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2 作者: 刘元春
数字经济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紧布局数字经济发展,制定战略规划、加大研发投入,力图打造未来竞争新优势。
受访者刘元春系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本文转自6月11日长安街读书会。
《瞭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上财如何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
刘元春:近年来上财“顶天立地”做科研,致力于解决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大问题。
聚焦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在整合已有金融、经济、国际贸易、全球投资等领域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并定期发布了“上海市社会经济指数”“自贸区卓越指数”“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等,还大力推进专业化数据平台建设,凭借“信息库”优势,充分发挥数据资源“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作用,成为服务上海发展建设的强有力助推剂。
联合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等打造的“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还为深入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协同发展,助力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提供了有益探索。该指数及交互式空间可视化系统作为区域实践的公共服务产品,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展现中国气派的一次生动实践。
《瞭望》:即将挂牌的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有怎样的背景和前景?
刘元春:上财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是我们联合上海临港新片区共同建设的以国际新兴金融为主体的高级学院。这一动作也是对“要更好发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作用,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这一要求的积极落实。
学院选址在滴水湖金融湾的核心位置,构建10分钟功能圈,让相关基础设施单位、国际金融业务单位、监管部门10分钟内步行可达,实现随时展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的功能场景,建设“楼宇型大学”,努力成为滴水湖金融湾打造世界级金融中心的人才培养基地、信息交流中心以及资政中心,积极促进监管层、学界、业界的有机融合。
学院将面向全球招聘高水平的研究型学者、教学型师资,广邀金融机构、产业集群的高管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和业界导师,组建国际一流的师资团队,同时聚焦新兴金融领域,打造“金融+科创+产业”融合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行本硕博一体化、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一体化、国内和国际一体化办学,着力为国家和上海输送具备国际视野及全球竞争力的金融高端人才与行业领袖。
学院还将专注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相关的政策性和应用性理论研究,着力培育建设专家智库、高端论坛、高端前沿培训等产品,形成一流政策智库。我们希望在建立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等方面,加快形成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和管理体制,助力临港新片区更好发挥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
此外,学院从概念到实体落地,用时不到半年,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招生、当年入学,首届41位金融硕士将于2023年9月在临港开启他们的梦想。
讲好对外开放中的中国故事
《瞭望》:上财正在推进的国际化战略有哪些成果?
刘元春:上财的对外开放办学与改革开放相伴而行。截至2023年3月30日,已与全球265所大学或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在联合培养、科研合作、师生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学校共有4个平台类项目获得国家及上海市引才资助支持。
学校为本科学生提供的海外学习名额超过应届在读本科生总数的60%,开设项目覆盖32个国家(地区)的100余所国(境)外知名学校。
为了把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中,我们正通过全面实施和深化“上财国际”战略,争取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机构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师生交流平台等,扩大国际影响,促进高端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研攻关。
《瞭望》:如何在对外开放中保持中国高校的自主性和竞争力?
刘元春:我们日益认识到,中国大学的国际化之路,必须扎根中国,讲好中国故事。
我们要求对教研人员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都遵循问题导向、战略导向、中国化导向以及自主知识体系导向。我们所研究的内容,应该是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当下以及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卡脖子”问题;我们研究的方法论,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落点出发。
例如,自2008年起,上海财经大学已持续16年开展“千村调查”,组织引导教师和青年学子利用暑期走出校门、深入广阔农村,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转化成理论性成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千村调查”主题涉及农村医疗保障、农民收入、粮食安全、农村劳动力城乡转移、农村养老、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等,皆紧扣我国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已累计派出2万余名学生参与,师生调查足迹遍布31个省区市的11000多个村庄,形成了数千份研究报告。
为系统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学校先后组建了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汇聚国内外优秀学者,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理论创新,探索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致力于培养一批懂中国、高水平的学者。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晓钦发起创建全球首个政治经济学学科知识库世界政治经济学学者平台。学校相关研究团队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报刊发表一系列成果,相关成果也在主流媒体上发表。
迎接数字技术变革
《瞭望》:你数次强调数字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如何看待这一变革对上财的影响?
刘元春:数字经济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紧布局数字经济发展,制定战略规划、加大研发投入,力图打造未来竞争新优势。我国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选择,正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这种情况下,上财这样的高校必须研究数字经济时代要素替代、产业转化、组织变革、资源配置产生的新变化、新特点,有针对地为推进新的协调机制和制度创新提供方案。同时还要为政府部门、国际组织、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科创企业输送国际视野宽广、学科基础扎实、洞悉前沿科技、服务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瞭望》:上财的学科建设如何适应数字技术变革?
刘元春:我们将加强数学学院、信息管理和工程学院、统计与管理学院等建设,让理科为财经学科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我们必须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平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学科特色鲜明的优势,积极布局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打造国际知名的数字经济学科高地。
学校近期在现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立数字经济学二级学科,还成立数字经济系,聚焦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前沿和制高点领域,研究面向数字经济的市场机制设计与政策评估、数据驱动的经济预测与决策、数智驱动的平台经济监管与治理、数字经济风险管控与安全计算等等,为我国数字经济长期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学校着力解决财经类高校学科过度细分的痛点,打造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优势学科群,落实交叉学科特区政策,探索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复合型人才交叉培养机制。打造同城协同的上海学科建设新模式,牵头协同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共建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
着眼未来培养财经人才
《瞭望》:怎么看财经类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
刘元春:从国内发展看,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要了解数字时代市场资源配置的新规律,理解金融发展的新规律。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不仅可能面临“贸易战”“技术战”“人才战”,还会迎来“金融战”,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能够应对这些挑战。
从产业与教育的关系来看,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技术创新飞速发展,而教育是典型的慢变量,转型速度明显低于经济、科技的进步速度。这种挑战下,教育如何进行前瞻性布局,面向未来培养人才是眼下要回答的重要课题。
《瞭望》:上财的人才培养如何适应新形势?
刘元春:适应新形势,必须培养学生具备知识创新的能力。本科阶段,我们依旧要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尤其是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底子,务必要打牢。同时要加强数学学院和交叉学科建设,我们已先后建立了数字经济系、金融科技研究院、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研究院、碳金融研究中心等,还建立了信息管理与金融实验班、数学与金融实验班等,希望以这些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跟上时代变化。
此外,家国情怀至关重要。我们正通过强化思政课,让学生传承上财校训精神,发扬上财人勇于担当、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以一流财经人的行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大时代建功立业。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