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0 作者: 刘元春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共识之下,还需要反思两条路径:科创的哪个环节是真缺钱,资金赋能科创,到底是为什么,“这么多工具到底要开哪把锁”。
受访者刘元春系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本文转自9月6日和讯公众号。
在9月5日至7日的外滩金融峰会上,一场有关科技、金融如何深度融合,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既能促进科技创新又能保障金融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金融体系的讨论恰逢其时。
当前理论界、实业界、政策界已经形成共识:大国崛起必须是科技要崛起,科技崛起必须利用金融,金融的发展又必须要以科技金融作为边际增长点。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共识之下,还需要反思两条路径:科创的哪个环节是真缺钱,资金赋能科创,到底是为什么,“这么多工具到底要开哪把锁”。
当把金融与科创这两条线进行匹配、耦合,才能真正反思科创哪些环节需要金融支持,而非简单地大而化之。
刘元春指出:“首先要看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体经济里面科创本身的发展有自身逻辑。虽然目前前沿科技的发展与产业的发展,与金融的加入密切关联,但依然还要遵从自己的一些(发展规律)。”
通过把中国和美国,在整个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进行比对,刘元春发现,当前3.4万亿的研发投入中,布局最少的是基础研发,占比约为6.7%(美国约为17%),我们在整个创新链里面资金的布局与真正的前沿还保有差距,即体现在基础研发、关键人才等方面的投入规模。
“这里有一个数据,中国2022年的研发强度达到2.54%,超过OECD的平均水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基础研发的比重6.59%,比美国低10.27个百分点,但是我们在实验发展、经费支出高达82.1%,比美国高17.6个百分点,同时在商业和实验发展几个环节中,我们的支出额也超过了美国。”
刘元春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在有些环节上不缺钱,我们未必非要把钱蜂拥投至一些可以实现产业化、商业化的环节。“同时我们还会看到,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经费投入比,分别是77.6%、12.4%和7.8%,高等院校的费用占整个研发支出中只有7.8%,美国是13.1%左右。”
在这场讨论中,结合一线实践的经验,与会者频繁提到当前中国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的短缺。刘元春认为,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对于复合人才、高水平人才的投入差距很大。“从科创链、资金链、产业链的这些角度来看,中国缺资金的环节不是现在很多人讨论的科创企业的融资、产业化的融资,而是基础研发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上的融资,其规模还是少得多。”
而资金到底能赋予科创什么?这么多的金融工具、政策工具,有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地方投融资平台、地方产业基金、投资基金,再加上金融市场等,需要搞清楚,这么多钥匙,到底开的是哪把锁?
刘元春表示,“重点要思考如何发挥‘两只手’在其中的布局,甚至三只手(政府、市场、国有企业)。比如,地方政府的科创基金是否一定要跟其他主体进行市场竞争或者是市场份额的争取?”
需要在整个创新链、生态链上进行充分的布局,地方政府也要进行一些转型。此外,在规划和发展资本市场的基础上,对于耐心资本和创新资本的培育。
这里面还是有一个“度”,这个度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中国在这方面走出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就是在科创体系里面,两只手发挥作用。重点要反思和提升目前在科创体系里面“两只手”的配合性,以及深入融合的有效路径。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