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刘元春:以实体经济为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刘元春  /  

刘元春:以实体经济为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布时间:2023-05-25 作者: 刘元春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实体经济则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和命脉。

作者刘元春系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观点整理自刘元春在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3年5月)上的发言,本文转自5月24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原文发表自5月23日文汇报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实体经济则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和命脉。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国博弈、大国冲突、大国竞争进入关键时期,我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与挑战。以实体经济为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融合,坚持开放合作,维护产业安全,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image.png


以实体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先进制造业的核心主体,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的决定性力量。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化、集群化发展,通过深度融合有效扩大资本规模、整合创新资源、壮大技术攻坚力量,成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通过高度集群更好发挥集聚效应、加强分工细化与协同协作、提高产业综合效益,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强劲的增长极,从而为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


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现代服务业中的创新设计、定制化服务以及信息技术服务与先进制造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培育出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系统集成管理等生产制造的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为我国实体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持久的活力、不竭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大推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和高端化,强化了生产性服务业在支撑和壮大实体经济中的作用。实体经济中的制造业企业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帮助下,可以根据客户个性化需要而提供有型的产品,也可以围绕产品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和定制化的服务,从而推动实体经济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持续提高产业集成创新能力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数字化改造能够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转型机遇,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创造新的动力机制。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可以深刻改变实体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为实体经济带来生产技术的革新、运营成本的降低、生产效率的提升、产品质量的优化以及用户体验的改善,促进产业体系向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的数字经济将会拥有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激活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和价值,为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赋能。


以实体经济为支柱深化产业开放合作


以实体经济为支柱融入全球产业体系。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货物贸易出口国际市场份额接近15%,因此实体经济是我国能够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要组成部分的支柱。积极主动融入全球产业体系是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经之路,而实体经济则为我国产业体系融入全球产业体系提供基础保障。只有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在全球产业体系中开展广泛的竞争与合作,才能继续巩固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和影响力,才能全面增强我国产业体系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竞争力,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


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以实体经济为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塑造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动的壁垒,从而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服务于我国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要稳步扩大制度性开放,主动对接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高质量引进外资,承接国际先进产业转移,为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注入来自全球的创新活力。


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而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实体经济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基础。一直以来,货物贸易在我国的进出口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比重,202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7.7%,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地位。实体经济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运行的重要支柱,我们需要持续壮大实体经济,以此为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于新发展格局的建设。


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保障产业发展安全


立足实体经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但是在集成电路、高端制造、关键材料等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中,诸多底层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存在“卡脖子”难题。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我们立足实体经济,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是否掌握实体经济中的关键核心技术,是否实现实体经济中的科技自立自强,决定了我国在全球产业体系和价值分配体系中的地位,也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动荡的地缘政治局势中守住安全底线、行稳致远。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产业链供应链是实体经济的筋骨和血脉,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柱和纽带,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直接影响实体经济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与稳定。我国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与维护者,但是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也存在着核心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平衡、附加值不高等问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需要继续巩固扩大我国实体经济的优势,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抵御个别国家“脱钩断链”的风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释放内需潜力,为产业链供应链持续高效运行提供强大支撑。


基于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完备健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基础和保障,对未来产业发展的结构布局、发展模式以及抵抗风险有着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的意义。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在完善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的同时,还要兴建5G基站、智能充电桩、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根本上都需要实体经济来提供物质和技术的支撑。我国的实体经济在支持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全球领先的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将为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和进步提供广阔的应用市场和空间,同时也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可靠的基础和平台,保障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高效运行。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