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刘元春:关注自身经济发展比“世界第一”更重要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刘元春  /  

刘元春:关注自身经济发展比“世界第一”更重要

发布时间:2014-05-15 作者: 刘元春 

世界银行的ICP报告,自上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每6年更新一次统计数据,上次更新时间为2005年,而上个月底发布的本次调查结果为2011年的统计数据。根据2011年ICP报告结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后的中国2011年实际GDP占美国的86.9%,远高于以市场汇率计算的43.1%。据此,国外媒体根据中美经济增速的预测,推算出中国GDP将在本年度超越美国。

      作者刘元春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刊于2014年5月9日中国网。


      自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关于中国GDP何时超越美国的预测就不断出现。在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中国将在2016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在设定中国实际GDP增速为7.75%、通胀率为4%以及人民币以年均3%的速度增值,而美国GDP增速设定为2.5%且通胀维持1.5%的情况下,中国GDP将在2019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s and Business Research,简称CEBR)对中国经济赶超美国的预测时间为2028年。最近,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根据世界银行的2011年国际比较计划(InternationalComparison Program,以下简称ICP)推算,中国将在2014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世界银行的ICP报告,自上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每6年更新一次统计数据,上次更新时间为2005年,而上个月底发布的本次调查结果为2011年的统计数据。根据2011年ICP报告结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后的中国2011年实际GDP占美国的86.9%,远高于以市场汇率计算的43.1%。据此,国外媒体根据中美经济增速的预测,推算出中国GDP将在本年度超越美国。


  基于购买力平价的ICP报告


  2011年度的ICP纳入了世界范围内共计199个经济体的数据,对于各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从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以下简称PPP)的角度提供了权威可靠的依据。根据GDP核算的定义,世界各国在统计GDP数据时,都是以各国自身的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这对GDP数据的国际比较造成了困难。在对于国家间的GDP进行比较时,学者和机构倾向于将各国的数据统一按照市场汇率换算为单一货币进行比较。而ICP认为,以汇率为基准的比较缺乏对各国真实生活成本的反映,相比于市场汇率,考虑各国物价总体水平的PPP更便于比较国家之间的真实经济规模。


  然而,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物价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众多理论和经验的证据表明,不同国家市场上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差异巨大,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总体上物价水平要低于经济发达国家。这样一来,穷国的货币购买力相对强于富裕国家,即1单位人民币在中国要比1单位美元在美国所购买的产品更多。所以,依据PPP的ICP报告倾向于高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规模,在2011年的ICP报告中我们看到,按照PPP计算的中国、印度以及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相对于美国的经济总量之比,相对于市场汇率换算的结果翻了一番。其中,ICP计算得出,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后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价格为3.506人民币/美元,而市场汇率则为6.461人民币/美元,中国GDP占美国GDP的比重按照PPP计算由43.1%上升到了86.9%。


  除了对于发展中国家相对经济规模存在高估,PPP这一指标在其本身的计算中也存在着诸多影响其准确性的因素。购买力平价成立的前提是一价定律成立,而一价定律要求世界范围内可对比的商品必须完全同质,但是客观上不同国家市场上的商品必然存在着差异,那么选择不同的商品作为替代就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服务类的价格更是难以准确衡量。进一步地,在选择了一国具有代表性消费物品的基础上,如何确定一个合适的权重并选择合适的加权计算方法又造成了二次误差。对于世界银行的ICP报告,我们尊重其权威和严谨性,但是诸多不可避免的因素,例如支出结构难以准确预测等,会对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事实上,世界银行的国际比较计划在其报告的使用指导中便指出了具体使用中应该注意到的问题。ICP明确指出,发展水平相似的经济体之间的比较更加准确,并举例说明市场结构、制度安排以及经济水平差异较大的美国和中国的比较需要谨慎。在对于美国,印度,中国以及巴西这些国家之间进行比较时,15%上下的实际GDP误差是需要注意的。


  因此,基于PPP的比较结果,更多的注意力应该关注于一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在世界范围内的总体水平,忽视PPP使用的局限性进行GDP总量的预测和比较是不可取的。


  中国经济增长表现


  不同的参照标准下,关于中国经济何时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时间预测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最近的一篇基于购买力平价对比标准的报道更是将时间拉近到2014年。然而,这些预测都是基于对中国GDP稳定增长的假设之上提出的,事实上的中国GDP未来增速前景并不明朗,与其关注对比标准繁杂的GDP总量,更多的注意力应当集中到中国本身的经济表现上。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计算,中国2013年的GDP增长率为7.7%,其计算出的2014年和2015年中国GDP增长率预测值分别为7.5%和7.3%。美国的2013年经济增速为1.3%,IMF给出的2014年和2015年经济增长预测分别为2.2%和2.3%。由此可见,虽然中国依旧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势头,但是未来几年可以预见到中国增长速度放缓,而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则保持着稳步复苏。基于这样的事实,即使按照PPP方法计算,中国能否在最近几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还有待观察。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上个月的宏观经济数据报告,中国2014年第一季度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速为7.45%,较去年的第四季度下降了0.3个百分点,略高于预期的7.3%,创下24年来的新低。受到改革政策的冲击,短期内中国经济的下行还将延续。第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为9659亿美元,同比下降1.0%。其中出口4913亿美元,下降3.4%,新兴市场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冲击已经显现出来。投资的放缓显著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增速,中国目前仍处于一个去产能过剩、去杠杆的阶段,而煤炭钢铁等部门的产能调整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将持续对中国经济增长下行施加压力。


  在外部国际环境复杂、内在改革处于攻坚阶段的压力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态势并不十分明朗。中国经济增速明显快于美国,但在经济增长不明朗的情况下,GDP何时超越美国并不能得到明确的回答。实际上,脚踏实地,关注自身的经济增长远比得到一个“世界第一”的头衔更加重要。


  客观看待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对于世界银行基于PPP计算的ICP报告以及国外相关媒体据此对于中国GDP的预测,中国国家统计局并没有对其表示认可。事实上,如果注意到中美之间经济指标的人均差距,总量对比的意义微乎其微。


  同样根据世界银行的ICP报告,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水平仅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以PPP计算的这一数值略高于五分之一。反映国家间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个人消费这一指标,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实际人均消费只有美国的11.6%,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如果只看到中国GDP数额的增长,而忽视在这一数字下人均份额的低水平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实际情况,那么这样的数字比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中国应该注意到自身经济发展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除GDP指标之外,还存在着国家间的综合实力、国际地位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等多维度的比较。对比中外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家庭平均消费水平、人民接受教育的平均程度以及医疗等基础设施覆盖率等这些指标,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诸多层面上的差距。世界银行的ICP报告提供了一个对比的视角和参考,而中国要做的是冷眼看待各种被热炒的所谓“超越美国”的报道,实事求是地在改革关键阶段做好自身经济发展工作。(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