力度,而不只是用技巧性的政策。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建设新的扶持政策通道,打造全新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微观基础设施,构建常态和非常态能够使用的政策工具助力于中小企业发展。

二、成本高企,政策应加力解决应收账款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孙文凯主要结合与邮储银行合作的小微企业月度调查结果分析了小微企业的综合运行态势与发展状况。从整体情况来看,小微企业从疫情中恢复的速度越来越慢。虽然绝大多数企业已经恢复正常经营的状态,但是企业的运行仍显脆弱,产能利用率不足,这反映了市场需求的低迷。从经营压力来看,小微企业现在面临的主要困难主要有成本压力、需求压力和应收账款拖欠压力三个方面:企业的原材料成本、运输成本、员工成本、营销成本等各个方面的成本均有上浮,大多数小微企业无法成功实现成本的转嫁,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和下游订单减少;有超半数的企业表示面临市场需求的压力,规模越小的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疲软和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压力更大;企业的应收账款拖欠问题突出,现金流周转压力仍然较大。在政策需求的调查中,小微企业目前最关注的是解决应收账款拖欠和资金周转问题。在宏观经济下行时,整体上资金的流转水平下降,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的问题更加值得注意。此外,要继续坚持减税降费和普惠金融政策,并采取市场化机制鼓励企业创新以实现持续性发展。

三、上游大企业应加大竞争,为下游企业降低成本

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主要结合阿里巴巴的中小企业季度调查结果,从需求和成本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的困难和政策方向。根据2021年第四季度的调查,中小企业反映最多的问题是需求不足和成本上升。在需求方面,消费需求收缩是需求方面最突出的困难。居民的收入预期不足,消费意愿下降,零售企业的交易额在2021年一直呈下降趋势。从投资需求来看,中小企业融资的目的和用途主要是满足日常运营的流动资金需求,企业扩大生产的意愿不强,投资信心不足。从出口需求来看,不同类型的外贸型企业均有出口需求下降的担忧。随着国外疫情影响的减弱,各国产能逐渐恢复,外贸环境快速变化,出口需求逐渐走弱。针对需求不足的问题,高红冰提出要坚持政府采购订单的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等措施,这能给中小企业传递积极信号,同时支持电商产业的发展以激发专业市场活力,发挥数字贸易在增加订单方面的优势。在成本方面,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和房租成本均上浮较多。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中小企业承压最大。对于有自主品牌的制造业企业来说,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在最终销售价格上的体现是刚性的因果关系,这会加剧下游市场的竞争;对于没有自主品牌的服装行业等来说,企业的议价能力较低,当原材料价格上涨时只能被迫亏本营业或退出市场。为了解决这一困境,要让上游的大型国企通过价格竞争等方式优化服务,这样才能降低下游企业的成本,提高下游企业的利润。

四、需建立中小企业发展风险基金池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以需求不足的问题为出发点,分析了中小企业的困难。在疫情的影响下,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速放缓,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增加,消费态度更加保守谨慎。外贸型企业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地缘政治冲突和大宗价格商品上行的影响下,大部分中小外贸企业因没有自主品牌而没有议价能力,在国际市场的可替代性强,受贸易壁垒的影响严重。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需求也更为迫切。可以尝试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基金池等方式,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困境。

五、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原企业所所长马骏提出要综合多个指标去评估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中小企业结构复杂,在同样的宏观环境下不同的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存在差异性,所以很难找到一个综合性和有说服力的数据。企业的注册数量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企业数量的增加不仅会影响供给,还会创造新的需求。同时,我们应该关注企业的注册注销比,该指标可以反映市场新陈代谢的速度。马骏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第一,稳定宏观经济环境。去年中央通过基础设施投资的超前部署和稳定房地产投资的政策来稳定投资环境,这也利好中小企业的投资。第二,要着力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需求不足问题。随着我国消费结构的明显升级,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有着更高的要求,要鼓励中小企业通过积极创新来完成消费潜力的转化。第三,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经济下行的趋势使得各地的财政压力较大,可以尝试对行政体系进行改革,调整行政机构并缩减行政开支,这样才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缓解企业和人口流失的压力。

六、加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认为目前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需求收缩,二是供给冲击,三是价格压力。从需求收缩的角度来看,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收缩明显。从供给冲击来看,疫情散点暴发对接触类服务行业的影响较大,能源供给不足对制造业的影响较大。从价格压力来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带动国内工业生产出厂价格大幅上涨,整个行业利润的结构性扭曲非常突出,中小企业同时面临上游价格上涨和下游需求收缩的问题。许宪春提出要重点解决中小企业需求不足的问题,其中在投资方面要重点关注地方债务问题和稳定房地产的开发投资,在消费方面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稳定就业。另外,要加速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扩大智能产品和数字内容服务供给,才能满足居民消费升级和便利化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龙头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给予中小企业技术和人员支持,降低中小企业转型中的成本,发挥产业链融通的作用,为中小企业拓展销售渠道和提升交易效率保驾护航。

七、推动政策落地,进一步减税及改革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邢丽结合财科院对企业成本的跟踪调研,分析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根据财科院的调研结果,目前中小企业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预期问题,二是需求问题。从预期方面来看,中小企业的信心不足,面临的经营压力较大,尤其是人工、物流和原材料等多重成本压力。中小企业的预期减弱,导致中小企业长期性创新投资意愿降低,这不利于打造企业的品牌和核心产品,进一步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议价能力,也终会恶化整个市场环境和预期。因此,要从宏观上改善经营环境,降低企业的成本负担,才能稳定中小企业的预期,激活中小企业的投资。从需求问题来看,目前政府采取了消费劵的方法来刺激消费需求,但政策效果非常有限。我国的投资需求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可以尝试从投资需求入手来扩张总需求,从而产生经济的联动效应,增强中小企业的动力和活力。邢丽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方向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一是将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化,将已有政策落实落细;二是大胆尝试,在地区进行改革试点,比如:对养老保险给予一定的税费扣除以缓解企业用工成本,允许中小企业用应收账款来做质押性的融资以缓解企业的现金流压力;三是要稳定和激活中小企业的信心和动力,引导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大有效投资,可以尝试设置风险准备金等方式引导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四是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助力企业提升内生力和竞争力,强调企业主体的信用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自我约束水平。

八、加速折旧推进智能制造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结合中国就业市场指数分析了中小企业的就业问题。2021全年的就业市场指数和蓝领市场的就业指数都处于较高的水平,即劳动力的需求水平较高而供给水平较低;大型企业的就业景气指数较高,中小微型企业的景气指数较低。在2021年第二季度以后,蓝领指数和中小企业指数一直在下降,这反映了企业用工需求减少,这与宏观经济下行、生产成本冲击、消费需求不足有关。不同行业的就业表现不同,接触性行业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但是新型数字化行业的招聘人数反而在增加,反映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为了进一步加速中小企业的创新,我们可以借鉴日本上世纪70年代以后的加速折旧政策等国际经验,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和对人才的吸引力。

九、促进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教授、中小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中华分析了专精特新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政策支持。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多层次衔接的专精特新支持体系,但是存在三个问题:针对性不足、聚焦性不足和系统性不足。第一,当前关于专精特新企业的针对性政策少,大水漫灌的问题比较严重,没有关注到专精特新企业在不同的成长模式和阶段中的差异化的需求。第二,我国的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缺乏聚焦性,存在与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现象。第三,目前政策的系统性不足,没有充分发挥产业链核心企业为专精特新企业赋能的优势。基于现有政策体系中的三个问题,高中华提出了三条对策:第一,完善顶层设计,强化“一行一策”。从促进部门间形成长效协作机制角度出发,建议将分散在各个部委有关专精特新建设的职能统一归到工信部,并设置特别工作小组和发展顾问委员会。第二,坚持需求引导,完善“一需一议”。在对专精特新企业解困帮扶的同时,支持企业的创新升级,形成开放的企业间的交流机制。第三,发挥产业协同,推动“一纵一横”。基于目前专精特新小巨人产业图谱,对产业链各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的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进行梳理。强化“一纵”,引导产业链核心企业对专精特新企业开放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资源和能力指导;重视“一横”,相关部门构建平台带动型的产业链,用共赢的思维发挥作用。

十、分类解决中小企业问题,发挥产业链作用

中央财办经济一局副局长伞锋认为,目前中小企业的政策效果受限于三点:一是宏观经济下行,二是长期低迷的累积效应,三是政策的大水漫灌。因此,伞锋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第一,要从宏观经济大环境出发,用全局观考虑中小企业的问题,推动现有政策落实落细。第二,要注意中小企业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对不同规模和行业的企业进行有针对性地精准指导。第三,从产业链入手对企业提供支持,发挥头部企业和平台企业的带领作用。第四,培育金融环境和信用环境,着力解决企业的应收账款问题。

十一、进一步改进融资环境

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副秘书长蒋杰提出了关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改进的建议。第一,要重视政策的执行。中央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是,在政策执行的各个环节中,各级部门和人员是否有动力去执行政策会直接影响到政策效果。目前,有的政策贯通的通道还不够畅通简明,违背了政策制定的初衷。第二,要进一步发展普惠金融政策。目前各大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期限大多只有一年,这使得企业不敢投资长期项目,也限制了企业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应该考虑引入适当的金融工具来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十二、解决应收账款问题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企业金融部总经理耿黎从普惠金融政策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在普惠金融政策的激励下,近年来我国的小微企业贷款发展迅速,贷款余额迅速增加,成本不断下降。邮储银行积极服务于小微企业,普惠贷款的各项指标稳居国有大行前列。综合国内融资环境和国际经验来看,耿黎对银行普惠贷款的可持续性充满信心,并肯定了相关部门对普惠贷款的重要指导和协助作用。但是,要想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不仅要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更要重视解决应收账款的拖欠。如果能从应收账款入手去缓解企业的现金流紧缺,那么企业的融资压力也会被有效缓解。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